練拳真言解讀

  練功真言,概括了練功進階各層功象,它具有普遍性。它不僅適用子孫氏太極拳,也適用於形意、八卦、太極等內家拳,甚至還適用於外家拳。因為從根本上說,外家與內家是一家,雖然練功的路徑不同,但殊途同歸,最終目的是一致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閱讀!

  

  繩捆索綁,偏柔偏剛;

  圓球彈簧,勁氣內藏。

  這是孫祿堂先生練拳真言,但均不見於《孫祿堂武學錄》以及孫劍雲的《孫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詮真》,也不見於《紀念武術大師孫存週一百一十週年》。此言最早見於內兄陳登臨先生寫的《孫祿堂鎮江授拳側記》,發表於《鎮江文史資料》第八輯1984年10月出版;次見於拙作《孫祿堂授拳陳健侯紀實》,發表於《搏擊》20Q5年第6期;還見於妻姐陳端孫的《回憶我的父親陳健侯》,發表於《搏擊》2006年第1期。

  最近隨便翻翻,發現童旭東的新著《孫氏武學研究》2008年11月出版第414頁也刊有此真言,但不是四句,而是六句:

  繩捆索綁,偏柔偏剛。

  二五陰陽,圓球彈簧。

  同坐和光,劍氣內藏。

  詢及年已89歲的內兄陳正奇登謙和84歲的內兄陳登臨,他們說,原文確有六句,因為有兩句一般人不大懂,孫祿堂晚年改為四句,而且把“劍氣”改為“勁氣”。



 

  孫祿堂一生愛好《易經》,每往一地都要訪問善《易》者。孫祿堂特別看重陳健侯,也是因為他善《易》,是有名的“三學”醫學、易學、佛學博士。孫祿堂的武學理論確實是以《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佛經》為基礎的,所以在研究或繼承孫祿堂武學時,首先必須懂得這“四經”。如果沒有這“四經”的基礎,而奢談什麼研究,也只是譁眾取寵而已。

  一、繩捆索綁,偏柔偏剛

  “繩捆索綁”,從字面意思來說,是用繩索捆綁,原意是多指對犯罪分子,而這裡是練孫氏真傳太極拳時,手腳乃至全身都有一種不自然的感覺,像用繩索捆綁一般。練真傳孫氏太極拳時,在形、意、神三方面同其他的太極拳相比有異,要求進退相隨,虛實轉換,動作敏捷圓活,猶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每左右轉身以開合相接。強調首重頂,提要領,“見其外,知其內,誠於內,形於外,內外合而為一”。它的難度大,每一個動作都要做到平、直、圓,要求上弦,特別是卍字手,這是很難練成的。筆者在練卍字手時,確實感到渾身像是上了緊箍一樣,確有繩索捆綁的感覺。練套路時要求外形立身中正,曲中求直,內勁起於腳跟,注於腰間,形於手指,要有犀利感,要有圓活之趣。初學者每每會動作木僵,身體笨拙如繩捆索綁。這是練拳之初的必由過程。

  “偏柔偏剛”,這是繩捆索綁的必然結果。一般說來,男性會偏剛,女性會偏柔。偏柔偏剛,或失之於剛,或失之於柔,剛柔不能恰到好處,就不能做到內外相應、同步協調,就不能剛柔相濟。

  繩捆索綁,偏柔偏剛。這是習孫氏太極拳第一階段的必然過程。這一過程的長短,因人而異。有武術基礎,筋骨好,悟性高,毅力強,這一過程短一些。反之,這一過程長一些。有的甚至一輩子停留在這個階段,而沒有長進。就我所知,像這種情況的是不乏其人的。

  二、二五陰陽,圓球彈簧

  “二五陰陽”,有人解釋為“五陰五陽”,這是望文生義。“二五”是指卦中的第二爻與第五爻。一個卦象由上下兩個卦組成的。上下卦各是三個爻,兩個卦共六個爻,一三五為陽交,二四六為陰爻。陰位陰爻,陽位陽爻,這稱為“不得位”。如果陰位陽爻,或陽位陰爻,就是“不得位”。“二五陰陽”的意思是說,陰陽各得其位。為什麼說“二五”,而不說“一四”,不說“三六”呢?這是因為,二爻處下卦的中位,它是下卦的核心;五爻處在上卦的中位,它是上卦的核心。所以二五爻作為陰陽的代表,是理所當然的。《易•乾》:“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三國魏王弼注:“利見大人,唯二五焉。”宋周敦頤《太極圖說》:“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易傳》“繫辭”曰“二爻多譽”,“五爻多功”。二五陰陽,“得中”又“得位”,處在“大中”的極好狀態。陰陽互相呼應,互相支援。“二五陰陽”用之於練太極拳,其意思是說,一招一式,一舉一動皆中節,陰陽各得其位。這樣就能陰陽協調,剛柔相濟,妙合而成太極,全身像圓球彈簧一般了。

  卍字手是天山遁卦,上乾下艮,乾為天,艮為山為手。它的第二交為陰爻,第五爻為陽爻,符合“二五陰陽”的易理。“二五之精,妙合而凝”變化無窮,成無形的手,看不見的手。

  “圓球彈簧”,這個球不是鋼球,也不是玻璃球,而是橡皮球,它富有彈性,觸哪裡,哪裡就會反彈,作用力越大,反彈力也越大。“彈簧”是極富伸縮性的。人的各處皆像彈簧一樣,對方力大於我則收縮而化之;對方力小於我,則發而放之,把對方擊倒。“圓球彈簧”只是一個生動的比喻而已,形容武功已達到能發能收,發放自由的地步。

  關於“圓球彈簧”,這裡我舉一例。有個叫柏明成音的人,原籍鎮江市,家在大西路。他早年參加革命,延安抗大畢業。解放前是京滬鐵路地下黨的一把手。解放初,他是上海提籃橋監獄的監獄長,也是上海市公安系統七人領導小組的成員之一,但在反右鬥爭中被錯打成右派。陳健侯的次子陳登謙字正奇,原是上海公安局的祕書,後受潘楊冤獄的牽連,而下放上海農場做生產財務科副科長。此時柏明成也被髮放到上海農場勞改。兩人原是熟人,陳登謙常練孫氏太極拳三十六手,柏明成一看此拳與眾不同,也就要學。陳登謙情面難卻也就教他了,其學了五年。至1963年,柏回鎮江,一心想見一見祖師陳健侯,但過著隱居生活的陳認為他涉世太深,不肯見他。他不甘心,就找到了朋友朱榮富,朱是陳的老鄰居,兩家是世交。朱就登門做陳的工作,對陳說:“是你兒子的同事,你硬不見,叫你兒子如何與他相處。”陳聽了此話就答應見他。柏自雲跟他兒子學了五年,想請老太爺指教。陳說,你打給我看看。柏打了一遍。陳說:“一個式子都不像!”柏心中非常不服,說道:“怎麼一個都不像?請指教。”陳說:“試試看。我站在這裡,你能撞動我,就行。”良久,柏站著不動,陳說:“怎麼不動手?哦,我知道了,你身高一米八以上,魁梧異常,我是個乾癟的老頭子,經不起你打吧?放心吧,你只管撞來!”柏以前在抗大學過武功,現又學了五年,心想不能怪我了。於是,用足勁,用肩膀向陳撞去,眼看撞到了,柏突然向後直退七八步,差點跌倒,陳一個箭步上前把他扶起。只見柏氣喘如牛,渾身發抖。柏後來對朱說:“我不知怎麼一回事,撞上去像撞在一個橡皮球上似的,被彈了回來。”陳健侯是孫祿堂先生的親傳弟子,得孫氏太極拳的真傳,所以他有這個功夫。

  二五陰陽,圓球彈簧。這是練功的第二階段。由原先的繩捆索綁偏柔偏剛,進入動作自然圓融,剛柔相濟的階段。這一階段,已達到了懂勁、化勁的地步。

  三、同塵和光,劍氣內藏

  “同塵和光”,即和光同塵,為了壓韻而對調詞序。“和光”,混同各種光彩;“同塵”,與塵俗混同。語本《老子》:“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魏源《本義》:“以塵之至雜而無所不同,則於萬物無所異矣。”三國魏曹植《帝堯贊》:“克其共工,萬國同塵。”比喻萬物一體。“同塵”,謂如灰塵之混雜異物。比喻混一統一。《老子》的話,任繼愈教授譯為:“涵蓄著光耀,混同著垢塵。是那樣無形無象啊,它似亡而實存。”《老子今譯》,古籍出版社,1956年8月第1版

  “劍氣內藏”中的“劍氣”,一指劍的光芒,常喻人的才華和才氣。如唐錢起《江行無題》詩:“自憐非劍氣,空向鬥牛星。”太平天國石達開《白光洞題壁》:“劍氣衝星斗,文光射提、日虹。”“內藏”,是說人的才華和才氣不外露,從外表上看,他與尋常人一個樣子。

  一開始學拳的人,總喜歡動手動腳,賣弄自己的功夫。如果這時能得到老師的正確引導,進一步深入習武,功夫就越來越深,涵養就越來越高。他的目標不在五與人較高下,而在於修養身心。達到這一境界的人,心情溫和,待人謙虛,與人為善,避免與人爭高下。這就是“劍氣內藏”。孫祿堂的武學是與佛道文化相融合的,它產生一種內在的智慧,通過內在心性的修煉,功夫越來越深,而外表卻似一個文弱書生,其實其內在功夫卻不可估量。一旦擊人,“外不露皮肉傷,而重創於內”。

  “劍氣內藏”中的“劍氣”,二指勁氣。為什麼?原來,胸骨位於胸前正中的扁形骨,外觀恰似一支尚方寶劍,守護在人體“皇宮”的正前方。與真正的寶劍一樣,胸骨也分為劍柄、 劍體、劍突劍鋒。胸骨的韌性大、彈性大,人的肺活量也就大,而人的爆發力的大小,與肺活量的大小成正比。所以“劍氣”可能理解成“勁氣”。

  “勁氣”,查工具書有三種含義:一謂凜烈的寒氣,例如晉陶潛詩:“勁氣侵襟袖,簞瓠謝屢設。”二謂剛強正直的氣概,如唐韓愈文:“勁氣沮金石。”三謂勁頭與力氣。但在具體的語境中,“勁氣”在這裡是指內勁和中和之氣。所以,孫祿堂先生才把“劍氣內藏”改為“勁氣內藏”。他常對陳健侯講,初練拳者手足木強不靈活,動作“偏柔偏剛”,身笨拙如“繩捆索綁”,學成後就會“勁氣內藏”,如“圓球彈簧”。即由硬到軟,由僵到柔,由重到輕,由滯到靈,由實到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精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化太極。勁氣不外現,深藏於內。一個內功深厚的人,外表上並不特別,與常人無異。但一旦動起手來,可於不知不覺之中重創對方。

  “勁氣內藏”從現化醫學的角度來說,其實就是指人的各種生理功能的加強。首先,是神經功能的加強,五臟六腑功能的加強。八大生理系統的加強;其次是“易骨易筋易髓”,身體各骨節拉開,筋骨也變得強壯起來,富有韌性和彈性,抗暴力強。正如武禹襄《十三勢行功心解》中所說“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氣遍身軀之謂。運勁如百鍊鋼,無堅不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