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式太極拳的練習要點有哪些

  二十四式太極拳因為它招式少,只有24式,練習起來時間段,難度低,可能不會很快進入太極拳的狀態,但是卻很適合初學者。太極拳有很多的練習要點。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簡述二十四式太極拳的練習要點

  一、心靜體鬆。

  所謂“心靜”,就是在練習太極拳時,思想上應排除一切雜念,不受外界干擾;所謂“體鬆”,可不是全身鬆懈疲塌,而是指在練拳時保持身體姿勢正確的基礎上,有意識地讓全身關節、肌肉以及內臟等達到最大限度的放鬆狀態。

  二、圓活連貫。

  “心靜體鬆”是對太極拳練習的基本要求。而是否做到“圓活連貫”才是衡量一個人功夫深淺的主要依據。太極拳練習所要求的“連貫”是指多方面的。其一是指肢體的連貫,即所謂的“節節貫穿”。肢體的連貫是以腰為樞紐的。在動作轉換過程中,則要求:對下肢,是以腰帶跨,以跨帶膝,以膝帶足;對上肢,是以腰帶背,以揹帶肩,以肩帶肘,以肘帶手。其二是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銜接,即“勢勢相連”前一動作的結束就是下一個動作的開始,勢勢之間沒有間斷和停頓。而“圓活”是在連貫基礎上的進一步要求,意指活順、自然。

  三、虛實分明。

  要做到“運動如抽絲,邁步似貓行”,首先要注意虛實變換要適當,是肢體各部在運動中沒有絲毫不穩定的現象。若不能維持平衡穩定,就根本談不上什麼“邁步如貓行”了。一般來說,下肢以主要支撐體重的腿為實,輔助支撐或移動換步的腿為虛;上肢以體現動作主要內容的手臂為實,輔助配合的手臂為虛。總之虛實不但要互相滲透,還需在意識指導下變化靈活。

  四、呼吸自然。

  太極拳聯絡的呼吸方法有自然呼吸、腹式順呼吸、腹式逆呼吸和拳勢呼吸。以上幾種呼吸方法,不論採用哪一種,都應自然、勻細,徐徐吞吐,要與動作自然配合。初學者宜採用自然呼吸。

  二十四式太極拳的理論基礎

  太極拳起源於中國,是綜合了歷代各家拳法,結合了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吸取了古典哲學和傳統的中醫理論而形成的一種內外兼練、柔和、緩慢、輕靈的拳術, 其動作剛柔相濟,既可技擊防身,又能增強體質、防治疾病的傳統拳術,太極拳歷史悠久,流派眾多,傳播廣泛,深受人們的喜愛, 太極拳雖然在套路、推手架式、氣動功力等方面各派有異,但都具有疏經活絡、調和氣血、營養腑臟、強筋壯骨的功效。太極拳作為拳術之一,早期曾稱為“長拳”、“綿拳”、“十三勢”、軟手,至清朝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山西武術家王宗嶽著《太極拳論》,才確定了太極拳的名稱。“太極”一詞源出《周易·繫辭》,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間,世界之上,萬物與機緣,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樹木花草,山嶽樓臺,看似靜止,無不在漸漸老化。俗語說,只有“變”是不變的,太極拳就是要把種種變化,在拳演練出來。動靜開合,剛柔快慢,上下左右,順逆纏繞,忽隱忽現,虛虛實實,綿綿不斷,周身一家,一動無有不動,顯時氣勢充沛,隱時煙消雲散,以意帶力,到點融化於全身,做到勁斷意不斷,然後再輕輕啟動,揮灑自如,一意一念,一舉一動,隨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達到養生、防身的效果,這就是太極拳。

  太極拳的主要拳種介紹

  太極拳,發源於中國焦作市溫縣陳家溝。

  太極拳是極富中國傳統民族特色元素的文化形態。

  17世紀中葉,溫縣陳家溝陳王廷在家傳拳法的基礎上,吸收眾家武術之長,融合易學、中醫等思想,創編出一套具有陰陽開合、剛柔相濟、內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極拳。

  太極拳在陳家溝世代傳承,自第14世陳長興起開始向外傳播,後逐漸衍生出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和式等多家流派。

  太極是中國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學思想之一,太極拳基於太極陰陽之理念,用意念統領全身,通過入靜放鬆、以意導氣、以氣催形的反覆習練,以進入妙手一運一太極,太極一運化烏有的境界,達到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的目的。

  太極拳基本內容包括太極養生理論、太極拳拳術套路、太極拳器械套路、太極推手以及太極拳輔助訓練法。其拳術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單刀、雙刀、單劍、雙劍、單鐗、雙鐗、槍、大杆和青龍偃月刀等。

  特點

  趨於圓融一體的至高境界,而其對於武德修養的要求也使得習練者在增強體質的同時提高自身素養,提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融洽與和諧。同時,太極拳也不排斥對身體素質的訓練,講究剛柔並濟,而非只柔無剛的表演、健身操。太極拳含蓄內斂、連綿不斷、以柔克剛、急緩相間、行雲流水的拳術風格使習練者的意、氣、形、神逐漸

  太極拳基本內容包括太極陰陽養生理論、太極拳拳術套路、太極拳器械套路、太極推手以及太極拳輔助訓練法。其拳術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單刀、雙刀、單劍、雙劍、單鐗、雙鐗、槍、大杆和青龍偃yǎn月刀等。

  太極拳這中華武術瑰寶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們的普遍推崇。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級政府及廣大民眾對太極拳這一古老文化體系的保護意識日益強化,各級政府相繼制定保護措施,以太極文化為主的各個地方先後舉辦了11屆國際性太極拳交流大會。傳承人、民間傳承組織也加大深入推廣的力度。2006年5月,太極拳被中國政府公佈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太極拳逐漸成為連線不同種族、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國家的文化紐 帶,已經成為中國文化對外交流傳播重要載體之際,為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太極拳文化,武當山鍾雲龍,陳師行等道長相繼開辦武當武術傳統訓練班,21世紀開始,吸引諸多海外人士,來武當山學習武當武術,太極文化。又著手新建太極館,對來武當山尋求太極文化的人士,提供一個完善的,核心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