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太極拳時如何進行聽勁練習

  每個人練習太極拳時對它的領悟都是不一樣的,以及它的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用力點,以及太極拳的聽勁。那麼?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聽勁,是太極拳的術語。

  聽勁,是太極拳推手、散放的核心。

  聽勁,是王宗嶽太極拳“著熟—懂勁——神明”而來。

  聽勁,是太極拳技擊的前提。沒有“聽勁”,太極拳任何技勢亦或功力等在與對手搏擊中將無濟於事。

  因此,“聽勁”於太極拳者非常重要,但凡太極拳推手、散放者,無不將“聽勁”放在重要位置而不斷地深入地訓練。

  以推手為例。雙方你來我往,互為陰陽,圍繞雙方周圍就形成一定的“場”,在這一“場”中,雙方的勁,不僅體現在雙方的身體上,也體現在離開雙方周身一定距離上。也就是說,雙方交手實際範圍大於雙方身軀的範圍。這個範圍,筆者借用“磁場”的語意姑且稱為“勢場”,意即雙方較量技勢的範圍。

  在這個“勢場”中,除了你用面板和中樞神經去聽對方身軀上的勁,也要用耳朵聽對方身軀以外的勁,特別是在散放交手包括與多人交手中,所謂“耳聽八方”是也!“耳聽八方”雖然是形容,但在太極拳的要求則是立體全方位、裹身周密的,是太極拳交手“勢場”立體圓、周身圓、螺旋圓的運化,比“眼觀六路”更全面,更敏銳。

  我們日常常說,在練習推手時一定要練好聽勁,要學會聽勁,掌握聽勁,但是,我們在練習時如何練好聽勁,還需我們知道聽勁的運動規律和變化的原理,對於太極拳的聽勁,我們從交手的實質來看,聽勁就是了解和發現對方的攻防意圖,做到知己知彼,勝數有度。聽勁的運動規律一定要把握好以下五個要素,一是相互之間的觸控點著力點,二是勁的大小。三是勁的剛柔變化。四是勁路的虛實轉化。五是勁的運動方向和路線。

  在雙人推手中,我們利用沾、粘、連、隨的“四要點”。圍繞太極“八法”,其關鍵在於心靜、氣斂、鬆腰、沉胯、步穩,全身肌肉、關節放鬆,而不能帶有絲毫拙勁呆力。這樣才能通過逐步鍛鍊,使全身感覺和反應日趨敏銳,達到微感即知的地步,從而把自己鍛鍊成“你不動我不動,你若動我先動”的高靈敏人物。所謂聽勁就是鍛鍊大腦的靈敏和身體上的自然反映。

  有人曾這樣比喻過,推手比做戰爭,那麼“聽勁就是偵察”。偵察就必須與對方有所接觸。儘管強調偵察,但義只能足微沾對方面板的接觸,以瞭解對方的虛實,瞭解對方的勁路,瞭解對方勁的大小,同時又不能全力以赴,將自己完全暴露給對方。因此,必須用“沾”,而不允許用力過大,發生頂撞;也不要用力過小,凹扁而失去棚勁,給對方敞外戶,造成自已被動。我們一旦沾著對方,就是開始對其動態的偵察與瞭解,亦即開始聽勁。在聽勁過程中,又要做到,我知其人,而其人不知我也,在動察別人時不僅要做到不丟不頂,更要力求做到讓對方聽不到你的勁路,做到這些,就要做好一個“鬆”字。

  粘和連意思基本上相同,粘要如膠一樣粘住對方,不即不離,防止對方突然襲擊,即所謂“粘”。對待對手的動作,要因對手所動而動,隨屈就伸..首先把自己安排穩當,在八面支撐和八面轉換中,仔細體驗對方一舉一動,摸清對方動作意圖和規律,即所謂“連”。我們不僅要粘著對方同時還要根據對方的運動而運動,對方運動我運動,這叫“連”。通過連來判斷對方的勁路及其意圖。若能正確判斷和掌握對方運動規律、動作意圖,則對方任何破壞我平衡的動作,我都能及時調整,並採取正確的對策,即所謂“隨”。

  沾、粘、連、隨都不能“丟”,也不能“抗”。“丟”是離開對方,失去接觸,也就不能確切地瞭解對方的意圖,從而受到對方突然打擊的可能性,同時自己的動作也失去針對性,變成盲動。“抗”是嚴重的頂撞。根本不去了解客觀實際情況,不知對方虛實變化,僅用大力頂抗拒敵,只能是蠻幹妄動。

  太極拳怎麼練

  第一、關鍵是找好老師

  學習運動技能的過程首先是模仿,老師路子不對,學生模仿的動作自然就走偏。經過我市體育部門認證確有教學資格的老師,您可以看到他她在練拳的時候,意念、呼吸和形體方面密切配合,動作有一種美感。就像現在比較熱門的鄭多燕減肥舞一樣,將節奏、動作配合起來,收到很多人的熱愛。

  一位優秀的太極拳老師有以下特點:

  1、輕鬆柔和:架勢平穩舒展,動作柔和。

  2、連貫均勻:從起勢到收勢的整套動作都緊密銜接,沒有明顯停頓的地方,身體重心始終在一個平行線上前後左右移動。

  3、圓活自然:在打太極拳過程中手臂的動作帶有弧形。

  4、協調完整:整套動作上手下腳相隨,內意念、呼吸外軀幹、四肢一體,以腰為軸,用腰部力量自然帶動四肢。

  5、剛柔相濟:既輕靈又穩重、既柔和又有力。

  第二、人到心到

  學習時要保證內心的寧靜,找到與老師能互動的感覺。邊聊天或者邊看別人扭秧歌邊打拳是毫無效果的。注意力不集中,自己內心不能安靜下來是學不好太極拳的。

  第三、準備活動

  正規的老師有一套規範的準備活動,大約需要30分鐘。它吸收現代運動的一般理論和方法,結合太極拳的專案特點又重點突出。首先從頸椎的小關節開始,嚴禁快速旋轉頸部的活動。要慢慢進行,以防有頸動脈型頸椎病的發作頭暈甚至導致跌倒。

  肩部關節是我們身體內可以做動作方向最多的關節,但生活方式和老化使得很多方向的活動退化了,因此肩部動作都要拉開到位,並停留幾秒鐘。在做上肢肌肉活動時,心率開始跳得快一點,身上開始發熱。然後腰部脊柱關節緩慢左右旋轉,接著髖關節、膝關節都分別進行旋轉牽拉。接下來是四肢和全身較大範圍和力度的活動以及整理活動。做完後全身發熱,肌肉韌帶拉開,以保證習拳中不受傷。

  第四、動作到位

  嚴格按照老師的要求每一個定勢動作先做到位,然後搞清楚定勢之間的過程走向。與做廣播體操不大一樣的是學習過程要長得多,前者可能只需要一週就能大致比劃的做下來。後者例如最簡單的太極拳簡化24式至少需要2個月能比劃到位就不錯,真正掌握精髓還需要長期演練。

  第五、馬步適度

  很多人中年以後開始學習太極拳,總有一部分人因為膝關節疼痛而退出,一方面馬步不宜過低,保持在100度以上,膝關節不要超過足尖的高位馬步即可。還要注意足腳尖、膝、肘相對,意即膝關節與腳尖保持一致方向,以免膝關節扭曲受傷。

  第六、堅持不懈

  習練太極拳至少保證每週3~4次,最好每天一次。堅持數年必有效果。鍛鍊雖不能返老還童,但到老年後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是人人想要達到的最基本的目標。

  第七、重內輕外

  李連杰的師傅吳彬原來是北京武術隊的總教頭,他有一句精闢的話“走內不走外”。對於那些已經掌握基本武術動作的人,要體會身心放鬆的感覺,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動作姿勢上,看起來好看,不中用的花架子,無論對於防身還是健體作用不大。這也是針對現在大多數打拳的健身者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