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新生心理適應問題

  對於大學新生來說,處理好心理的過渡階段非常重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信這些文字對你會有所幫助的。
 

  考進大學只是人生的一個起點,陽光的生活只能靠自己來創造。對於剛剛跨入校門的大學新生來說,學會放鬆捆綁自己精神的繩索,科學地樹立自己的目標,做好適應新環境、迎接新挑戰、解決新問題的各種準備,是使其人生更加美好的必要措施。大學階段正處在人生髮展的關鍵時期,是心理活動複雜多變、心理矛盾和衝突比較烈的時期。能否處理好這些矛盾,調節好自己的心理,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一、心理挑戰

  有人將大學與中學的差異總結為大學生活的四個“自由”,即時間安排的自由,學習方法的自由,資訊獲得的自由和金錢使用的自由。這些方面的自由對大學新生來說:一方面是機遇,因為他們在中學時深感自己在諸多方面受到約束和限制,非常渴望得到主動和自由;另一方面又是挑戰,因為缺乏經驗,突然沒有了具體的約束和指導,許多同學不知道如何有效的利用這些自由。他們嚮往無拘無束,隨心所欲的生活,不願意受到任何限制,對必要的規章制度和組織紀律也持反感態度。認為這些規定堵塞了言路,侷限了範圍,捆住了手腳,限制了自由,但一旦沒有了這些又有些不知何去何從。

  1.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造成這種巨大反差的原因有主客觀兩方面。客觀上我們許多大學正在發展中,無論軟、硬體都存在一定不足。更主要的是主觀原因,社會對大學的美化,進入大學之前,許多同學對現實社會以及大學生活不了解,只是憑著想象,把大學生活描繪的過於完美,對上大學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和過高期望。而一旦進入大學,就會發現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不完善、不盡人意的地方,與期望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從而便產生失望感,情緒極低落。

  2.只想得到,付出甚少

  大學生處於競爭的角逐中,在步入大學的征途中雖然是如願以償的勝利者, 但是他們在人生的長河中,有的人卻隱患了一種不勞而獲,坐享其成

  的不良習氣。在高中苦心攻讀的日子裡,他們的父母親人全力以赴,照顧得細緻入微,享受得心安理得。這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雖然在保證他們集中精力學習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卻在培養他們的勤勞品質、奉獻精神方面種下了劣種,使他們在安逸的生活中滋生一種不顧他人,不顧父母勞累,只知個人享受、索取,不思奉獻的壞毛病。他們儘管進入了文明的殿堂,踏進了高等學府,理應養成更高尚的人格風貌,然而那種紅榜及第的優越感卻使得他們躊躇滿志,趾高氣揚。更加強化了他們的索取意識,放大了他們的索取範圍,吊高了他們的索取胃口。

  3.人際交往障礙

  入校幾個月後,同學之間也基本瞭解,各自的性格完全暴露出來,特別是同寢室之間的矛盾衝突開始明顯。如有的同學只知接受別人的服務,而從不為他人服務,如寢室的公共衛生,有人只知享受卻從來不知清掃;有的同學花錢大手大腳,借錢不還;用他人的電腦玩起網路遊戲或聊天就不下線,這些看似都是微小問題,但處理不妥就會造成人際交往障礙。

  大學新生以往與人交往和相處的機會較少,相對缺乏經驗,而進入大學後,面臨重新結識新人,確定人際關係的過程。事實上,大學生對人際關係的適應遠比對學習和生活環境的適應困難得多。特別是與周圍同學的交往中,因缺乏經驗、技巧而不善交往;因擔心別人輕視自己而不願交往;因性格內向孤僻而不會交往;因自負而不屑交往;因恐懼而不敢交往者,大有人在。由此造成與他人溝通困難,感到非常沉悶、抑鬱,被孤獨所困擾。

  4.學習方面的不適應

  多數大學生在高中時是學習尖子,經常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誇獎、同學羨慕, 因而自我感覺良好,習慣了優勢地位。進入大學後,新環境中人才薈萃,群星燦爛,不少人學習上的優勢會削弱或消失,從“鶴立雞群”變成“平庸”之輩,這種地位的變化越強烈,心理落差越大,因而產生了自我評價失調。一些學生心灰意冷,產生強烈的自卑感,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

  二、自我心理調整

  1.儘快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高中時代的衣食住行都得自於父母周到的安排。進入大學後,一切要靠自己從頭開始。如打掃衛生,盥洗衣物,上街購物是必備的基本技能,男生有時還必須學會縫衣釘釦;還要學會理財。不要月初當富翁,月底做乞丐。

  2.掌握溝通技巧,學會主動

  新生對環境的適應主要是對人際關係的適應,良好的人際關係首先來自於交往雙方的真誠、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此外還要把握交往的時機,學會溝通技巧,主動交往。首先,要處理好與室友之間的關係。經常參加集體活動,尤其是選擇一些個性開朗、樂觀的人做朋友。面對來自各地性格習慣各異的同學, 應本著 求大同,存“小異”的原則,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包容別人的缺點,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多理解別人。其次,要主動與教師交往。大學的教師被形容為“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一些不善於與老師交往的同學,由於不主動與教師聯絡,感到大學教師缺乏親切感,在學習上有問題也不敢向老師請教。由於大學教育的特殊性,任課教師除了上課外,很少有機會和同學一起交流,同學們應主動與教師交往,一方面請教學習中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困惑。最後, 要學會與學校內各部門工作人員交往。大學是濃縮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有各種機構,有各種不同身份的工作人員,對大學生而言他們都是應被尊重的人。在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是對人的尊重,只有做到對人的尊重,自然也會被他人尊重和信任。

  3.確立新的價值目標

  價值觀是人們生活的追求目標,如果一個人沒有價值目標,他就會感到無所作為,感到人生淡而無味。有了正確的人生價值目標就會具有活力和動力,內心充實而有信念,就會自覺地為價值目標去追求和奮鬥,價值目標的實現無不伴隨著艱苦和某種犧牲。但只有朝人生價值目標不斷地艱難跋涉,去創造、為別人、為社會、為自己,才能體會到生活的真諦,體味到自己的創造所帶來的幸福。目標是人們活動所追求的預期結果,沒有明確的目標,學習就難以做到持之以恆。因此,儘快確立新的價值目標也是大學生走向新生活,適應環境的一項重要任務。

  4.摸索適應大學的學習方法

  一是向有經驗的高年級的同學請教,接受任課教師的指導與輔導員的幫助;二是自己要根據大學的學習特點,從個人實際出發逐步摸索與自己水平基本相適應的學習方法;三是注重自學能力的培養;四是學會科學管理支配時間。

  5.重新確立正確的自我形象

  正確認識自己,樹立自信心;重新估價自己,客觀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劣勢, 揚長避短;主動接納使自己逐步提高。提倡“同自己比,同自己競爭”。有意識的自我心理調整培養良好的個性,在生活中保持自信、樂觀、坦誠、豁達、堅持不懈的心理品格,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壓力,學會心理自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