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教案人教版生活中的透鏡

  初二的同學們剛剛接觸物理這一科目,老師怎麼做好物理教案很關鍵,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初二物理教案人教版,希望對你有幫助。

  初二物理生活中的透鏡教案人教版教學目標

  一、知識技能目標

  1.認識凸透鏡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的發散作用。

  2.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二、體驗性目標

  1.經歷:觀察凸透鏡的成像過程,能在觀察的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

  2.反應:能在經歷的基礎上表達感受能簡單描述所觀察現象的主要特徵。

  3.領悟:初步形成愛科學的態度、願意探究的精神、與他人協作的意識、勇於創新的精神等。

  初二物理生活中的透鏡教案人教版教學準備

  凸透鏡、光具座、蠟燭、火柴、放大鏡。

  初二物理生活中的透鏡教案人教版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貼近學生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實際提出問題,激起學生的探究欲。讓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

  一玩小水珠:把透明膠片放到課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膠片上滴一個水珠,觀察小水珠下面的字。揭祕“小水珠”並進行設問:

  你玩過凸透鏡嗎?能介紹一下你以前是怎麼玩的嗎?還有別的玩法嗎?

  二演示:用投影儀把細小的燈絲投影在天花板牆壁上。讓學生觀察燈絲的像與燈絲相比怎樣?

  演示:燈絲開口向下,在像上開口怎樣?

  演示:燈絲開口向上,在像上開口又怎樣?成什麼樣的像,

  1.如何區別像的正立、倒立?

  什麼情況像明亮、清晰?

  2.怎樣區別實像和虛像?

  像與原物相比有什麼特點,

  3.像的放大、縮小是什麼意思?

  學生思考回答:實像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虛像不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形成的,無法用光屏承接。

  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與物體的上下位置比較是否顛倒。

  “放大”、“縮小”指像與物比較的結果。

  “變大”、“變小”指像本身的變化情況。

  4.什麼是物距、像距?燈絲到凸透鏡的距離叫物距;像到凸透鏡的距離叫像距。

  三設問:使用凸透鏡產生這麼多的現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點?成像的條件是什麼呢?能猜想一下嗎?

  凸透鏡所成的像可能與物體的位置有關,我們這節課就用實驗來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二、進行實驗

  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能產生探究物理世界的興趣。尊重實驗事實,如實記錄實驗現象、資料,培養學生的歸納分析能力。針對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不同的卡片;使學生能各取所需各有所獲;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鍛鍊和提高。

  一出示課題並板書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二讓學生觀察實驗器材,自己動手組裝、擺放、調整器材。

  1.觀察實驗裝置

  實驗裝置:J2507型光具座。

  讓學生觀察說明光具座主要組成部件。

  2.學生對實驗器材進行組裝、擺放、調整。

  探究按照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如何組裝實驗器材?

  擺放順序可以從左到有依次為蠟燭、凸透鏡、光屏,也可從右到左依次為蠟燭、凸透鏡、光屏。

  使蠟燭、凸透鏡、光屏放在同一直線上。

  調整它們的高度,使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固定凸透鏡,移動蠟燭和光屏進行觀察實驗。

  固定蠟燭,移動凸透鏡、光屏進行觀察實驗。……

  3.設問:什麼是物距u、像距v、焦距f?

  學生對照光具座回答:物距是物體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像距是像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焦距是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

  三學生根據實驗要求和實驗器材,設計實驗方案及進行相關記錄。

  學生可採用不同的擺放順序、不同的移動物件來設計方案進行實驗,如:

  擺放順序從左到右依次為蠟燭、凸透鏡、光屏。

  設問:如何使物體的像呈現在光屏上?

  引導學生回答調整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

  設問:移動凸透鏡或蠟燭,作用是否相同?

  讓學生明確:作用是相同的,都是改變燭焰到凸透鏡的距離。

  注意:移動光屏觀察成像時,要保證屏上出現明亮、清晰的燭焰的像。

  繼續設問:根據設計方案需要記錄哪些物理量及像的哪些特點?

  啟發學生明確要記錄:物距、像距;像的性質放大、縮小,倒立、正立,虛、實……

  四學生實驗

  1.出示實驗要求:

  ①多次實驗,觀察物體的成像。

  ②記錄每次看到明亮、清晰的燭焰的像時,像的特點及成像時的物距和像距。

  ③記錄其他方面的問題及發現。

  2.學生兩人一組開始獨立進行實驗。並根據實驗填寫小組觀察實驗記錄表按上面的文字說明做。

  附表 小組觀察實驗記錄表

  小組觀察實驗記錄表

  第_______小組 成員_______、_______

  要求:1.多次實驗,觀察成像的情況。

  2.記錄每次看到明亮、清晰的燭焰的像時,像的特點及所成像的物距和像距。

  3.記錄其他方面的問題及發現。

  3.教師巡迴指導引導、啟發、點撥或發提示卡片並提示學生。

  教師應準備小組實驗活動建議卡片,誰遇到疑難問題或不能繼續進行實可向教師要卡片,按提示繼續實驗

  三、彙報交流

  學生實驗基本結束,並填寫好了實驗記錄表。疑難讓學生議;錯誤讓學生析;重要的規律讓學生自己去總結。及時反饋矯正實驗中的問題。對學生進行由量變到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教育。總結成功的經驗,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注意學生思維的火花,延伸實驗課的教學。以討論方式進行。

  一學生總結髮現的現象、解決的問題及發現的規律性的問題。

  學生回答的問題一般有:放大的像、縮小的像、等大不變的像、看不到實像放大的虛像等,靠移動蠟燭、光屏來解決,或移動凸透鏡來觀察……

  看到有關的像時,你們所記錄的物距和像距各是多少?

  二教師根據板書學生的記錄資料,引深討論。

  設問:對所記錄的資料能分析一下嗎?有規律嗎?

  學生討論回答:物距和像距及焦距之間有一定的關係。

  1.認識像與物等大這個關鍵點。

  2.總結:凡是實像都是倒立的,像與物在透鏡的兩側,在光屏上能得到。凡是虛像都是正立的,像與物在透鏡的同側,在光屏上不能得到。

  3.凸透鏡成縮小的實像、放大的實像及放大的虛像的條件,有什麼關鍵的位置嗎?

  學生思考討論後回答:

  1.物體通過透鏡能成什麼樣的像決定於物體離開凸透鏡的距離。物體離凸透鏡由遠移近時,成的像逐漸變大,像離凸透鏡的距離也變大。

  2.物體在二倍焦距以外時,像總是比物體小。物體移到二倍焦距以內時焦點以外,像就變大到比物體還大,也就是成了放大的實像了。再移近到凸透鏡一倍焦距以內時,像就由實像變成了虛像,發生了質的變化。用計算機多媒體突破像變大或變小這個難點。

  引導學生歸納總結:能用簡練的語言表達一下嗎?

  學生總結歸納:焦點是虛像和實像的分界點;二倍焦距是像的放大或縮小的分界點。

  三評價

  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通過剛才的實驗和回答能對自己做個評價嗎?

  啟發學生回答:通過自己親自動手實驗才能明確物理現象;在實驗過程中遇到問題應該多想、合作解決;猜測的結果和實驗結果不一定相同;自己動手動腦做出的實驗現象有意思、真實……

  四、課堂教學小結與延展

  幫助學生熟練掌握規律提高歸納、概括能力。引導學生聯絡實際,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1.多媒體計算機演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2.思考:水珠還能成其他的像嗎?

  投影圖片討論其中蘊涵什麼物理規律?

  學生回答:水珠離另一側的花朵較遠u>2f,成的是倒立的、縮小的、實像。

  當花朵離水珠較近時f

  當花朵離水珠很近時u

  3.由學生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教師提示本節課所總結的規律是下一節應用學習的原理。

  透鏡”的創新教學設計

  1 設計思想

  新的物理課程標準提出了新的理念:

  ①“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即力求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隱藏在其中的物理規律。

  ②“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即以物理知識和技能為載體,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實踐能力包括技術設計能力以及創新意識。改革以書本為主、實驗為輔的傳統教學模式,提倡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鼓勵將現代資訊科技、多媒體技術,應用於物理教學中。

  為了體現這些新的理念,“透鏡”教學總的設計思想是:從“冰透鏡向日取火”的實況錄影直接切入課題“透鏡”;就地取材,用學生熟悉的眼鏡組織學生實驗探究如何用多種方法判別凸透鏡與凹透鏡以及如何測量凸透鏡焦距等問題;並從中提煉出通過科學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鼓勵學生運用方法,解決新問題。本課的教學流程為:引入課題→判別透鏡→測定焦距→總結方法→課題研究。

  2 過程設計

  2.1 引入課題

  通過“冰透鏡向日取火”的實況錄影,結合配音資料,開門見山地引出課題“透鏡”,並介紹透鏡的概念。這樣一開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課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得知,冰透鏡是教師自己動手製成,這一段錄影是本校攝製時,更激起學生對物理課學習的重視

  【學生實驗1】感受凸透鏡與凹透鏡中間及邊緣的厚與薄,使學生悟出凸透鏡與凹透鏡的定義。

  2.2 判別透鏡

  問題:近視眼鏡和老花眼鏡的鏡片分別是用什麼型別透鏡做的?學生通過觀察、體驗,認識到近視鏡的鏡片是凹透鏡,而老花鏡的鏡片是凸透鏡。接下來的問題是怎樣判別凸透鏡與凹透鏡?也即如何區分近視鏡與老花鏡?

  【學生實驗2】組織學生討論、猜想,設計實驗探索多種方法判別眼鏡。

  學生介紹判別眼鏡鏡片的方法:

  方法①摸:用手直接去摸眼鏡的鏡片,發現鏡片中間薄、邊緣厚的則為近視鏡;鏡片中間厚、邊緣薄的則為老花鏡。教師表揚學生能活學活用,利用剛學的凸、凹透鏡的定義區分眼鏡,並及時指出光學儀器一般不允許用手摸。

  方法②看:使眼鏡靠近書本,透過鏡片觀察字的變化,發現字變小的是近視鏡,字變大的是老花鏡。

  【學生實驗3】製作水膜透鏡:將鉛絲緊繞在透鏡的金屬柄上,繞成一個封閉的小圈。把小圈浸入水中,取出後小圈上形成一個水膜透鏡。用此透鏡觀察字的變化。有發現字變大的,有發現字變小的,而發現字變大的甩一甩後又發現字變小了。學生通過實驗,認識到成放大像的水膜形成的是凸透鏡,成縮小像的形成的是凹透鏡。

  【學生實驗4】移動透鏡,觀察現象。使兩種透鏡從靠近書本慢慢遠離書本,透過鏡片觀察字的變化。學生經過仔細觀察,發現凹透鏡在移動的過程中,總是成正立縮小的像;而凸透鏡在移動過程中,既能成正立的像,又能成倒立的像,即可以成放大的像,也可以成縮小的像。其中有什麼規律,鼓勵學生課後去研究。

  方法③照:用光源對著鏡片照,發現近視鏡把光散出去,而老花鏡把光聚起來

  教師結合凸透鏡與凹透鏡對光不同作用的動畫講解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而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並介紹焦點、焦距的概念。

  教師補充判別眼鏡的方法:

  方法④晃:把兩種眼鏡放在字前慢慢搖晃,透過鏡片觀察現象

  【學生實驗5】學生晃動兩種眼鏡,發現像的移動方向與近視鏡的移動方向相同,而老花鏡則相反。

  以上判別近視鏡與老花鏡的方法,其實也是區分凸透鏡與凹透鏡的方法。點評:教師通過一個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接著學生自主設計各種實驗,找出了多個方法。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獲取了知識,而且還經歷了作科學研究的過程,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2.3 測定焦距

  問題:眼鏡有不同的度數,度數表示什麼意思?

  顯示資料:眼鏡的度數一般不用焦距f表示,而用屈光度Φ表示,其關係如下:Φ=1/f×100。

  學生通過閱讀,體會到眼鏡的度數與鏡片的焦距有關,怎樣來測焦距呢?

  【學生實驗6】組織學生設計實驗測凸透鏡的焦距。學生一般都能用平行光聚焦法測出凸透鏡的焦距

  2.4 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

  通過對怎樣區分近視鏡與老花鏡和怎樣測凸透鏡的焦距的探究,從中可以總結出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以區分眼鏡為例,怎樣判別近視鏡與老花鏡,這是問題的提出顯示“提出問題”。提出問題後,組織學生討論、猜想有哪些方法,例如有學生想到“摸”、“看”等方法顯示“設計方案”。接著用實驗去探究這些方法的可行性,及尋找更多的方法顯示“實驗探究”。方法找到後,還要對方法進行交流、評估,如“摸”雖為一種方法,但光學儀器不允許用手摸顯示“交流評估”這就是人們常用來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

  提出問題→設計方案→實驗探究→交流評估。

  2.5 課題研究

  針對上述方法,提出4個課題,鼓勵學生學用方法作課後研究。

  課題①:為什麼凹透鏡晃動時像的移動方向與鏡片的移動方向相同,而凸透鏡則相反?

  課題②:平行光聚焦法能測出凸透鏡的焦距,怎樣測凹透鏡的焦距?

  課題③:怎樣用透鏡組合成望遠鏡?

  【學生實驗7】用透鏡組合望遠鏡。

  課題④:透鏡與現代文明有什麼關係?

  演講:的確,人類自從發明瞭望遠鏡,從而認識了廣闊無垠的宇宙,也推動了航海業的發展,人類也許正是因為發明瞭望遠鏡才加快走進了現代文明。透鏡可以組合成望遠鏡,那麼透鏡與現代文明有什麼關係呢?

  3 對“透鏡”展示課教學設計的點評

  在判別凸透鏡與凹透鏡的環節中,用學生熟悉的老花鏡與近視鏡等生活常見的物品來判別,用最普通的鉛絲、水來做水膜透鏡,使學生有親切感,感到物理課程不是想象中那樣枯燥、難以下手。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的課程理念。最後設計課題組合望遠鏡及研究透鏡與現代文明的關係,體現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

  整節課設計了大量的學生實驗,使學生投入到真實的情境中去,在親自動手做的實踐過程中學習知識,掌握科學的方法,逐漸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讓學生“做中學”。

  對學生來說學習知識技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學習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通過科學探究提高自己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而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所思、所想往往是不成熟的、分散和粗糙的。教師應及時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自己的探究過程和實驗方法,幫助他們總結提高,從而使學生找到一條進行科學探究的正確途徑和方法,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