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人民政府領導講話

  人民政府是地方國家行政機關,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它的常務委員會以及上一級國家行政機關負責並報告工作,受國務院統一領導,負責組織和管理本行政區域的各項行政事務。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僅供參考。

  一:在全縣農村工作會議暨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同志們:

  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檔案,以及中央、省、市有關會議和檔案精神,總結20xx年“三農”工作,研究部署今年工作。剛才,趙璞同志作對過去一年“三農”工作進行了回顧,對今年工作作了具體安排,我完全同意,請大家認真抓好貫徹落實。下面,我談三點意見。

  一、提高認識,切實增強做好農村工作和扶貧開發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近年來,我們在全面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的同時,加大對“三農”工作的投入,加大民生工程建設,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村面貌極大改觀、群收入不斷提高。20xx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6279元,增長14.1%。但由於全縣農村人口多、底子薄、基礎差,全縣有83萬農業人口,佔總人口數的91%,有貧困人口12.95萬人。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落後,農村貧困程度還比較深,農村工作和扶貧開發工作任務仍然艱鉅,要趕上全國平均水平,實現與全國同步小康,只有搶抓發展機遇,切實解決好“三農”問題,特別是解決好農村脫貧致富問題,才能不斷縮小貧富差距。

  二、突出重點,努力開創全縣農村工作和扶貧開發工作的新局面

  在國內外經濟放緩下行,經濟轉型升級壓力加大等不利形式下,我們要主動適應新常態,要在保糧食安全的大前提下,切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農業產業化,推進改革創新和扶貧攻堅工作,合力實現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的目標。重點要在五個突破上下功夫。

  一要在產銷環節上求突破,確保糧食和食品安全。要確保糧食生產安全。嚴守耕地紅線,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將糧食生產作為農業工作的頭等大事來抓,立足於穩面積、強科技,提單產、增總產,在滿栽滿插上下功夫,在提高複種指數上下功夫,在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推廣上下功夫,著力抓好春冬大季作物種植,大力實施糧食增產和高產建立工程,全力推進糧食生產,確保糧食產量在26萬噸以上。要確保食品安全。加強對農產品基地生產監管,嚴格規範農業投入品使用行為,加強農產品生產過程監管;加大農資市場的執法監管力度,進一步規範農資市場經營秩序和農資經營者經營行為,淨化農資經營市場;各鄉鎮街道和有關部門要安排檢測人員,充分利用各種檢測裝置,加強對水果、蔬菜、茶葉、肉類產品等抽檢力度,確保食品安全。

  二要在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上求突破,破解農村發展瓶頸。必須堅定不移地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高效、安全、節約、環境友好型的現代農業發展路子。結合全縣實際,關鍵要實現三個轉變:一是要立足自身優勢、遵循市場規律,按照“什麼賺錢養什麼、什麼賺錢種什麼”的原則,引導群眾由“生產導向”向“需求導向”的轉變;二是要做好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建立和品牌打造,提升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實現由粗放型農業向數量質量並重的轉變;三是要大力實施經濟林建設,將當前正在實施的荒山綠化造林與推進特色產業發展相結合,在生態建設中讓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實現從追求經濟效益犧牲生態環境向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的轉變。

  三要在提升農業產業化上求突破,培育農村經濟增長極。一方面,要圍繞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按照“一鄉一園區、一村一產業”的農業規模化生產模式,結合“烏蒙山寶·畢節珍好” 花都味道農產品品牌打造工作,做大基地規模、做強市場主體、強化農技推廣、建立特色品牌,進一步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另一方面,要結合自身條件,統籌規劃,做到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唱好拿手戲,打好優勢牌。特別是邊遠鄉鎮要在發展山地特色農業上下功夫,充分開發利用各種自然資源,突出自身發展特色,大力發展特色種植和養殖業,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業、養生服務業和休閒觀光農業。同時,要大力實施龍頭企業帶動戰略,扶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再引進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產業關聯度高的龍頭企業,通過發展訂單農業、保底收購、吸引農戶參股經營等方式,推動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緊密利益連結機制,讓農戶更多地分享產業輻射效益。

  四要在改革創新上求突破,增強農村發展活力。一是要抓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目前,林泉鎮清塘村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工作已進入收尾階段,要認真總結提煉工作中好的經驗和做法,嚴格按照“總體上要確地到戶”的要求,在確保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的前提下,全面做好今年太來、林泉兩個鄉鎮的土地確權頒證整鄉推進試點工作,推進農村承包地、集體建設用地、集體林地等還權賦能改革,加快農村產權交易體系建設,盤活村級集體資產,培育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二是要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解決誰來種地和怎麼種地的問題,要切實通過積極引進優強龍頭企業,大力推廣“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加大對種養大戶的培育,積極推進職業農民和家庭農場的培育認定,不斷完善農業經營體系,啟用農業發展內生動力。

  五要在扶貧解困上求突破,激發農村發展動力。全縣上下要緊緊圍繞發展產業、脫貧致富、實現小康的思路,以“六個到村到戶”為抓手,緊扣基礎設施、特色產業、農民增收等重點,深入推進精準扶貧、綠色扶貧、創新扶貧、黨建扶貧、社會扶貧,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不斷完善大扶貧格局。要實施好菸草扶貧新村、馱煤河扶貧生態移民工程等專案建設,做好中建、新仁、永燊3個鄉省級“減貧摘帽”和花溪、五里、金蘭3個鄉鎮市級“減貧摘帽”工作,確保完成3.5萬人的脫貧任務,全力打好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為實現我縣與全國同步小康創造條件、打牢基礎。

  三、落實責任,確保農村工作和扶貧開發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農村工作和扶貧開發工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任務艱鉅,全縣各級各部門要按照縣委政府的統一部署,加強領導、落實責任,紮實做好各個環節的工作,推動各專案標任務實現。

  一要加強組織領導。各鄉鎮街道、縣直各單位要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各級領導幹部要帶頭加強對農業方面政策和理論知識學習,當前特別是要深刻領會中央1號檔案精神實質。鄉鎮街道黨政一把手要親自研究部署和指導農業發展,切實解決好農業發展中的問題,積極幫助群眾排憂解難;分管同志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在農業和農村工作上,多深入實際指導工作,全力以赴抓好各項工作的落實。要充分調動各級幹部推動農業發展、帶領農民致富、建設“美麗鄉村”的工作積極性,共同推進農村發展。

  二要轉變工作作風。各級幹部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以高標準、高要求、高效率的工作作風,抓好全縣農村工作和扶貧開發工作各專案標任務的落實。充分發揮各鄉鎮街道、縣直各部門的屬地管理和職能管理作用,吃透上級政策,善於學習農村改革發展中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創新方式,並結合全縣實際,抓典型、樹典型,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努力提高做好農村工作和扶貧開發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三要抓好政策落實。充分利用媒體資源,加大對涉農政策的宣傳力度,認真落實好各種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加大農業投入,紮實做好糧食和良種補貼,兌現好各項扶農資金,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四要強化督查問責。充分發揮督查考核的導向、激勵和約束作用,圍繞農業發展、農村穩定、農民增收、減貧摘帽等考核指標,加大督促考核力度,通過督查考核強化責任落實。對工作中推諉扯皮、敷衍塞責,不作為、亂作為, 抓而不實、執行不力的單位和個人,要加大問責力度,督促整改落實,確保目標任務圓滿完成。

  同志們,做好全縣農村工作和扶貧開發工作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義重大,讓我們在縣委的堅強領導下,凝心聚力、攻堅克難,開拓進取、奮力拼搏,不斷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為加快建設富裕美麗的新農村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二:在全縣防汛抗旱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同志們:

  今天,縣政府決定召開全縣防汛抗旱工作部署會議,主要任務是總結20xx年防汛抗旱工作,分析當前防汛抗旱形勢,安排部署20xx年防汛抗旱工作。

  過去的一年,我縣防汛抗旱工作在各成員單位的密切配合下,各項工作抓得早、抓得緊、抓得實,全年未出現一起防汛安全事故,實現了“不死人,不潰壩,少損失”的目標;在遭遇嚴重旱災期間,各鄉鎮街道、各有關部門切實按照縣的安排部署,紮實做好抗旱救災工作,全縣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秩序井然,確保了全縣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剛才,水利局白強局長通報了20xx年防汛抗旱工作的有關準備情況,對今年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和打算,我完全贊同;氣象局敖建局長對20xx年中長期氣象作了預測通報;產業辦譚政主任傳達了《畢節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畢節市基層防汛抗旱組織指揮機構建設方案的通知》;與各鄉鎮街道簽訂了防汛抗旱目標責任書,希望大家按照今天會議的要求認真抓好落實。下面,我就做好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講三點意見。

  一、認清形勢,牢固樹立防大汛抗大旱的思想

  近年來,通過全縣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我縣建成了一批防洪排澇的水利工程,為進一步提高全縣防汛抗旱能力提供了支撐和保障。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受氣候、水利設施裝置、人為因素等影響,防汛抗旱工作仍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和考驗。

  一是極端天氣及自然災害頻發。今年入春以來,我縣暴雨、冰雹等災害性天氣頻發,特別是4月16日遭受了冰雹災害天氣的侵襲,部分鄉鎮遭受了較為嚴重的損失,據統計共計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萬元,對受災鄉鎮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了較大的影響。

  二是水利工程險情隱患多,城鎮防洪功能不夠完善。由於我縣大多數水利工程始建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當時受資金、材料、技術等條件限制,工程建設標準較低、質量不高,再加上三、四十年的帶病執行,導致防洪能力逐年減弱;部分工程雖經過多次整治,但仍然達不到防大汛的要求,極易出現險情。同時,縣內中小河流防洪標準普遍偏低,多為不設防的河流,基本不具備滯蓄洪水的作用,加之有的地方在建設中被擠佔或打亂原有匯流通道,降低了防洪洩洪的能力。部分地段,由於群眾素質不高,隨意向河道內傾倒垃圾,亂堵亂截排水溝,埋下了防洪隱患,如遭遇強降雨極易造成洪澇災害。

  三是灰渣壩、尾礦壩日趨形成和在建水利工程點多面廣,防汛保安全工作壓力大。隨著全縣工業的提速發展,部分礦山企業未嚴格執行水保“三同時”制度,對礦山棄渣棄土未採取水保措施,正逐步形成尾礦壩和灰渣壩,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有的礦山企業儘管按水保方案修建了攔渣壩,但這些壩體大多未通過審批部門組織的水保設施驗收,其防洪能力、穩定性、安全性等難以保證,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四是防洪應急應變能力不足。從20xx年防汛抗旱工作情況看,部分領導幹部對防汛抗旱工作不夠重視,認識還不高,仍然存在麻痺思想和僥倖心理,缺少防大汛、抗大災的思想意識。同時,我們的預測、預報、預警及保障能力與應對極端災害天氣的要求還不相適應,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五是重點水利工程建設不足。目前,我縣共有界河電站水庫3座,中型水庫2座,小Ⅰ型水庫5座,小Ⅱ型水庫23座,山塘262座。但在2009~20xx年旱災發生時,全縣多數鄉鎮嚴重缺水,這說明了我縣境內並不缺水,主要是留不住水。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們要在骨幹水源工程建設上下足功夫,要配合做好夾巖水利樞紐工程黔西境內各項工作,全面推進櫻桃坪水庫工程建設,力爭開工建設仙人洞、蘭香溝等一批骨幹水源工程,進一步提高防汛抗旱能力。

  二、強化措施,突出重點,確保防汛抗旱工作有效推進

  今年,全縣防汛抗旱工作的總體目標任務是: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大力推進防汛抗旱“兩大轉變”,加快構建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相適應的防汛抗災減災體系,積極探索應對水旱災害的重大舉措,切實加強防汛抗旱應急管理,不斷提高防禦洪澇災害能力,堅持科學防控,群防群控,杜絕防汛安全責任事故和群死群傷事件發生,為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縣域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維持良好生態提供有力保障。各鄉鎮街道及各有關部門要緊緊圍繞這個中心任務,全力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強化措施,切實抓好防汛抗旱各項準備工作

  一是強化防汛抗旱責任制。要全面落實防汛抗旱行政首長負責制,確保防汛抗旱責任落實到人、到堤段、到水庫含電站水庫、到山洪災害易發點。對一些新建涉水工程,不管工程性質如何,投資主體如何,凡是涉及防洪安全的,縣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及各鄉鎮街道必須督促其業主落實防汛保安全責任制,並制定相應的應急搶險預案。各鄉鎮街道、各部門的防汛抗旱工作責任人,特別是新調整的同志要儘快熟悉本轄區內的雨情、水情以及水利工程等有關情況,熟知防汛抗旱應急預案和抗洪搶險、抗旱工作的主要程式和措施,要深入一線,對防汛抗旱的重點工程和重點環節進行督促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消除防汛安全隱患,做好防汛抗旱減災工作。

  二是強化隱患排查。要按照分級分部門負責和部門協作、分工負責的原則,認真開展本轄區、本行業的防汛安全隱患排查工作,嚴格做到不走形式、不留死角、不存隱患,確保排查到位。要對水情和雨情監測設施、防洪抗旱工程、通訊預警、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和各類預案的制定與落實情況等進行認真檢查。加強汛前、汛期及汛後的防汛安全檢查,把病險水庫、險工險段、在建工程、山洪易發區、工礦企業、人口密集區和中小學校等作為檢查的重點,要針對檢查中發現的隱患,及時提出整改措施,並整改落實,防患於未然。

  三是強化防汛抗旱物資儲備和基層防汛抗旱組織指揮機構建設。一要按照分級分部門負責的原則,認真抓好防汛抗旱物資儲備工作,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缺而不備。重點水庫特別是病險水庫以及險要地段,一定要備齊備足物資,以備急用。二要抓好基層防汛抗旱組織指揮機構建設和防汛搶險隊伍的建設及管理。各鄉鎮街道要嚴格按照縣政府辦公室4月26日印發的《縣人民政府辦公室轉發畢節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畢節市基層防汛抗旱組織指揮機構建設方案的通知》要求,組建好鄉級防汛抗旱指揮部和村級防汛抗旱指揮中心,明確工作職責,落實工作人員和辦公設施配備,充分發揮鄉、村兩級防汛抗旱組織指揮機構作用。縣防汛抗旱指揮部已經組建了一支50人的防汛抗旱應急隊伍,各鄉鎮街道和重點單位也要按照市政府通知的要求抓好應急隊伍的組建工作,並及時查漏補缺,有針對性地開展防汛搶險演練,切實提高應急隊伍的應急應變能力,確保關鍵時刻防汛抗旱隊伍拉得出、用得上、能見效。

  四是強化應急值守。各鄉鎮街道、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應急值守,落實好值班人員和值班所需物資,保障應急通訊24小時暢通,發現汛情、旱情、險情及時上報,掌握好汛情、旱情、險情發展動向,為全縣防汛抗旱工作提供準確資訊,以提高全縣防汛抗旱工作效力,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