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中沉默藝術的運用技巧

  沉默是演講中精巧的留白,是演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演講中,我們不只需要滔滔不絕的說話,有時候,還需要適時的沉默。恰到好處的沉默能取得“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有關,歡迎大家閱讀。

  

  開場用沉默贏得關注

  一般情況下,有些演講之前的會場會有吵嚷聲,演講之前最好能用適當的沉默讓會場平靜下來,以贏得聽眾的關注。

  除華盛頓外,很多人都懂得箇中之道。例如拿破崙,每次在將領及士兵前發表開戰演講鼓舞士氣時,都會刻意地靜默四五十秒。有人甚至如此形容:在士兵眼中,每當他沉默一秒,就會長高一分,贏得他們多一分的注視。

  關於沉默開場,還有個故事。一次,愛因斯坦應邀到日本某大學訪問,校長在歡迎儀式上沉默了很久,才講出一句話,“愛因斯坦博士萬歲!”全體集會者在焦急的等待之中,校長那異乎尋常而又發自肺腑的呼喊把大家感動得熱烈鼓掌。愛因斯坦更是熱淚盈眶,上臺與校長緊緊擁抱在一起。

  拿破崙和那位校長的例子都說明,在演講開始時,一段適時的沉默,能為你的演講增加分量,加深聽眾的印象,更能贏得更多的關注,讓聽眾對你的話語記憶深刻。在我們演講時,如果碰到現場吵鬧不堪,不妨使用這個方法,能讓你很快地控制住場面。

  中途用沉默強調重點

  演講中途人們的注意力往往會疲勞,突然而來的沉默,能夠引起人們的興趣,有利於強調演講的重點。

  林肯經常在談話途中停頓。當他說到一項要點,而且希望他的聽眾在腦中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時,他會傾身向前,直接望著對方的眼睛,足足有一分鐘之久,但卻一句話也不說。

  例如,1858年他與道格拉斯競選參議員時,兩人對於是否要廢除奴隸制的問題爭論不休。在林肯最後一次辯說辭中,他突然停頓下來,默默站了一分鐘,望著他面前的聽眾,他的眼睛似乎滿含著未曾流下來的眼淚,他的雙手緊緊握在一起,然後,他說道:“朋友們,不管是道格拉斯法官或我自己被選入美國參議院,都是無關緊要的,一點關係也沒有;但是我們今天向你提出的這個重大問題才是最重要的,遠勝過任何個人的利益和任何人的政治前途。朋友們,”說到這,他又停了下來,聽眾們屏息等待,唯恐漏掉了一個字,“即使在道格拉斯法官和我自己的那根可憐、脆弱、無用的舌頭已經安息在墳墓中時,這個問題仍將繼續存在、呼吸及燃燒。”

  林肯在演講中途的停頓,讓人們的心突然懸了起來,注意力就集中在林肯將要說的內容上,此時,林肯

  再演講,人們自然會認真傾聽他所強調的內容,從而明白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我們在演講時遇到需要強調的問題時,也可以適當地停頓,用沉默來突出重點。

  1、適當的停頓及靜默的時間

  林肯經常在談話途中停頓。當他說到一項要點,而且希望他的聽眾在腦中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時,他會傾身向前,直接望著對方的眼睛,足足有一分鐘之久,但卻一句話也不說。這種突然而來的沉默,和突然而來的嘈雜聲有相同的效果:能夠吸引人們的注意力。這樣做,可以使每個人提高注意力,警覺起來,注意傾聽對方下一句將說些什麼。

  說話時的“停頓”,是一種需要掌握好的技巧。有意識的停頓不僅使講話層次分明,還能重點突出,吸引聽話人的注意力。適當的停頓,能前後互相照應。只有條理清楚的講話,才具有說服力並表現出較強的邏輯性,使別人佩服你講話的老練和嫻熟。如果不懂得適時的停頓,滔滔不絕地一直講下去,就會使人有急促感,顯不出說話者的感情和力度。

  什麼時候要停頓呢?

  當我們轉換語言,承上啟下,或提出重點,總結中心思想,概括主要內容時就需要適時的停頓,而靜默的時間一般不超出十秒。特別需要停頓的地方,也不超出一分鐘為宜。此外,如果你想表達出蘊藏在內心的激情,講話就應該有抑揚頓挫,所以停頓不只是聲音的靜止,而是一種無聲的心靈之語,它往往配合動作手勢。如:低頭沉思;雙手握拳,作激動狀,說到關鍵處,雙目凝視;深深嘆息;皺緊雙眉作痛苦狀;抬頭仰望天空等等。

  注意作以上動作手勢時,一定要自然、逼真,切莫讓別人以為你故作驚人之狀,故此反而失去了“停頓”所特有的效果。

  2、沉默是金

  大詩人吉卜齡曾說過:“你的沉默,道出了你的心聲。”在說話中聰明的運用沉默,可使沉默發揮最大的功用。一個沉默的男人,往往給人一種威嚴的感覺,顯得高深莫測,學問豐富,所以這樣的男人往往比那些誇誇其談的男人更受人敬重。

  有人說:“當語言不能有所幫助時,應該以真摯的態度說服對方。”這就是指沉默的心靈賦有的感情,憑著這瞬間的沉默來溝通心意,勝過千言萬語。因此真實的語言並不在多,“沉默是金,假如言語沒有沉默,則失去它的深度。”

  由此可見,講話以前的靜默代表有深度,講話以後的靜默表示有份量,因此不曉得沉默的藝術,也就無法真正瞭解說話的技巧了。

  3、靜默的型態

  一個人在演講時,如果像開啟水龍頭般,任憑它流個不停,則聽眾的注意力就無法集中。但是像下雨般淅淅瀝瀝無精打采的演講,也會使聽眾精神鬆懈,而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因此適當的速度是讓靜默的時間佔全部時間的百分之三十五——四十較為理想。

  總之,從以上例子可看出,“沉默”自有它潛在的威力,“活”的演講,通過“沉默”來調整語氣,時間及速度是非常必要和靈活機智的做法。沉默是一種不用說話的藝術。如果你覺得言語不能代表你的心,那麼就請沉默,這或許比你說下去更為有效。

  拓展:演講時要善於使用例子

  怎樣運用事例才更有效力呢?

  一、運用事例闡發哲理

  在演講過程中,演講者常常運用事例闡發哲理,也就是先講述一些典型的事例,再闡發其中蘊含的哲理。這樣情理交融的表述,往往會讓聽眾獲得深刻的人生感悟。

  二、運用事例親近聽眾

  演講是演講者面對聽眾進行的一種資訊交流活動,倘若聽眾與演講者之間的心理距離太大,就會削弱演講的現場效果。因此,有經驗的演講者往往善於巧用事例來親近聽眾。這樣的具體事例,會讓聽眾真切地感受到一種語言親和力和心理認同感,這無疑有助於演講的順利進行並取得實效。

  三、運用事例表達情意

  經驗表明,運用生動感人的事例,是演講者表情達意的重要途徑。在演講的情感高潮處,演講者往往會情不自禁地講述起某件難忘的事情,以表達自己的真切感受,從而產生感動人心的現場效應。顯而易見,演講者運用親身經歷的事例,不僅傾訴了內心的感受,真切地感動了聽眾,而且表達了人生的體悟,強烈地感召了聽眾。

  四、運用事例引出觀點

  不少演講者喜歡在演講的開頭講述一個事例,然後針對這個事例的思想內容進行闡發,從而匯出自己的觀點,為接下來的議論和說理奠定基礎。以真實而又生動的事例開頭,無疑增強了演講的吸引力,激發了聽眾的興趣。同時,典型事例引出的獨特觀點,作為接下來演講者深入論證的中心,自然就引起了聽眾強烈的關注和深刻的思考。

  通過對事例的內涵加以提煉與概括,隱藏的意義會“浮出水面”,讓事例與主要觀點緊緊地連起來,更有說服力。那麼,關於“議例”有哪些方法呢?

  1.正反對比

  這是把兩個相反的事例作比較,從而突出所要論證的觀點。也就是說,如果是正面舉例,就從反面分析事例;如果是反面舉例,就從正面分析事例。例如:“古往今來,那些卓越的人總是把謙虛作為座右銘。科學巨匠牛頓在科學研究中取得巨大成就,他卻說:‘我不過是一個海邊玩耍的孩子,對於展現在面前的真理的海洋全然沒有發現。’這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如此謙虛,有些中學生卻認為什麼都會了,豈不幼稚可笑?”上段話,先從正面舉例——偉大的科學家十分“謙虛”,然後聯絡材料、針對現實,作出反面議論——“自滿”的中學生實在幼稚,一前一後,使謙虛的重要性得到凸現。

  2.假設推導

  這是根據事例順勢作出假想,從假想的角度深入分析,推匯出錯誤的結論,從而顯示演講者觀點的正確性。有人在題為“廣告:小心成了汙染源”的演講中說:“某些廣告總是過分誇大商品的功效,誤導消費者,造成人們思想上的誤區。有這樣一則營養廣告:一個得滿分的學生握著拳頭作出蠻有力的樣子,說:‘媽媽每天給我服用×××,所以身體很棒,學習總得100分。’試問,果真這樣,還要學校幹什麼?還要老師幹什麼?國民素質的提高看來不需要學校和老師了。”演講者順著事例推匯出可笑的結論--國民素質的提高不需要學校和老師,也就反過來證明了商品功效以及廣告內容的虛假,這就使論述有了不容置辯的說服力。

  3.因果探尋

  這是透過現象找原因。《說勤》中的一段話:“勤出成果。馬克思辛勤勞動40年寫成《資本論》;歌德花了48年蒐集大量資料寫了《浮士德》;陳景潤通宵達旦看書學習,演算研究,終於攀上數學高峰。這些成就的取得,正是因為他們刻苦,因為他們勤奮。”其中,最後一句話從馬克思、歌德、陳景潤等人的成功出發,指出成功的原因——刻苦勤奮,正好與主要觀點“勤出成果”相印證。這樣,事例的證明作用就體現出來了。當然,與事例所表述的相關原因,可能有多個,這就需要我們篩選出和主要觀點一致的部分,否則,“議”在別處,反而添亂。上面的例子,我們還可以看出馬克思等人的成功原因有“鍥而不捨”,但是,這個原因與主題“刻苦勤奮”不統一,如果從這方面來加以點示,那就明顯“驢脣不對馬嘴”了。

  在演講中,我們採取以上方法對事例進行分析、評議,既可以一招一式地單獨運用,也可以綜合運用。另外,“議例”的語言可以長,也可以短,一兩句也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看完“”的人

1.如何讓你的演講更有深度的藝術

2.演講中控制住場面有什麼技巧

3.如何讓自己演講具有藝術魅力

4.演講藝術

5.演講藝術中思維導圖的應用

6.演講的造勢技巧

7.演講藝術的發聲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