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潛臺詞的演講技巧

  就演講而言,作為演講者與聽眾之間中介物的話語,一般存在著兩類,一類是演講者通過有聲語言和態勢語言直接表達出來,聽眾聽得見、看得見的東西,稱為顯性話語,或者叫做“顯臺詞”;另一類是演講者沒有直接表達出來,聽眾卻能通過想象和補充領會得到的東西,稱為隱性話語,或者叫做“潛臺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歡迎借鑑參考。

  一、象徵

  在演講過程中,為了避免淺露的說教使聽眾產生心理抗阻,以致削弱演講效果,演講者可以選取某一富有特徵性的具體事物來含蓄地表達與之相似、相近的意念、思想和情感,這就是象徵。由於這種象徵是憑藉具體可感的形象來映現演講者的思想意向和心靈狀態的,因而能夠最大限度地啟發聽眾的想象力,使他們透過這一象徵物象去領會演講者想要傳達的豐富的“潛臺詞”。例如:

  古代的偉人,像我們現代人一樣,他們曾經見到過尼亞加拉瀑布。比人類第一個始祖還要早的那時的尼亞加拉瀑布和現在的瀑布同樣新鮮有力。世紀前的龐大的巨象和爬蟲,也曾見到過尼亞加拉瀑布,從那樣久遠的年代一直到現在,尼亞加拉瀑布從未有過一刻鐘的靜止,從不幹涸,從不凍冰,從不休息。

  這是林肯讚美尼亞加拉瀑布的一段講辭。演講者通過描述尼亞加拉瀑布氣勢磅礴的物象,含蓄地象徵了一種永恆的人類特質和偉大的民眾精神。聽眾透過“從不幹涸,從不凍冰,從不休息”的尼亞加拉瀑布的形象,不難體察演講者暗示的為追求資產階級革命的政治理想而奮鬥不息的崇高精神境界,從而聯想和領會“像怒吼的尼亞加拉瀑布那樣,以千難無阻的氣魄和百折不回的意志,去完成維護聯邦統一的神聖事業”這一深刻的“潛臺詞”意蘊。

  二、比喻

  比喻,作為一種常用的修辭方式,是增強語言形象性和表現力的重要藝術手段。在演講中,演講者為了表達某種不易直說的事理,往往可以巧妙地通過設喻的方式進行含蓄的暗示,使聽眾在形象的感受中領悟這一比喻的言外之意,從而大大豐富演講語言的思想內蘊,這就是比喻的“潛臺詞”效應。例如,白巖鬆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發表即興演講時說了這樣一段結束語:

  季羨林老先生的一席話給我印象很深,採訪他時,他說:“我已經如此老了,但我的道路前方仍有百合花的影子,人生的前方要永遠有希望、有溫暖才行。”再舉個例子,狗賽跑怎麼比?怎麼讓狗跑起來,跑得快?每個狗嘴前邊都吊著個骨頭,我們每個人也要給自己放塊骨頭,笑聲精神的骨頭!熱烈的掌聲

  演講者首先引用季羨林老先生的話,表明希望對一個人的巨大激勵作用,然後巧妙地舉了一個“狗賽跑”的例子,啟發“我們每個人也要給自己放塊骨頭,精神的骨頭”。毫無疑問,這一奇巧的比喻所蘊含的“每個人都要有精神的支柱,因為它會激勵和鞭策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奮進”的“潛臺詞”,是現場每一個大學生都能感悟得到的。

  三、反語

  從演講的實踐活動來看,演講者在特定的場合下,也可以運用反語傳達某種特殊的意思。這種顯露動機的反面提示,實際上就是“正話反說”,或“反話正說”。由於反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適應聽眾的某種逆反心理,同時只有含蓄的幽默感,所以容易引起聽眾的關注和思考。恰當地利用反語的“潛臺詞”,無疑能夠獲取獨特的現場效應。

  例如:外國就是比咱中國好,你看在外國乞丐都穿西裝!而且他們都好有學問,都說外語呢!

  這是著名畫家黃永玉在一次聚會上,針對有的人大談特談外國如何如何好講的一段話。顯然,黃老這是正話反說。這讓現場聽眾鬨然大笑的反語,不僅透露出嚴肅的情調,而且充滿了幽默的趣味。它所暗示的批評那些人崇洋媚外思想的“潛臺詞”,既含蓄又不傷人面子,真可謂別出心裁,妙語驚人。

  四、雙關

  在演講中,為了獲取某種特殊的表達效果,演講者可以利用漢語語音或語義的關係,特意讓一個詞語同時兼有兩種意思,表面上說這一個意思,內層裡含另一個意思,這就是所謂雙關,採用這種表達方式,無疑可以使演講的語言充滿含蓄性和啟示力,從而傳達出耐人尋味的“潛臺詞”意蘊。例如,郭沫若在全國科學大會上發表題為《科學的春天》的演講,有這樣一段熱情洋溢的結束語:

  春分剛剛過去,清明即將到來。“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地擁抱這個春天吧!

  演講者在這段講辭中運用詩一般的話言,表達了對春天的真摯嚮往、深切呼喚和熱情讚美,起句“春分剛剛過去,清明即將到來”,顯然不只是表述兩個時令節氣的承接和轉換,聯絡後面三個“春天”的特定含義,聽眾不難領悟它深刻的思想情感內涵。特別是“清明即將到來”一語雙關,表面上說的是一種節氣的變化,而實際上暗示了一個政治清明的新時代的到來,而這正是演講者通過雙關所要傳達的“潛臺詞”意蘊,真可謂發人深思,耐人尋味。

  五、反問

  反問,是演講中一種常用的修辭方式,由於這種方式是用問句形式表示對事物的斷定,而且只問不答,所要表達的肯定或否定的意思都包含在問句之中,所以問句具有的言外之意,往往體現為從肯定方面問意在否定,而從否定方面問意在肯定,這就是反問的“潛臺詞”效應。運用反問,不僅可以增強演講語言的氣勢,而且能夠啟發聽眾從言外之意中加深對事理的理解利認識。例如:

  兩千多年前,我們的先哲孔子,給他的學生談過人在生活上、工作上、態度上、作風上有五種美的德行。在《論語》裡他的學生子張曾請教於孔子,子張曰:“何為五美?”子曰:“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是五美也。”什麼意思呢?所謂“惠而不費”是指人和人的關係上要仁愛待人,要樂於助人,而對己呢?不要奢侈,不要糜費。這就是說,在人和人的關係上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惠而不費。所謂“勞而不怨”,就是說在工作上、為人行事上要任勞任怨,不要做一點好事、一點工作就伸手索取代價,反之就滿腹牢騷,應該任勞任怨,勞而不怨。所謂“欲而不貪”,就是說在生活上要節制自己的慾望,不要貪得無厭。所謂“泰而不驕”,就是說在態度上要文雅、要謙遜、要平等待人、平易近人,對待別人,不要傲慢、專橫、自負。所謂“威而不猛”,就是說在作風上,一個人應該重視威信,要有自尊心,要莊重,要嚴肅,但決不要盛氣凌人,不要野蠻、粗鄙。這就是孔子所談的五美,涉及到了生活、工作、態度、作風各個方面的問題。

  孔子的“五美”難道沒有使我們思考和借鑑的東西嗎?

  這是著名演講家景克寧在題為《“人呵,認識你自己!”》的演講中說的一段話。演講者引用《論語》中孔子關於“五美”的言論,並進行了具體的闡釋,最後用“孔子的‘五美’難道沒有使我們思考和借鑑的東西嗎”這樣一個反問句啟發聽眾思考。儘管他從否定方面問表達了肯定的意思,但“使我們思考和借鑑的東西”究竟是什麼呢?演講者並沒有直接回答,這就是它的言外之意。毋庸置疑,現場的每一個聽眾都會結合自己的思想實際,去領悟這個反問句豐富的“潛臺詞”。

  六、省略

  省略,是人際交往中常用的一種語言技巧,例如,馮遠征在題為《走出人生的誤境》的演講中這樣論述“無怨自我”的話題:

  生活中每個人都不必將自己看死,其實人生是個多變的流程,也許昨天你是失足的浪子,但可以真誠地懺悔,贏得生命的再生;也許上帝未賦予你更多的天才,但你可以憑藉後天的勤奮,摘取成功的桂冠。我想,既然小溪之水能匯入汪洋,既然沙漠能變成綠洲,那我們又有什麼理由怨嘆與發愁。這世界容你存在,便是這世界需要你,你的價值由你決定,你的形象由你描繪……

  演講者運用辯證的觀點,精闢闡釋了“人生是個多變的流程”的哲理,最後,在指出“你的價值由你決定,你的形象由你描繪”之後,作了省略,不言而語,這欲言又止的省略,比繼續表述“你的道路由你選擇,你的事業由你開拓,你的生活由你創造”更富有含蓄的“潛臺詞”意蘊,因為每一位聽眾都可以從這省略中全方位地聯想和審視自己的人生狀態,從而自覺地消除怨愁,並充滿自信地去開創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