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淨沙教案設計

  做好每一份教案設計,會讓你上好一堂課。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天淨沙優秀的教案設計以供大家學習。

  

  一、教學目標:

  1、體會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

  2、感受理解曲中主人公的思鄉之情。

  3、背誦和默寫全曲。

  二、教學設想:

  1、這首元曲釋義簡單,教師應從教學實際出發,把重點放在指導閱讀、討論景物描寫的作用和反映的主題上。

  2、以學生活動為主,其中包括朗讀、討論、描繪、寫作、欣賞等,教師適當點撥講解。

  3、本課教學擬一課時。

  三、教學過程:

  1、簡介元曲:元曲與唐詩、宋詞標誌著文學史上的三座藝術高峰。曲在元代興起,它開拓了一條大眾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學途徑,在格律、字句和情調上有較大自由。它包括雜劇和散曲,散曲從結構上又分為小令和套數兩類。小令通常是獨立的單隻曲牌,按曲調創作,每一個曲調都有自己的名稱,各個曲調的字數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於寫景、抒情。如今天我們將要學的《天淨沙》。幻燈顯示或印發資料

  說明:讓學生簡單的瞭解元曲,有助於學生閱讀和欣賞。

  2、在曲牌“天淨沙”中,最為著名的一篇便是《天淨沙 秋思》。“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意為秋天的思緒。板書題目

  3、簡介作者:馬致遠1250?-1321,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傑出戲劇家,著有雜劇15種,藝術成就最高的是《漢宮秋》;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現存130首,除《天淨沙 秋思》外,還有《山市晴嵐》、《遠浦歸帆》等也具有代表性。幻燈顯示或印發資料

  4、教師範讀。

  說明:範讀要根據感情基調的需要,節奏合理而低緩。可以結合多媒體動畫Flash,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5、學生自讀,教師點名讀。朗讀要注意節奏,並感受景物描寫。朗讀節奏見板書,可幻燈顯示,教師適時指導朗讀

  說明:“書讀百遍,其意自見”通過教師範讀,學生自讀,教師指導朗讀,旨在通過讀讓學生對這首曲有一個初步的感受,為理解全曲作鋪墊。

  6、結合自己的朗讀後的感受或觀看的動畫Flash ,學生進行素描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讓學生自己製作動畫Flash ,力求把曲中的景物描繪的合理、形象、生動。教師給予點評,選擇好的進行鼓勵、展示

  說明:初一的學生對直觀性的東西感受較深刻,通過學生素描勾勒,曲中的景物盡在眼底,能夠激起學生對自己經歷或媒體上的景物、故事的聯想,達到體驗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

  7、分析全文:

  ㈠曲中前三句共描寫了幾種景物,情調氛圍有何異同?在文中有何作用?學生思考,分組討論完成

  明確:①共寫了9種景物,即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練而不簡陋,再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鮮明的修飾語,一幅意境蒼涼的深秋晚景圖就勾勒出來,言簡意豐。

  ②第一句三種景物寫出一片蕭颯秋景,造成一種黯淡淒涼的氣氛,襯出了這個旅人內心的悲哀。

  ③第二句三種景物則明淨,安謐,就連那戶人家的歡聲笑語也似聽見,對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到羈旅之苦。

  ④第三句景物古老、淒涼、羸弱,襯托出天涯遊子的內心孤獨悽苦之情。

  ⑤由此可見,第一、三句色彩情調一致,都是“哀景”,正面襯托遊子的哀愁;第二句則為“樂景”反襯遊子羈旅之苦。教師適時板書

  ㈡、這九種景物又是在一個什麼大的色彩之下呢?

  明確:“夕陽西下”,時間愈來愈晚,光色慘淡、昏黃,更使以上景物倍添遲暮蒼涼的情調氛圍。

  ㈢、結句點明瞭什麼?

  明確:處於這種環境中的人是“天涯遊子”,並直抒胸臆----因思鄉愁已“斷腸”,使景物描寫與人的心境完全溝通,充分體現了因情設景、情景交融的創作意圖。

  說明:①教師引導學生提問後,思考並分組討論。②採用討論法,發揮集體的作用,培養學生既能獨立思考又能合作學習的習慣。③形象是曲的骨肉,感情是曲的血液,思想是曲的靈魂,學生通過教師點撥,對曲中形象、感情、思想作到全面的分析欣賞也就從整體上感受和理解曲作家的情感。

  8、學生再讀全曲。要讀出感情

  9、你能用現代文的形式來描述這首曲嗎?要求:用第一人稱,語序可以自行安排,可以增刪內容,要突出曲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互相交流,選擇一兩名學生的作品全班交流

  10、教師下水文:絳紅的夕陽慢慢地走進西山,殘霞血一般的染紅了天空。我牽著那匹瘦骨嶙峋的老馬,踟躇地走在古道上。烈烈的西風捲起黃土,迷朦了雙眼,但在隱約中,我看見路旁的一根枯乾的藤蘿死死的盤附在葉落枝幹的老樹上,一隻暮鴉站在枝頭孤獨的哀鳴。忽兒路過一架小橋,聽到橋下潺潺的水聲,又望見人家已是炊煙裊裊,我不禁愁已斷腸,望天長嘆,“身在天涯,我的家到底在哪裡?!”

  說明:通過學生對曲的描述,加深了情與景之間關係的理解,對主題也有了更深的印象,為以後的背誦和寫作情景作文提供了參考。

  11、小結:這首小令,字字句句都是出自作者匠心設計,巧意安排,全篇自然有致,情趣天成,不落雕琢造作的痕跡,所以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稱之為“秋思之祖”,近人王國維贊它“純是天籟,彷彿唐人絕句”。《宋元戲曲考》

  12、遷移:朗讀白樸的《天淨沙 秋》,體會一下它與馬致遠的《天淨沙 秋思》有何異同?

  天淨沙 秋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明確:同:兩曲都是描寫蕭瑟的深秋晚景。

  異:白曲描寫重景,馬曲描寫情景並重以景襯情,情景交融。

  說明:張志公先生曾說語文課“以知識為先導,以實踐為主體,並以實踐能力的養成為依歸”。教師利用遷移這個環節,讓學生擴大視野,養成比較閱讀的實踐能力。

  13、全班齊誦全曲

  14、作業:

  ①學生背誦默寫全曲。

  ②課下查閱圖書或網路與“秋”有關的詩詞曲,選擇你認為經典的欣賞背誦。

  二

  教學目標:

  1、瞭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點。

  2、理解《天淨沙》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3、初步具有創造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天淨沙》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誦讀與探究相結合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上一節課學習了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這節課我們再學習三首小令,進一步把握小令得特點。

  二、複習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

  1、背誦。

  2、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感情基調。

  三、講授新課:

  一分析『越調』《天淨沙》白樸:

  白樸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為寫作的題材,我們從其中的修辭可以看出,他的文學涵養是極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麗的自然圖景構成,而白樸本人,就好像是拿著這些自然拼圖的藝術家,拼出一幅美麗中帶著和諧的人生圖畫。

  寫秋景,自然難免要烘托出蕭瑟的氣氛,但是如果全以蕭瑟氣氛為全篇的寫作大旨,又會令讀者感受到沈悶而有壓力。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白樸在選用語辭時,便頗費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共用了六個圖景: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而其中任何一個圖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蕭瑟氣氛。為了要使這種蕭瑟氣氛活潑起來,於是作者接下來選用了一點飛鴻影下作為上半段的結語。如此一來,原本蕭瑟的畫面轉成了活躍,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現了另一種鮮活的生氣。最後為了加強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麗而有韻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作為曲文的結束語。這兩句用了青、綠、白、紅、黃五種顏色,而且白草紅葉黃花這三種顏色,是交雜在青山綠水二種顏色之中;青山綠水廣大的圖景,白草紅葉黃花是細微的圖景,如此交雜相錯,於是原本是寂寞蕭瑟的秋景,突然變得五顏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見,白樸的散曲寫作技巧有多麼高明瞭。

  二分析『越調』《天淨沙•江上》張可久:

  這是一首寫景之作。作者以凝鍊的筆墨,勾畫出一幅暮秋江邊落日圖。前三句寫落雁、孤鶩、殘霞、人家等,純是自然景物;末句“小舟如畫,漁歌唱入蘆花”,錦上添花,一小舟、一漁歌,使畫面更覺生動,平添了一片從容閒適的情趣。

  比較探究:

  “枯藤老樹昏鴉”與“依依孤鶩殘霞”描繪的景象,其基調是否一致?為什麼?

  點撥:不一致。前者淒涼,後者恬靜。

  三分析『越調』《天淨沙》無名氏:

  這首曲子以白描的手法,色彩鮮明地描繪了綠草、黃沙、紅葉、青山,構成了一幅大漠清秋特有的景色。

  寫“新雁”,作者不用“一行”而用“一聲”,有何用意 ?以動襯靜

  【作業佈置】:研究四首《天淨沙》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