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新聞大學論文

  廣播電視新聞就是當今較為貼近人們日常生活的新聞播報方式,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工作關乎新聞質量,因此必須提升廣播電視新聞質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從廣播新聞到電視劇 》

  摘 要:電視連續劇《先遣連》2012年7月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黃金時段播出,作為編劇之一,筆者記錄了從一篇廣播新聞報道延伸到一部報告文學再到一部電視連續劇,所經歷的採訪、創作、拍攝等過程。

  關鍵詞:新聞 採訪 體會

  24集電視連續劇《先遣連》於2012年7月14日登陸中央電視臺一套晚8點黃金強檔時段,播出後在觀眾中引起很大反響。作為其中的編劇我感到十分幸運和自豪。回想進藏採訪經歷,那是我有生以來最遙遠、最艱難、最危險乃至生生死死的一次遠行。

  《先遣連》的發現和採訪要追溯到2005年。那一年恰逢西藏自治區成立40週年。我作為一名特派記者前往西藏採訪河北的進藏人員,追蹤燕趙兒女在雪域高原奮鬥的足跡。

  阿里是河北援藏的對口單位,那裡有河北派去的援藏幹部,是採訪的重點。

  阿里大致相當於兩個河北省的面積,平均海拔4500米。它由雄偉的喜馬拉雅山、神祕的岡底斯山、壯觀的崑崙山、瑰麗的喀喇崑崙山奇峰托起,被科學家譽為“地球第三極”,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為“生命禁區”。就在這高海拔、與世隔絕的“生命禁區”,河北一批批援藏幹部來到這裡,經受生命的嚴峻考驗。

  阿里地區首府獅泉河鎮,是河北援藏幹部的集結地。

  一

  河北援藏幹部在這生命禁區,用血汗譜寫了一曲麴生動、雄壯的生命讚歌——

  阿里醫院尹清志為治療一名大出血的藏族阿媽連續搶救12小時,而暈倒在手術檯……

  阿里交通局職工王建忠帶隊搶修國獅道突遇暴風雪半夜被困,其中八人昏死過去……

  公安處副處長陳鎮為了保護藏胞同持槍歹徒展開殊死搏鬥,躺倒在血泊中……

  還有的援藏幹部如日土財政局長、改則縣委書記等留下錚錚忠骨,永遠長眠在阿里這片純淨的土地上……

  那天,採訪完最後一個援藏幹部後,在地委副祕書長陪同下,去憑弔孔繁森烈士。阿里烈士陵園坐落於獅泉河鎮北部一個山坡下,整座向陽山坡用石子堆起五個巨型大字:毛主席萬歲!每個字佔地面積超過5畝之大,這是阿里的一道風景線。

  走進沙地上建起的烈士陵園,給人一種蒼涼之感,只有墓地西側的幾棵紅柳還能顯示一點綠意,樹叢中一眼泉水錶明這裡是風水寶地,讓九泉之下的烈士能夠享受甘甜。

  孔繁森陵墓建造的規模巨集大,座落位置顯要。當走近墓前祭拜時,余光中意外發現北側一座陵墓儘管比不上孔繁森墓精細、突出,但所擺貢品、哈達很多,香火很旺。出於記者職業的敏感和好奇,走向前去,看到上面寫著:李狄三烈士之墓。開始並不留心、介意,後一想:為什麼哈達、貢品、香火如此之多之旺呢?必有緣由。為此,又轉向墓後看碑文:“李狄三,河北省無極縣裡城道村人……”當“河北省”三個字闖入眼簾後,驟然一驚:河北省的烈士怎麼埋到這麼遙遠的地方了呢?便迫不及待、如飢似渴地讀起碑文,越讀越激動,越讀越感慨,而且是萬分的、甚至達到心潮澎湃、震撼無比的地步!滿懷激情的閘水簡直要噴湧而出……

  原來,1950年8月,李狄三作為總指揮帶領136人組成的進藏先遣連從新疆于闐普魯村出發,以驚人的毅力翻越崑崙界山達阪,冒著高寒、缺氧,穿越無人區、兩水泉,沿途63名官兵犧牲,歷經磨難,當第二年把五星紅旗插上阿里高原時,李狄三含笑而去,獻出年僅35歲的生命……

  燕趙自古多慷慨悲壯之士。看完碑文,第一感覺:這是河北的英烈,竟然鮮為人知。當時的第一反應:寫條新聞報道出去,讓河北人民都知道李狄三這個人物,他是河北的英雄,為西藏的解放獻出了寶貴而年輕的生命。這是河北人民的驕傲和光榮。

  收回思路,慢慢走到李狄三墓前,祭拜,心裡暗暗默唸:“李狄三烈士,放心吧。我一定要把您和您帶領的先遣連宣傳報道出去,讓家鄉的人們都知道在這遙遠的阿里長眠著為解放西藏而獻身的您這位河北英烈,安息吧!”

  二

  發現重大線索,摸到“大魚”,我們決定把李狄三這個典型做好,寫一條重要新聞。回到獅泉河鎮駐地,拿起筆,鋪開稿紙,靈感一下子就上來了,激情滿懷。根據烈士陵園管理處提供的素材,很快寫成新聞報道《追憶河北英烈李狄三》,傳回編輯部,在河北電臺新聞節目播出。

  然而,一篇新聞報道篇幅有限,展不開,更重要的是,只讓河北人民知曉李狄三是不夠的,應該讓全國人民都知道阿里不僅有個孔繁森,還有個李狄三,這對全國人民都有鼓舞和教育作用。為此,擬寫一篇長報道,傳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或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把李狄三和他的先遣連宣揚出去。

  重走李狄三之路,沿著李狄三和他的先遣連的足跡追蹤採訪,收集第一手素材,做重頭文章,而且要做強、做足、做大。然而,在阿里高原談何容易。不過,碑文上顯示了先遣連的行軍路線和幾個點位,即于闐普魯村、界山達阪、兩水泉、扎麻芒堡、改則和獅泉河。

  走在獅泉河鎮大街上,到處是河北的印記,河北路、河北酒樓、河北商店等,河北援藏在這裡建了廣場、學校、醫院和辦公大樓等。與河北援藏幹部座談李狄三事蹟時大家反響強烈,都認為這是河北的驕傲。

  由於交通閉塞,阿里幾乎與世隔絕,解放軍挺進阿里的那段歷史已被淹沒在人們的記憶裡,特別是內地包括河北,只知道阿里有個孔繁森,都不知曉還有個李狄三。但是,當地藏族群眾對李狄三非常崇敬,稱讚李狄三是他們翻身解放的救世主和大恩人。

  在獅泉河橋頭,我們連續走訪十一戶藏族人家。沒想到的是,李狄三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不少藏胞還供奉李狄三烈士。有位95歲的藏族阿媽卓瑪接受採訪時清晰回憶了當時先遣連進藏的情景。他們說,沒有李狄三就沒有阿里的解放,就沒有藏族人民今天的安逸生活。為此,有不少藏族群眾經常到李狄三墓前悼念,告慰在天之靈。

  在阿里地委、行署機關廣泛瞭解李狄三情況後,我們走進地區文化局。土生土長的米瑪波仁局長是個阿里通,在他帶領下,我們去了黨史辦、檔案室和史志辦。通過米瑪波仁局長介紹才知道,犧牲的63名官兵中還有幾位河北籍的烈士,如劉景辰等。劉景辰是先遣連的電臺發報員,河北保定人。米瑪波仁局長說:“1964年李狄三的遺骨從扎麻芒堡遷至獅泉河烈士陵園,風風雨雨這麼多年,已淡忘了那段歷史,主要是因為阿里封閉、遙遠,還有惡劣的環境。”

  李狄三的孫子李惠軍在阿里地區財政局工作時常常說到他的爺爺李狄三。順蔓摸瓜,根據這個線索,我們趕到財政局,進一步探訪。得到的情況是這樣的:先遣連當初確實很封閉,就連李狄三犧牲也沒通知家裡,直到1960年7月李狄三的家人才知道,墓碑也不是當初所立。由於政治、歷史、運動等方面的種種原因,這支前無古人、全軍唯一給集體每人記一等功的先遣連一度曾被打成“叛國集團”,後被平反。因此,那段歷史成了被遺忘的角落。

  李狄三烈士之墓是由阿里地區行署和阿里軍分割槽敬立的,部隊應該更清楚這段歷史。駐阿里部隊政治部確實對李狄三帶領先遣連進藏瞭如指掌,並有詳盡記載。為此,部隊拿出了先遣連翔實的材料,講述了當時部隊進藏的大背景。那是1950年1月,毛澤東在出訪蘇聯時電告黨中央:進軍西藏宜早不宜遲,並指示解放西藏分三路推進,其中西路軍由新疆軍區組建。

  王震司令員接到命令後首先組建進藏先遣連,由李狄三任總指揮。先遣連於1950年8月1日從於闐縣普魯村出發,這是我軍第一支進藏的部隊。第二年5月28日在扎麻芒堡與安志明率領的後續部隊會師後繼續前進,於8月3日到噶達克,即獅泉河鎮近郊的昆沙。10月,阿里全境解放。毛澤東得知先遣連的壯舉後,連稱他們是“蓋世英雄”。

  昆沙今屬噶爾縣,我們順此又去了昆沙瞭解當年進駐的情況。

  三

  追蹤李狄三足跡的第二站是改則縣,從獅泉河鎮出發順森格藏布河東行,過革吉、雄巴、物瑪走出500多公里到達縣城。說是縣城,實不如內地一個村子大。全縣面積相當大半個河北省,人口不到一萬,改則首府處在一個荒無邊際的戈壁上。站在街心,那種封閉、淒涼、原始,給人一種失落感。拿墨脫來說,儘管封閉,卻美麗,而改則卻是封閉的殘酷,大有滄桑之感。這裡遠古並沒有人居住。公元7世紀,一個名叫改則的部落頭人帶領放牧人來此,後以此命名改則縣,繁衍擴充套件至今。

  走進改則縣政府辦公室,恰遇一位河北援藏幹部李春寶。說到先遣連李狄三,這裡老幼皆知,廣為傳頌。我們走訪了民政、交通等部門三位80多歲的藏族老幹部,他們講述了當年先遣連進駐改則境地與藏族群眾打成一片、不吃地方、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動人故事,特別提到總指揮李狄三、指導員李子祥、連長曹海林、副連長彭青雲等多次到改則宗府與當地首領談判,勸說簽訂和平協議。而宗府頭人頑固反抗,與先遣連作對。李狄三又到當地寺廟裡主動與僧人接觸聯絡,爭取力量,勸說宗府厚待先遣連官兵。

  扎麻芒堡是先遣連駐紮最久的地方,距改則縣府90公里。當驅車西北行進一個多小時到達之後,才知“扎麻芒堡”的名字已被“先遣鄉”替代,過去的影子幾乎消失。恍惚中,依稀看到黃沙戈壁裡矗立的一座石碑,走近才知是專為先遣連樹立的。碑文上篆刻著先遣連270多個日日夜夜在此生活、戰鬥的艱辛,與困難作鬥爭的磨礪和英勇犧牲的悲壯歷史。在鄉幹部的陪伴下,我們緬懷了先遣連曾經住過的舊址、出操的平壩、存馬的壕坑和官兵的墳地,還去了戰士們打草、打獵、打柴的山溝,之後聽取了當地老一輩藏族群眾的講述。

  先遣連進駐紮麻芒堡時已到冬季,大雪封山,部隊從新疆派出的幾路運糧運鹽駝隊翻越界山達阪而不成,死傷慘重,上百人的運糧隊伍和上千頭駱駝、馬匹都倒下了。李狄三當初為什麼選這個地方駐紮,關鍵是此地有草、有樹,“扎麻芒堡”藏語意為柴草。李狄三認為有了柴草能解決燒水、做飯、取暖和餵馬的需求。為此先遣連成立了打柴組、打草組、打獵組,首先解決人吃馬喂的問題。

  然而,僅僅靠吃野羊、野牛肉且沒有鹽味,難以下肚,嘔吐不止,還要堅持和國民黨殘匪及當地反動武裝做鬥爭,他們經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困難和極其嚴峻的生死考驗。特別嚴重的是高原缺氧時刻威脅著戰士們的生命,最多的一天竟送走11位烈士。

  其實,總指揮李狄三早就病了,不過他一直硬挺著、忍受著指揮,直到實在沒有一點力氣,躺倒了……

  然而,李狄三躺在床上以堅強的毅力仍堅持、堅持、再堅持,等著大部隊的到來……

  1951年5月28日,後續部隊趕來時,李狄三已生命垂危。彌留之際用顫抖的手拿出記錄本和黨費,交給團長安志明,示意完成了任務……

  李狄三1916年出生於河北省無極縣裡城道村一個貧苦家庭。1936年秋天,賀龍的部隊路過他的家鄉,他揹著父母參加了革命,臨行前對妻子說,我走了,多保重,革命勝利後回家團聚。然而,這一去竟踏上了不歸之路……

  四

  踏著先遣連的足跡,追蹤李狄三的身影,走完最後一個點位,迅筆疾書寫出一篇6000多字的長篇新聞報道《阿里,在那遙遠的地方》傳回河北電臺編輯部,在專題節目《今日焦點》播出,同時又把此新聞稿傳向中央電臺和國際廣播電臺播發。這是一篇滲透著血汗乃至生命的新聞報道。至此,筆者完成了從事搞新聞工作以來最艱辛、最難忘的一次採訪。

  回編輯部後又與田耀斌創作了紀實文學《進軍阿里》和電視劇本《李狄三和他的先遣連》。

  “生命誠可貴,新聞價更高”。西藏的採訪是難忘的,而且冒著生命危險,魂牽夢繞,刻骨銘心,特別是追蹤李狄三的日日夜夜……對生命是個大摧殘,每時每刻都在透支著生命,侵蝕著身心健康。踏訪阿里,翻越莽莽崑崙山脈,跋涉滔滔獅泉河水,走過茫茫羌塘草原,冒嚴寒、抗冰雪、遭缺氧,真是艱難前行。有時碰到汽車爆胎的煩惱,有時遇到塌方斷路的阻撓,有時撞到飛石下落的險情,有時遭到野狼襲擊的威脅,特別是飽受高原缺氧的折磨,多次死裡逃生……

  歷盡千難萬險,闖過生死關。有人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要說“後福”的話,今天能讓全國人民看到電視劇《先遣連》,能夠從李狄三身上領悟點精神,這是最大的幸福!

  篇二

  《 廣播電視新聞的編輯技巧 》

  【摘 要】廣播電視新聞編輯承擔著資訊的策劃、選取加工任務,可以說編輯工作貫穿了整個新聞資訊的採編過程,只有從編輯工作上進行創新,才能促進整個廣播電視新聞事業的發展。本文根據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工作的特點,提出編輯工作創新的幾個要點。

  【關鍵詞】廣播新聞 電視新聞 編輯技巧

  傳統的觀念認為,編輯的工作就是後期包裝工作,一則新聞由記者出去採訪回來,然後編輯進行修改潤色。其實這個觀念是錯誤的。隨著傳媒事業的發展,編輯在整個新聞中的作用逐漸地凸顯出來,編輯不只是負責後期工作,還有前期的策劃,中期的編輯,後期的指導控制,這些應該貫穿於新聞發生的始終。

  廣播電視新聞編輯是新聞傳播活動的“總設計”與“總指揮”,是新聞傳播活動的“集大成”和總把關。廣播電視新聞編輯的工作職責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第一,新聞資訊的整合。新聞資訊的整合過程就是如何使新聞價值得以體現的過程,這要求編輯對新聞資訊與社會現實以及新聞資訊背景的全方位掌握,在具體的社會環境中為新聞確立定位。第二,把關。把關是對新聞資訊的具體控制,要根據傳媒組織的社會定位、專業角色定位和受眾定位這三大主要因素來嚴格控制。第三,發言。發言的直接表達形式就是對新聞事實的評論,間接的形式則可以從新聞語言的編輯、畫面的編輯、新聞的長短、播出時間的選擇等方面來加入自己的思考,引導受眾思考問題。

  一、廣播電視新聞編輯的工作流程

  1、策劃和組稿:廣播電視新聞編輯首先要根據媒體定位、社會形勢、欄目特點和當天節目要求確定選題,開展策劃,組織稿源。

  2、改稿:在記者外出採訪寫出新聞稿件後,廣播電視新聞編輯要選擇符合節目需要的稿件,對稿件進行必要修改,為稿件製作合乎規範的標題等等。

  3、新聞編排:對經修改選定的稿件,廣播電視新聞編輯要進行編排,確定新聞播出順序、確定節目播出形式。

  4、決定錄播或直播:節目播出內容和形式確定後,廣播電視新聞編輯要按照不同欄目的形態要求進行錄播或直播。

  5、審片和收集反饋:節目播出後,廣播電視新聞編輯要及時收集受眾反饋情況,繼續聯絡稿源,及時調整、改進欄目的內容編排,為下一次編輯工作做準備。

  二、廣播電視新聞的編輯技巧

  1、新聞報道的策劃

  廣播電視新聞報道策劃是根據欄目編輯思想、對欄目報道領域的現實狀況及其發展趨勢的認識預測而作出的未來一定時期的具體規劃和組織實施。新聞策劃在一些主題報道、大型活動、新聞事件的發生中作用最為明顯,新聞策劃已經成為傳媒的一個重要手段。中央電視臺在1998年長江的抗洪搶險的報道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這重大的突發事件的策劃報道中,央視投入報道的記者達600多名,報道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分佈面之廣都是歷來沒有的。1998年6月央視剛剛成立了新聞中心新聞編輯部策劃組,策劃組在整個抗洪搶險的報道中發揮了智囊團的作用。從央視的案例中可以看出策劃組在整個新聞報道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要提高廣播電視新聞策劃技巧,要注意兩個方面:第一,發揮集中式報道的作用。在一檔欄目或多檔欄目中,以主要篇幅集中報道某一新聞事件或某一新聞主題,節目形式既可以是單篇報道,也可以是相關報道的組合。第二,內容的選擇。廣播電視要特別注意防止資訊重複,控制好節奏,以避免引發受眾的厭倦與疲勞。在內容的選擇上,要特別注意其重要程度,如所選擇內容的重要程度過低,會令人感到小題大做,反而影響傳播效果。

  2、選稿改稿

  對稿件內容的選擇,有兩個標準,即新聞價值的標準和社會效果的標準。即稿件是否具有新聞價值,是否能夠收到一定的社會效果。改稿是編輯工作中期把關的重要體現,修改一般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標題、導語的修改。廣播電視新聞不同於報紙、雜誌,它是讀出來的新聞,在語言上要更加的口語化,更加符合人們說話聽話的語法習慣。廣播新聞稿的標題最重要的是實在性,擬題可以採用虛實結合的方法,當一行標題無法滿足人們理解新聞的要求時,要加上副標題。廣播新聞稿的導語既要概述事件背景,又要提示下文,要能在最短時間裡抓住受眾的聽覺,讓受眾樂意去聽新聞。在修改導語時要注意的是:語句使用上儘量使用單句,少用複合性句子;開門見山,簡明扼要是原則;導語中突出的事實越少越好,力求把導語寫成一句話。

  第二,對稿件導向性的修改。傳媒有其存在的社會責任,它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既要堅持黨的正確思想導向,也要發揮其作為輿論監督的作用,這個度的把握很重要。編輯要對新聞稿中出現的思想政治差錯進行相應的修改,對字裡行間的流露出的錯誤觀念和傾向進行修改,從整體上進行增減重組,確保新聞稿的正確導向。

  第三,對模糊稿件的修改。模糊稿件一般可以分為四類:機密稿件、急發稿件、影象稿件、道德稿件。在這四種類型的稿件中編輯要做好模糊處理工作,如在機密稿件中為了防止新聞播出去後某些機密資訊被盜取,在人名的模糊上會採用“據調查”、“據統計”、“某某說”等字眼。影象新聞最常見的模糊方式就是在重要資訊上打上馬賽克,保護他人隱私。為了避免新聞播出後產生的不利影響,編輯一定要做好模糊處理,注意語言上、內容上的圓滑。

  3、新聞編排

  “議程設定功能”是在李普曼的“擬態環境”以及拉斯韋爾關於大眾傳播的“環境監視功能”概念的基礎上,通過實證研究提出的一個理論假說。議程設定理論認為大眾傳播往往不能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或意見的具體看法,但可以通過提供資訊和安排相關的議題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哪些事實和意見及他們談論的先後順序。大眾傳播可能無法影響人們怎麼想,卻可以影響人們去想什麼。議程設定理論的作用就體現在新聞的編排上,新聞怎樣編排,什麼新聞是頭版頭條,什麼新聞佔用的時間長、版面多,這也是在引導人們去思考。或者換一句話說,新聞編排就是媒體對新聞的再創造過程,根據欄目定位、受眾定位等特點來影響受眾去思考問題。   廣播電視新聞的編輯除了新聞時間長短、播出時間的編排外,還要注意的是節目的剪輯技巧,純熟的節目剪輯技巧也可以給新聞增加魅力。另外,在編排上還要適時的發生變化,不能墨守成規。

  4、後期的指揮控制

  後期的指揮控制者被稱為導播,尤其是在直播節目的播出過程中,節目主持人、各個技術人員、欄目編輯等都得各就各位,完全聽從導播的調遣。前期做好新聞的編排,這決定了後期新聞的順序以及播放的一些具體問題,但是當發生了重大的突發事件時可以進行新聞的插播,從而打破了原來的節目單,插播新聞也要特別注意,插播在什麼地方,何時插播都需要精密的計算。後期的指揮控制中編輯的神經一直都是高度緊繃的,要進行全方位的稽核,尤其是直播類的節目對編輯的要求就更高了。

  5、後期的通聯

  一個完整的新聞過程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受眾的反饋。編輯人員要保持廣泛的社會聯絡,建立廣泛的資訊網路,為編輯工作提供方便快捷而可靠的資訊資源庫。為此,要與各資訊、稿件來源保持聯絡,做好群眾來信來電來訪的處理與接待工作,還要做好欄目、節目資訊反饋的收集與整理工作,適時組織受眾調查與節目評獎等。

  結語

  編輯的工作是貫穿新聞採編始終的,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如果沒有前期有效的新聞策劃,完全沒有目的的胡亂編排勢必會影響到新聞的播出效果。好的新聞策劃可以增強媒體的競爭力,最大限度地吸引受眾,擴大市場佔有率。新聞策劃是整個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廣播電視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編輯更要不斷的增強策劃意識,提高策劃水平。

  中期的把關是保證新聞價值和社會效果的具體體現,這對編輯的考驗很多,編輯必須是一名合格的記者,明白新聞資訊是如何由碎片變成整體的,這是對編輯綜合素質的考察。要求編輯要有廣泛的知識面、較高的職業素養、對社會發展態勢有正確的把握。

  在新聞播出去之後,編輯還要做好新聞資訊的反饋,這就要求編輯還是一個社會活動家。新聞飛入千家萬戶,還要把人們的想法再反饋給媒體,為媒體今後的發展決策提供指導。

  在新時期,編輯工作要不斷地創新,不斷提高前期策劃的能力,嚴格把關新聞資訊,做好編排,充分發揮媒體為人民服務和社會監督的功能。

  參考文獻

  ①李英,《提升廣播電視新聞編輯技巧之我見》[J].《商情》,201138

  ②周素英、李立巖、尹悅,《電視新聞編輯的職能與技巧》[J].《青年記者》,20076

  ③李英,《關於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創新工作的幾點思考》[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210

  ④王玉,《論廣播電視新聞編輯的創新與技巧》[J].《魅力中國》,201028

  ⑤熊麗娟,《淺析廣播電視新聞的編輯技巧》[J].《大觀週刊》,201148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