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待禮儀為何如此重要

  迎來送往,是社會交往接待活動中最基本的形式和重要環節,是表達主人情 誼、體現禮貌素養的重要方面。那你知道接待禮儀為什麼這麼重要嗎?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接待禮儀重要性,希望各位客官喜歡!

  禮與儀

  中國有五千年文明史,素稱“禮儀之邦”。禮儀文明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發展起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所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了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在春秋後期,人們開始注重禮和儀這兩個概念的聯絡和區別。禮和儀,也就是《禮記》中提到的“禮之本”和“禮之文”,即禮的精神原則和形式規範。禮或禮儀,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禮作為精神原則,即儒家所倡導的仁德。仁是人們的內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孔子把“仁”定義為“愛人”,並解釋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泛愛眾而親仁”。“愛人”是仁德的精神內涵和情感本質,禮則是仁德的外在表現。由此,孔子明確指出:“人而不仁,如禮何?”若是“人而不仁”,禮也就無從談起。只有具備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品行的人,才會明禮、守禮、達禮。仁字從人從二,其本義義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和友愛。孔子要求人們不要忽視禮的精神,忘記了禮的這種本真的仁愛情感,而只在乎禮的形式。

  二是禮作為一種制度安排,即所謂禮制。在中國古代,禮的功能性目標就是維護等級制。生在“禮崩樂壞”時代的孔子,強調“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記•經解》他一生為恢復合乎周禮宗法等級制的社會政治秩序和倫理秩序而奮鬥。孔子及後之儒者特別喜歡講等級名分,什麼都要分出貴賤尊卑,這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缺陷。孔子強調 “立於禮”,“不學禮,無以立”、“不知禮,無以立也”。禮之立人,首先在於禮是個人適應社會的方式,在等級森嚴、尊卑有序的社會政治倫理的等級結構中,你首先要明確自己所處的身份、地位而不越位。這種等級的而非平等的思想觀念,對中國傳統的倫理理念和人們的禮儀行為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三是禮作為文明禮貌的行為,是個人在社會交往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修養和素質。作為教育家的孔子將禮作為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即所謂六藝之一。一個人要使自己成為一個文質彬彬、溫柔敦厚的君子,修養良好個人素質,協調和諧人際關係,必須學禮、知禮、達禮。對於具體的禮儀形式,孔子表現了一種開放的、辨證的態度。孔子所更為看重的是禮儀形式的情感內涵,是人與人之間應有的本真關係,而不應拘泥於形式,並反對繁瑣禮儀。《論語·八佾》記載:“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同時,孔子看到禮儀行為形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必然會因時代變化而有所損益。禮儀具有相對的靈活性和變化性。

  毋庸置疑,現代禮儀的基本精神是平等、尊重和友愛。中國傳統的禮儀文明中的以人與人之間尊重和友愛的本真關係作為基本價值,看重禮儀形式的情感內涵的觀念,以及尊老敬賢、儀尚適宜、禮貌待人、容儀有整等禮儀規範,仍然具有現代價值。

  接待禮儀的重要性

  文明禮儀是開啟心扉的一枚鑰匙,是交流思想的視窗,是溝通感情的橋樑,是協調人際關係和公共關係的潤滑劑。古人說:“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禮”。 接待本質上是一種禮賓活動,表現為一定的接待儀式、禮節、規格和標準。接待禮儀的設計和實施,貫穿於迎送、會見、宴請等活動的設計,以及食宿、用車等具體事務活動和安排中,它體現組織的交際姿態和形象,是客人感受和體驗人和人際關係之美的物件。“禮之用,和為貴。” 1922年問世的《西方禮儀集萃》一書開篇中這樣寫道:“表面上禮儀有無數的清規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於使世界成為一個充滿生活樂趣的地方,使人變得和易近人。”

  禮儀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比如在同客人交往時怎樣選擇稱呼語?怎樣向表示致意、問候、祝福?一個接待人應該保持怎樣的個人形象和交際姿態?陪同客人坐電梯,陪同者應該是先進還是後進?出電梯時,應該誰先出來?出席正式的社交晚宴,我們的打扮最需要注意什麼?等等,這些問題人人都會碰到,也許我們把它當小事,根本不在意;也許在意了,處理時卻憑主觀經驗,是對是錯,心中無數。

  接待禮儀是接待藝術的重要內容。學習和踐行接待禮儀,就是要塑造完美的接待禮儀,在接待過程中以最恰當的方式待人接物。從而要求:

  1掌握禮儀知識,踐行禮儀規範。一是要掌握接待禮儀知識,這是接待人員必備的基本素質。二要注重道德修養。學習實踐禮儀,只有修於內,方能行於外。三要注重實踐養成。踐行禮儀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立足日常、注重細節,時時習禮、處處用禮,不斷自覺提高踐行禮儀的能力。

  2注重個人形象和交際姿態。接待人的個人形象包括人的外貌和穿著打扮所呈現的外觀形象與言談、舉止、表情呈現的交際姿態。塑造良好的個人形象,是完成接待任務的需要,也是接待人員自尊自愛的表現。接待組織的形象是通過個人形象呈現的。

  3培育正確的接待心態。要正確認識政治上、人格上平等與以客為尊的關係,堅持有利公務、簡化禮儀、務實節儉、杜絕浪費、尊重少數民族習慣的公務接待原則,為客人提供優質服務,重視提高接待價值的情感質量,以客為尊,一視同仁,不斷提高接待價值的親和力,推進接待工作規範化。

  4以客人為中心。“禮者,敬人也。”待人的敬意,應當怎樣表現,不應當怎樣表現,關鍵是要以客人為中心。舉例說,你請人吃飯,客人說好吃才是好的,你認為這些菜餚最有地方特色,是最好吃的,但他不吃,沒用。接待以客人為中心。客人說好才是好,標準不在你手裡。

  5注重細節。在接待活動中,要始終做到熱情、周到、嚴謹,對客人待之以情,接之以禮,關注接待細節,使接待過程成為傳播和創造美的過程,讓客人高興而來、滿意而去。要尊重並儘可能滿足每一個客人的合理要求,關注他們明確或潛在的服務需求,為客人提供個性化服務。

  6關注差異。差異性是禮儀的基本特徵之一。禮儀規範約定俗成,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由於民族特點、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生活習慣不同,往往有著不同的禮儀規範,“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這就需要增加了解,尊重差異,不可唯我獨尊,我行我素。否則就會在無意中對客人造成感情的傷害。

  7簡化禮儀。禮儀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代發展變化而吐故納新,隨著內外交往日益頻繁而互相借鑑吸收。禮儀的發展變化過程,是繼承與創新相統一、差異與交融相伴生的過程。簡化禮儀是禮儀發展的大趨勢。

  8距離產生美。在接待過程中保持適當的距離,有助於交往的順暢,也是對對方的尊重。距離產生美感,比如,使用稱呼應使用尊稱;尤其是不要隨便同客人套近乎,並避免“熱情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