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城市及城市化選擇題及答案

  城市及城市化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的一個知識點,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高中地理城市及城市化習題及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地理城市及城市化習題

>

  高中地理城市及城市化習題答案

  1.【解析】答案選C 本題“從環境保護的角度考慮”。由於城市中飲食服務店型別多樣,有星級賓館、咖啡屋、酒吧、茶館、快餐店、特色小吃、中式餐館、西式餐廳等,各類飲食店對環境的影響各不相同,所以應分門別類進行佈局。如廣州市的白鵝潭風情酒吧街。

  2.【解析】答案選CD 中心商務區,“在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中心,還會形成一個特殊的商業區一中心商務區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簡稱CBD,它不但是商業活動的中心而且還是服務中心”。中央商務區具有以下基本特徵:①在地理特徵上,處於城市相對中心的位置,接近城市人口和經濟活動的重心,人際交流和資訊交流最為密集。②在產業特徵上,以第三產業為主導,主要是金融、保險、證券、商貿、以及廣告、法律、會計、資訊、諮詢等佔地小、高增值的現代服務業,以及高階零售、酒店等相關服務業。③在經濟特徵上,位於城市地價最高的地區,具備最完備的基礎設施和辦公條件,是跨國公司、金融機構、大企業和大財團總部和分支機構最集中的區域,是城市的經濟核心。④在景觀特徵上,高樓林立,是城市的標識,具有能夠展現城市特色風貌的景觀,是城市標誌性建築最集中的區域,代表著一個城市景觀的精華。

  3.【解析】答案選C 城市與郊區氣溫之差越大,熱島效應越明顯,結合插圖便能選出正確答案。

  4.【解析】答案選C 根據城市功能區合理佈局的原則:①位於城市邊緣,臨近和河流,宜佈局港口碼頭;②位於郊區,地形平坦,且緊鄰河流,宜建城郊農業區;③位於城市幾何中心,市場條件最優,宜建城市中心商務區;④靠近原有住宅區,出行方便,宜建住宅區。

  5~6.【解析】5.A 6.D 圖示地區的六個集鎮,只有①地是一、四、七形成集市,其餘五個集鎮分別是逢二、三、五、六、九形成集市。因此,①地集鎮等級高,其餘五個等級低,且為同一等級。六個集鎮分為兩個等級;①地不能每天成集,是因為位於我國西部平原區,經濟欠發達,人口稀少,當地居民購買力不足的原因。

  7~8.【解析】7.A 8.B 圖中顯示有豐富的煤炭而且建有火電廠,因此會有大量的粉煤灰存在。一方面如果利用不利,它會佔有大量的空間又會造成環境汙染;另一方面它是很好的建築材料。因此建城鎮依託礦產資源,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迴圈經濟,最好建建築材料廠。

  9~11.【解析】9.B 10.D 11.D 利用工業佈局和城市規劃的基本原理,考查學生正確處理人地關係。工業區位於居民區河流的下游和盛行風向的下風向,則佈局才是合理的,根據指向標及居民區和工業區的位置關係,只有當地盛行偏北風時此佈局才是合理的。新建的居住地也應位於盛行風向的上風向的未用地。P地位於城市河流的上游山區附近和盛行風向的上風向,不適合佈局汙染大氣和水源的工業。

  12.【解析】答案選BD 本題考察了對商業中心的區位選擇,商業中心分兩種佈局原則,即以市場最優為原則和以交通最優為原則。

  13~14.【解析】13.C 14.D 城市市中心雖然交通便利,通達性好,但由於商業活動頻繁,人口眾多,居民的出行往往受到限制,耽誤出行時間。但在輻射道路與外環道路的交匯點,由於其內連線市中心,外連線郊區,又沒有過多的人流,其交通通達性最好。

  15~16.【解析】15.A 16.D 華爾街的空城說明人們在夜間都到城外郊區去住,是一種逆城市化現象,空心城也反映了該城市人口數量晝夜差別大,在夜間,它的休閒、娛樂功能沒有發揮。

  17.【解析】答案選A 生態城市一般環境問題較優美,而一般城市環境較為嚴重,為改變這種狀況,生態城市多在市中心建綠地來改變環境。

  18.【解析】答案選D 該城市規劃模式為同心圓模式,一般應分佈在地勢平坦的平原地區,在山區或河網密度較大的地區,受地形、河流的限制一般不建此種模式;高階住宅區多距城市較遠,在環境優美的地帶,甲在市中心環境不好。丁位於較大風向的上風向,不宜佈置火力發電廠;該城市街道與子午線有一定的夾角,有利於房屋採光。

  19~20.【解析】19.A 20.B ①靠近鐵路,位於城市的下風向對城市的汙染小,易建工業區;②在環境較好的地段,建文教區有較好的氛圍;④在交通中心或交通便利的地方,非常有利於市民購物,是很好的商業場所。;距市中心遠近對商業中心的影響大;居住區受經濟、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不同級別的住宅區,並且高階與低階有背向發展的趨勢;交通通達性對商業中心的影響很大。

  21~22.【解析】21.C 22.A 地租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地租水平距離市中心距離變化,導致樓層高的市中心的地方發展。北京市由於歷史原因,市中心為故宮,所以沒有高大建築群存在。

  23.【解析】答案選B 住宅區分化是由於社會經濟原因造成的。社會經濟因素包括收入的高低、知名度、種族和宗教等因素。他們都會住宅區的分化產生影響。

  24.【解析】答案選A 有市中心附近①處三條曲線的付租水平判斷依次為商業、工業和住宅曲線,然後發現曲線在①③⑤出有三個波峰,故在此處形成三個工業區。

  25.【解析】答案選D 住宅區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組成,是市民休養生息的地方,由於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住宅區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26.【解析】答案選C 商業區一般位於市中心最近的地方,且租金最高的地方。

  27.【解析】答案選A 實線峰值出現在6時和18 時前後,應為上下班交通;虛線出現在中午12前後,並且午夜後出現缺失,應為購物曲線。

  28.【解析】答案選C 曲線統計表明行人和車輛的流動方向和數量經常變化。

  29.【解析】答案選B 城市等級越高數目越少,服務範圍越大,彼此間距也越大。

  30.【解析】答案選AC 浦東新區的勞動力並沒有南京路附近的豐富,居民購買力也沒有南京路強,沃爾馬購物廣場選擇在浦東新區,主要是因為這裡地租租金低,且交通便利。

  31.【解析】答案選C 鐵路、公路、航空等交通運輸方便,是瀋陽成為東北地區的中心城市最主要優勢。

  32.【解析】答案選A 建設城市新區的主要目的是分散大城市職能,控制城市中心區的規模。

  33.【解析】答案選BD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突出表現為城市人口比重上升,體現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當前我國正處在加速工業化階段,工業化是推動我國城市化的主要動力。大運河的淤塞、海上運輸的發展和京滬鐵路的建成,導致運河沿線物流減少,沿線城市發展緩慢。自然地理因素如地形、河流等影響城市的選址和拓展方向。

  34.【解析】答案選BD 都市農業的發展對城市環境的影響也就是考察綠色植被對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吸菸除塵、過濾空氣、降低噪聲及美化環境、改善城市小氣候。發展都市農業充分利用城市中的開敞地,為居民提供農產品,但農用地一般不具備休閒功能。開敞地已開發為農用地,一般不會被傾倒垃圾。城市化水平與城市人口和用地規模有關,與都市農業無關。

  35.【解析】答案選C 長江三角洲礦產資源少,不是該地區城市廣泛分佈的主要原因。

  36~37.【解析】36.C 37.C 有位置判斷,該城市為攀枝花,他的興起和發展得利於周圍豐富的鐵礦資源和煤礦資源。它是一個工業城市,因此汙染較為嚴重,應嚴格控制三廢的排放。

  38.【解析】答案選C 根據題很簡單計算出答案。

  39.【解析】答案選C 長江三角洲地區因交通便利,經濟基礎好,吸引大批企業進入,也吸引大量人口遷入,成為世界第六大城市圈。

  40.【解析】答案選B 大城市由於城市人口過度集中,而出現嚴重的環境問題,如環境汙染和交通擁擠;大城市帶往往由於地價過高而阻礙城市的進一步發展;世界只有很少城市發展成為大城市帶。

  41.【解析】答案選B 城市由於熱源多而氣溫高於郊區,與郊區之間形成一個小的熱力環流,屬低壓區,多上升氣流而降水多。

  42.【解析】答案選C 城市病主要是由於人口過多等因素到城市環境質量下降、交通堵塞,以及由於地面硬化而導致下滲減少,暴雨使地表徑流大大增加而排水不暢。

  43~44.【解析】43.C 44.D 甲曲線徑流最大值較高且出現較早,而乙曲線徑流量最大值出現時間較晚且較低,說明乙過程徑流速度較慢,且向地下下滲較多,則有利於地下水補給;而甲相反,長期下去會導致地下水不足,出現水荒。一般城市地表植被覆蓋較差、地面硬化較好,則水流速度會快一些,地表徑流出現的時間必然早一些。

  45.【解析】答案選A 以市場最優為原則的商業中心一般分佈在城市的幾何中心處 。

  46.【解析】答案選B 上海港位於長江三角洲,為泥質海灘,主要分佈在黃浦江海岸。

  47.【解析】答案選C 浦東新區的規劃設計科學合理,注重生態環保,通過南浦大橋、楊浦大橋等與老城區相連,交通便利。

  48~50.【解析】48. AC 49.BC 50.AC 資源型城市是以某種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基礎,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該資源開發為主導產業的地區,隨著主導資源的枯竭,主導產業下滑,往往導致城市經濟發展困難。而汙染嚴重、土地資源因採礦受到破壞是其主要的環境問題,對礦區進行復墾,發展現代農業,引進新型工業和發展第三產業等,均是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措施。

  51.【解析】答案選B 該地區城市人口占33%,城市化水平低,也沒有逆城市化現象。鄉村人口比重大,反映出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在的比重較大。

  52~53.【解析】52.D 53.D 從圖上看出a 時期人口主要集中在市中心,b時期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的邊緣,c時期人口主要集中在距城市較遠的郊外。這是城市化的三個不同的時期;c時期人口主要集中在郊外,人口是由城市向農村和郊外遷移,即逆城市化現象,此時期城市化水平較高,通達性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