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摘勵志文章_青年文摘裡的勵志好文

  青年文摘是一本很不錯的雜誌,裡面有很多勵志文章,很適合年輕人閱讀。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青年文摘裡的勵志好文章,希望你會喜歡。

  青年文摘勵志文章篇一:不能拼爹,那就拼自己

  最近看到一些事,就想到了這個話題。如果你沒有那麼有錢的老爹可以拼,那就只能拼自己。或許這輩子你都拼不過他,但沒關係,只要你盡力,能夠得到你想要的就行,畢竟活在這個世界上已經不容易,更何況你還在帶著夢想活著呢!也總比那些整天拼爹炫富混日子的人強吧!

  所任職的一家公司老闆女兒,年齡不過20多歲的一個小姑娘,從海外留學回來,富人家的孩子不出去鍍點金怕也是說不過去,於是所有的人都開始先到國外混幾年,不知到底學到了什麼,總而言之回來就開始繼承家業,拿著蘋果手機,用著蘋果電腦,揹著LV,年紀比她大一輪的父輩人還要尊稱她為經理。靠著老爹不費吹灰之力便上了位,而在職場打拼幾十年的人也未必混上經理的位置。這種現象在中國也是多了去了吧。

  本不是想吐槽什麼,只是想說一個事實,既然人家有爹拼,那咱也不能自慚形穢,自命輕賤,覺得老天不公,為何自己沒有那麼命好,投胎到有錢人家。話說回來,這日子總還要過,靠著自己一點點慢慢努力吧,也許我們沒有大富大貴,可是靠著雙手小富即安總可以吧。

  如果你有仇富心態,那就把這種心理轉化為奮鬥的動力能量。自己不能拼爹,最起碼可以夢想讓自己的子女過上拼爹的日子,你有這個膽量和魄力去嘗試嗎?

  我有很多從農村出來的朋友,他們出來時是一窮二白,家裡父母都是農民,就連上大學的錢都是東拼西湊出來的,別說靠父母了,就是出來工作了還要補貼家裡,把之前上學欠的債還掉。但是,他們一個個也並沒有怨天尤人,也在生活的大道上奮勇前進!“即使生活給我的全是垃圾,我也要把垃圾踩在腳下!”這就是他們的座右銘。於是,很多這樣的朋友,每天樂呵呵的在為著自己的小夢想奮鬥著,有的買了房子,雖然還揹負著房貸,但生活依然過得滋潤;有的做起了小老闆,日子忙碌,像遭遇事態炎涼,吃閉門羹這樣的事也是常見,但他們也努力的使自己的內心修煉得更強大。

  看每一個不能拼爹的人,他們都在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向這個社會不公平發出挑戰!既然無爹可拼,那就拼自己,小人物也有大世界!

  青年文摘勵志文章篇二:即使孑然一身也沒有理由退縮

  不要抱怨你的專業不好,不要抱怨你的學校不好,不要抱怨你住在破宿舍裡,不要抱怨你沒有一個好爸爸,不要抱怨你的工作差,工資少,不要抱怨你空懷一身絕技沒人賞識你,現實有太多的不如意,就算生活給你的是垃圾,你同樣能把垃圾踩在腳底下,登上世界之巔。

  從前,有一頭老驢,一天它不小心掉到了一個廢棄的陷阱裡,很深,根本爬不上來,主人看它是老驢,懶得去救它了,讓它在那裡自生自滅。那頭驢一開始也放棄了求生的希望。

  每天還有人不斷地往陷阱裡面倒垃圾,按理說老驢應該很生氣,應該天天去抱怨,自己掉到了陷阱裡,它的主人不要它,就算死也不讓它死得舒服點,每天還有那麼多垃圾扔在它旁邊。可是有一天,它決定改變它的人生態度,它每天都把垃圾踩到自己腳下,從垃圾中找到殘羹來維持自己的生命,而不是被垃圾所淹沒,終於有一天,它重新回到了地面上。

  不要抱怨你的專業不好,不要抱怨你的學校不好,不要抱怨你住在破宿舍裡,不要抱怨你沒有一個好爸爸,不要抱怨你的工作差,工資少,不要抱怨你空懷一身絕技沒人賞識你,現實有太多的不如意,就算生活給你的是垃圾,你同樣能把垃圾踩在腳底下,登上世界之巔。

  這個世界只在乎你是否在到達了一定的高度,而不在乎你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上去的,還是踩在垃圾上上去的,踩在垃圾上上去的人更值得尊重。永遠沒有失敗,永遠不要說失敗,只要你能超越它,成功就在前面等著你。

  莎士比亞曾在一部戲劇中寫道:“希望往往會落空,並且在最有希望之時。”

  的確,每每在我們為一步步的前進而欣慰,在我們為不久後的成功而暗自慶幸之時,失敗就突然降臨。這時我們會很苦悶,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甚至自暴自棄。但是我們忘了,沒有一條通向成功的道路是平坦的,它必然是迂迴曲折。而在這道路上的失敗不是攔路虎,而是磨鍊毅志的磨刀石。

  有人說,當命運將你拋進了失敗的低谷時,也給你了向上攀登的藤條,而問題在於你能不能將它抓住。

  每個人的性格不同,對同一事物的感覺和態度也各不相同。身處在同一環境之中,有人全身不自在,有人卻如魚得水,悠遊自在。那麼當你面對困境的時候,是抱怨嘆息還是慢慢使自己適應環境呢?當然應該選擇後者。

  曾經有這樣一部電視劇,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出身文人家庭的公子。他的老師每天讓他讀《論語》、《詩經》等一些大家之作,他覺得十分厭煩。

  一天,他的老師問他:“你是不是覺得這些書枯燥乏味,充滿說教意味,甚至有些篇章讓人根本無法理解?”

  這位公子回答說:“弟子的確是這樣認為的。”

  “那你可曾留意到書中也不乏令人感動的故事,還有很多警醒人的詞句呢?為師不只是在教你做學問,更重要的是在教你如何做人啊!”

  聽了老師的話後,公子開始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每篇文章。一段時間之後,他發現書中發人深省的語句不勝列舉。從此這位公子改變了以往的觀點,學到了“尋找樂趣的藝術”。不但在讀書時津津樂道,在日常生活中也變的開朗起來。無論他面對什麼樣的環境,都能以笑臉應對。

  如果你能用這位公子的方法和態度處世的話,就可使人生整個蛻變,創造出全新的人生觀,從而使你的生活充滿樂趣和希望。並且用這種尋找樂趣的方法,能使你很快適應環境,接受環境,融入環境,從而使你重整旗鼓,振作精神,發揮能動性,創造更好的天地。

  所以說,有一個很強的適應環境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儘快地適應環境,你就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贏得成功。真正的懂得適應環境的意義,你就能改變你的人生,使自己活得更出色。

  所有的成就都是歷史,而所有的失敗也屬於過去,而不屬於我們。此刻的我們孑然一身,所以我們沒有任何理由退縮,沒有任何理由放棄,因為我們一無所有。我們只有勇敢地爬起,繼續前進。跌進失敗之谷,不要祈求上帝的憐憫,也不要希望真主的賜福。能夠幫助自己的神,就是我們自己站起來,抓住那可以通向成功的藤條,去前進。把失敗交給過去,而把成功留給自己。

  青年文摘勵志文章篇三:怎麼更好地生活下去

  我一直覺得,本科四年裡有兩個節點最難熬。一個是每學期第三個月,因為我們總在臨近期末時才發現學期初立下的各種豪言壯語都沒有達成,少花錢,多吃菜,每天自習六小時,一週去三次健身房,期末成績進前10%……這些在期末通通成了笑談。

  另一個節點是入學後第三年,當你發現身邊同學拿到了你沒拿到的實習、獎學金和出國機會後,你忍不住問自己:“入學時我們成績和能力都差不多,為什麼三年之後差距這麼遠”,這個問題也讓你寢食難安。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出於這些焦慮,選擇了讀碩、讀博,選擇給自己再爭取兩到五年的時間,去彌補之前沒完成的願望,去追趕那些超越了自己的同學。

  但我很確信的一點是,當你還處於悔恨和焦慮中時,和你談人生理想、談通識教育、談社會貢獻,你都不太可能聽的進去。因為那些像是高高掛在天上的月亮,而你擔心的,是自己錯過一班車後會不會再錯過下一班車。甚至你已經開始考慮,自己未來能不能在北上廣落戶、該不該找個家在北京的女朋友、要有多少年薪才夠送孩子上雙語幼兒園。

  不過,請別急於斷定我們是群被功利主義捆綁的、目光短淺的年青人。因為我所熟知的許多同齡人都懷著強烈的社會責任心。我們也渴望改變些什麼,也渴望在學界商界政府機關做出有益社會的革新,也渴望makeadifference,但很少有人手把手地指導我們平衡理想和現實的衝突,很少有人幫我們調和認知上的矛盾。

  我們出發的時候都在朝理想走,但這一路有阻力、有誘惑、有焦慮、更有歧路,我們走著走著,走散了。明明不想做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卻無法憑一己之力走出現實約束的怪圈。

  這說明了一件事:理想很重要;但僅憑對理想的憧憬,永遠也走不到盡頭。我們還得有照路的火把,得有擋風的墨鏡,得有遮雨的斗笠,得有趕路的毛驢。我們得找一些理想之外的夥伴陪同自己,才能在沒有方向的時候找到方向,才能在理想還未落地的時候把理想堅持下去。

  於我而言第一個夥伴是勇氣。

  我們常把勇氣當作“敢於質疑”,“勇於擔當”的修飾語,但事實上勇氣比質疑和擔當更難培養。當我的意見和大多數人不一致時,當我選擇的職業目標是個冷門是條險路時,當實現理想的機會尚不完美卻又稍縱即逝時,我們都得靠點勇氣,靠點理性之外的東西,才敢說出自己的觀點,才敢做自己認為對但別人不認可的事,才敢在不確定的環境下把事情做成。有時人會用“我很勇敢,只是不想表現出來”這句話欺騙自己。但勇氣這東西和肌肉一樣,不用就會萎縮,得在每一個需要表現出勇氣的場合反覆練習才能強壯起來。

  第二個夥伴是愛好。

  有段日子我的閒暇時間是這樣度過的:點開人人網看一遍今天的新鮮事,然後開啟微信朋友圈從頂端刷到底端,直到瀏覽完每一條值得評論和點讚的內容後,再殺回人人網,看刷微信的這段時間有沒有新內容出現……這並不是一個笑話,這反映了一種現象——我們習慣靠社交網路推送過來的稀薄快感解渴,但卻越喝越累,越喝越渴,很少得到過全然的滿足。這種日子一天兩天可以,但不出一週就會讓人煩躁,我們得培養一項社交網路之外的愛好才能獲得足夠強度的滿足,它可以是打球游泳唱歌做飯任何形式,也可以是陪男女朋友,只要它讓你盡興卻又不會沉溺其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獎勵機制並不比找到理想容易,可一旦你找到了,它將成為你一生抵抗無聊和空虛的利器。

  第三個夥伴是習慣。

  12年清華精儀系的馬冬晗在本科生特等獎學金答辯時展示了一份她的日程表,從早上6點到晚上1點,每個小時都安排得密不透風。有人擔心規劃太多的生活會不會失去自由,但事實上缺少規劃的生活更不自由——因為你總在花時間考慮下個小時該做什麼,是該讀paper還是逛淘寶刷人人,你得打敗頭腦裡N多偷懶念頭才能下決心去做那1件重要的事。這個抗爭過程非常消耗意志力,而意志力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種稀缺資源。在固定時間做固定的事、養成一些好習慣,這都有助於節省意志力,把意志力用在更艱難的任務上。

  在我們90後這一代出生以前,中國誕生過一部集奇幻、動作、詼諧與特效於一身的影視大片,它的名字叫《西遊記》。這是唯一一部我看過三遍以上的電視劇。然而此時此刻,我發現小時候對奇遇的渴望和長大後對人生的認識竟如此相似——想收穫最棒的旅程,你要有唐僧那樣堅定的志向,要像悟空那樣勇敢無畏,要靠八戒帶來一路的歡笑,也要像沙僧一樣,日復一日地把工作做實。

  我很喜歡知乎上的一個問答。

  提問者說:“你是怎樣走出人生低谷的?”

  得票最多的答案是“多走幾步”。

  我想,培養勇氣、培養愛好、培養習慣,這三者正是我們能在人生低谷中、能在方向感還不那麼強烈時,向前邁出的一些步伐吧。

  後記:

  在接到學院開學典禮致辭的邀請後,我的腦海裡一直迴響的是那句話——“聽過很多大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我們習慣在開學開工開幕這樣的起始時刻,說些振奮人心的話,說些美好卻不容易企及的願景,但事實上陪伴我們大多數時間的,都是一些再微小不過的喜樂悲歡。

  當然,這很可能是因為我的眼界還不夠開闊,但我確實和很多人一樣,感受著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瑣碎焦慮。但反過來我也意識到,改變生活中任何一處自己不滿意的地方,其實生活就會快樂起來。就好比無所事事了一陣子後,突然接到一個不太重要的任務,你也能從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收穫更好的自我感覺。

  而這個演講想說的,正是如何對抗生活中常見的幾種負面情緒:因膽怯猶疑而錯失機會的悔恨,因過度依賴單維度的快樂而引發的空虛,因生活缺少計劃而狀況頻出的煩亂。五分鐘的時間不指望能說出多麼深刻的道理,只求有過相似感受的人能因此找到一些改善生活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