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早會故事大道理

  開早會的時候你會說小故事給員工聽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自以為是的主管

  元朝大畫家何澄根據劉義慶《世說新語》中記載的故事繪製了一副《陶母剪髮圖》。畫的意思是說:晉國有一個叫陶侃的貧困青年,有一天,他的朋友陸逵來拜訪他,因為沒有錢買酒招待他,陶侃的母親在倉促之間,便把她的頭髮剪下來去賣錢換酒。

  這幅畫被年僅八歲的嶽柱看到了,便毫不客氣地指出了畫中矯情悖理之處:陶侃的母親手上戴著金手鐲,卻要剪下頭髮去換取酒食,這是不合情理的。因為金首飾很值錢,完全可以用它去換酒,何必匆匆忙忙把頭髮剪了去換酒招待客人呢?

  作為一個孩子,他根本不去考慮《陶母剪髮圖》所宣揚的魏晉名士風度,而是根據自己對生活、對人事有限的直觀認識,去理解畫面的意思,所以他的詰問一針見血,切中問題的要害。

  成年人總是以為自己看過經歷過的事情太多了,總是在強調一種成熟,中國自古就有“嘴上無毛,辦事不牢”這樣的訓誡。其實有時候社會新鮮人獨特的視角正是久經沙場的老將們所不及的地方。因為單純所以直接,於是他們所提的方案可能就最有效。一個成熟的管理者是不會正面否定年青下屬的新創意新想法的,這一次也許不能用,但是下一次就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了呢?

  自以為是的主管常輕視成員的創意,從而關閉成功的大門。

  :木桶原理

  管理學中有個木桶原理:一個木桶由許多塊木板組成,如果組成木桶的這些木板長短不一,那麼這個木桶的最大容量不取決於長的木板,而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

  一個企業好比一個大木桶,除非這個企業人浮於事,否則每一個員工都是組成這個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塊木板。這個企業的最大競爭力往往不只取決於某幾個人的超群和突出,更取決於它的整體狀況,取決於它是否存在某些突出的薄弱環節。

  而員工則好比是木桶的桶底,這個桶底是由員工的人文素養及他所掌握的各項專業知識和技能構成的。如果桶底不是堅固無缺的,那麼當木桶的容量隨著木板的加長而增大到一定程度時,桶底便開始洩露,嚴重的情況下桶底會開裂甚至會脫落而令木桶整個崩潰。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力資源優勢正在替代傳統的物質資源優勢,“以人為本”已逐漸成為企業的共識,人文因素對企業的經營管理和整體競爭力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企業員工,特別是企業中高層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越來越需要具備必要的人文素養。可由於我國文理分科以及應試教育的缺陷,經我國教育體制培養出來的大多數人的桶底是薄弱的。傳統學歷教育沒有給我們造就一個好的桶底,那麼企業就很有必要在企業員工培訓時補上這一課。

  企業的“木桶”容量要增大,員工的培訓就必不可少。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能讓團隊不間斷地學習,就是一個好的領導者。

  長遠來看,唯一能持久的競爭優勢,就是你的組織有能力比對手學習得更快。沒有一種外力能搶走你這個優勢。任何人想模仿你,在他們模仿中,你又超越他一大步了。

  :開竅

  在傳說中南海的君王叫做“倏”,北海的君王叫做“忽”,中央的帝王叫做“渾沌”。倏與忽經常作客於渾沌的國土,接受渾沌豐盛的招待,倏與忽欲報答渾沌這樣熱情的款待,想著人都有七竅而渾沌卻沒有,就想要一天鑿出一竅,讓渾沌也能跟他們一樣享受美食、音樂、愉人的景色等,沒想到等七天鑿完七竅後,渾沌卻也因此死了。

  其實每個人都有他的體質與活動的條件,很難將其他人的條件硬套在另一個人的身上;同樣地,每一個企業也有它不同的組織型態與資源,所有的管理制度、經營策略都是無法套用的,只能通過學習,由經營者謹慎地找出一個屬於自己的最佳經營方式。

  生活的方式雖有多種,但智者只採取適合自己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