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勵志故事

  帶有哲理的故事想必很受大家的歡迎,一起來看看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缺憾也是一種美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既然太陽上也有黑點,人世間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沒有缺憾。”是的,缺憾是人生的一種常態,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正因為有不完美,人們才會不斷彌補、完善。我們應該正視缺憾,追求完美。

  身體的病殘是一種缺憾。對待這種缺憾,有的人恨,恨它們破壞了本該有的完美,恨它們破壞了本該有的幸福。可轉念想想,如果霍金擁有分健康的身體,如果邰麗華能言善聽,如果史鐵生可以向著大海奔跑……完美,就真的存在了嗎?因疾病纏身的缺憾,霍金用超凡的意志在輪椅上,給現代物理科學添了完美的一筆;因聽說障礙的缺憾,邰麗華在舞蹈方面逐漸顯露天賦,給舞臺藝木添了完美的一筆;因雙腿癱瘓的缺憾,史鐵生愛上了寫作,他的《命若琴絃》《我與地壇》給文學藝術添了完美的一筆。由此可見,身體病殘的人也可以創造人生的完美。

  人生的不如意也是一種缺憾。生活中,人們總是嚮往美好,排斥缺憾,但出現錯誤,遭受挫折和失敗,往往是難以避免的事情。面對這些缺憾,有的人徘徊不前,半途而廢;有的人唉聲嘆氣,急流而退;有的人自暴自棄,悲觀絕望。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進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西楚霸王“無顏見江東父老”的烏江自自刎,是不是令人潸然?其實,勝敗乃兵家常事,不會有誰認為項王渡江而逃有失顏面,不會有誰認為這是項王人生中的一個缺憾,除了他自己。他,因為這所謂的缺憾迷失了方向,因為這所謂的缺憾放棄了夢想,因為這所謂的缺憾,給本可以完美的明天畫上了休止符。

  項王拒絕缺憾,放棄夢想,將自己的人生結束在了缺憾中。他永遠跨不到那個叫“完美”的殿堂。在人生這場戲中,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只要能正視人生的不如意,就可能將缺憾轉變為完美。

  1868年,美國3M公司發明了—種膠水,卻不是很成功。這種膠水看上去很粘,可就是粘不牢東西。這一缺憾一直困擾著工程師福萊。直到1974年,福萊參加禮拜翻開歌本時,書籤掉了下來,他突然想起那次不成功的發明,於是靈機一動:把這種膠水粘在書籤上,書籤不就掉不下來了嗎?通過實驗,—種帶粘性的書籤涎生了,無論把這種書籤貼上到哪兒,它都會乖乖地呆在那兒,不需要時把書籤揭下來,也不會對書有任何損傷,而且往上寫字也非常方便,這就是不乾膠便利貼的前身。便利貼一經問世,十分暢銷,至今仍是3M公司的不敗商品,並持續演化出其它無痕掛鉤等產品。一次失敗未必永遠失敗,工程師福萊就是一個人生的智者,他將生活的缺憾智慧地轉變成了完美。

  面對缺憾,我們無須聽從命運的安排,要以坦然的心態逆勢起飛,不被缺憾羈絆,勇敢地走出陰影;面對缺憾,我們要用堅強的毅力將缺憾化作一種動力,憑藉堅韌不拔的努力營造完美;面對缺憾,我們還應有智慧的思考、創新的意識,改變缺憾帶來的不利因素,最終得到一個完美的結果。當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追求完美,但不能苛求人生十全十美。完美,並不意味著缺憾的完全消失,只要能將缺憾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盡力使缺憾最小化,也就能更加接近完美。

  :放棄最短的路線

  我所居住的公寓樓建於20世紀80年代末,在這個海濱小城算是最老的樓了,位於一段斜坡下的一側。這段斜坡大概40米長,坡度有45度的樣子。住在這棟樓的人,每天上班都得爬這段斜坡。剛開始,我沒把這段斜坡放在眼裡,騎著自行車徑直從坡底向坡頂衝去,哪知還不到一半便洩了勁,不得不推著自行車上坡。直到有一天,我看見一個和我遭遇了同樣情況的孩子,他從坡底騎著自行車,左拐,右拐,左拐……沿著S形的路線,一個上午都在反覆練習著爬坡。終於,靠著這看似有點麻煩的S形騎行路線,他順利地騎上了坡頂。

  凡事走不通時,轉變一下思維,情形可能就大不一樣。面對人生征途上一個個斜坡,我們不僅需要前行的執著和堅持,更重要的,還要有面對困難時的機智與靈活,就像從這個點到那個點,有時候,我們需要果斷放棄最短的那條路線。

  一個勁地往上衝,有時不叫有勇氣而叫一根筋;面對一件難以解決的事情不放棄,有時不叫堅持而叫固執。這個世界上的事,不全是堅持到底、不言放棄就都能做好的。面對有些事情,我們還真的要學會轉個彎。

  :最會打魚的漁翁

  旅行至一處山美湖美的地方,同行的幾個朋友都不願匆匆而過,於是大家來到不遠處的村子,租了兩間房子住下。

  房東對我們說:“這裡的湖不但景色美,裡面的魚還很多。對了,說起打魚,我們村裡有個漁翁最會打魚,只要撒下網,幾乎沒有空網的時候。”對於這話,我們幾個人全都不信——這麼大的湖,繞一圈都要幾十裡,誰能對它哪裡有魚、哪裡沒魚瞭如指掌?

  見我們不信,房東又說:“他每天上午都會在湖上撒網,你們可以去看看。”於是,在他的帶領下,我們在湖邊找到了那位漁翁。

  漁翁身材不高,但身上露出的部分幾乎都是黝黑的、高高鼓起的肌肉,讓人一看便知他是“久經沙場”的老將。只見他熟練地遛網、拾網,然後輕飄飄地撒了出去。那漁網好像有靈性一般,剛出手時還縮成一團,到了最高點才“唰”地一下掙開網口,然後便迅速擴充套件成一個標準的圓形,無數個鉛墜幾乎同時入水。

  隨著漁網的收起,兩條肥大的魚兒被拉了上來,漁翁將它們收進腰上的網兜,然後沿著湖邊走了十幾米遠,又一次遛網、拾網、再撒網……

  果然,如同房東說的那樣,漁翁幾乎網網不空,少則一兩條,多則四五條,小的一二兩,大的兩三斤,不到一個小時,便輕鬆地收穫了幾十斤魚。

  “您真厲害,怪不得房東說您是這裡最會打魚的人!”趁著漁翁休息時,我敬佩地對他說道。

  “最會打魚不敢說,有點經驗倒是真的。”老漁翁自豪地說。

  “這麼說,您對這個湖裡的情況都一清二楚了?”我不禁問道。

  “這倒沒有,我只知道一半而已。”老漁翁笑著回答。

  “只知道一半?”

  “我說的一半,意思是我只知道哪裡有魚、哪裡沒石頭,至於哪裡沒魚、哪裡有石頭,就不是我要操心的事了。就像一個好的舵手,只需要知道航線上哪裡水深並且沒有礁石,就足夠了一樣。”老漁翁繼續笑著說。

  最會打魚的漁翁並不用知道整個湖底的樣子,最好的舵手也不用清楚每一塊礁石的位置。細想之下,為人處事不也是這個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