擷英而思相關作文20篇

擷英而思 篇1

國二作文 ,1279字

自人工智慧AplhaGO勝出之後,輿論場上便充斥著“人工智慧是否將取代人類”的懷疑與擔憂。我並不否認製造出具有人類思考能力的機器而引發恐慌的合理性,我想,任何一個有智慧的生命體都會對威脅到個體生存的事物有警惕之心,然而,更具有現實意義的是,人類的“機械化”恐怕將比人工智慧的“人類化”更值得社會矚以重視。

正如蘋果公司總裁庫克所認為的:“我不擔心人工智慧會讓計算機像人類一樣思考,我更擔心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失去了價值觀和同情心,罔顧後果。”這便說的是“機械化”思考的危害性,相比已引起人類注意的人工智慧,它像蛀蟲一樣,悄無聲息地蠶食著整個人類社會的價值體系。

於此不難發現,一個效率與金錢至上的社會無疑在其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無論是每日奔波勞碌的上班族們,還是沉迷於學習的學生黨們,兩點一線的生活往往使他們如工廠流水線上生產的標準化產品,只有“機械化”思考能助他們更快地達成目標、完成工作,至於價值觀、同情心一類“無用”事物,自然便棄之如敝履了。

更深層次來說,是人類為適應社交需求的明哲保身的想法在作祟,通俗一些,便是我們常說的“世故”。古人有“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龍應臺也在《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中刻畫了一個個只顧眼前,面對周邊的環境汙染無動於衷、自身或他人權益被侵犯而視若無睹的臺灣市民形象,這些市民,何嘗不是上述所提的“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失去了價值觀和同情心”的流水線上的“人類產品”?他們並不是不具有思考的能力,也不是不能對此提出意見,只是他們內心怕得罪臺灣政府的明哲保身的想法勝過“人類化”的思考,令他們轉向“機械化”。不得不說,這樣的機械化思考,是讓他們舒服的,是使他們有安全感的。

但,這樣的舒服、這樣的安全感、乃至這樣的“機械化思考”的背後,溯其根源,即人類的思維惰性。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因而失去了人類的最基本的具有價值判斷的思考,人類和機器也便相差無幾了。還記得阿倫特提出的“平庸之惡”嗎?那些給猶太人注射毒藥的護士、看守集中營的納粹士兵,僅僅是一群聽從上級命令、隨後像機器一樣執行命令的普通人罷了,可千千萬萬這樣機械化思考的人,卻給人類帶來了一場空前的浩劫。慘絕人寰的屠殺,僅僅是由思維惰性造成的“平庸之惡”的產物罷了。而如今這個不再受戰火硝煙所侵擾的時代,另一種“平庸之惡”誕生了—也即,越來越多的人轉向機械化思考,拋棄了這個社會應該有的價值判斷。以這種人為主體的社會,將逐漸喪失我們人類引以為傲的創造力,如一臺由冰冷的嚴密貼合的齒輪所帶動的大型機器,有效率,無人情,如此情景,是我們所希冀的現代化的未來麼?

是以,我們亟需架構一種正確的價值體系,引導社會價值取向,正如所謂的“人的大腦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容器”,我們應該用一個以價值為材、同情為燃料的火把,來點燃我們冰冷的大腦,擺脫機械化思考。我提倡擷英而思,此中的“英”即指價值和同情,是人類應秉持的正確的價值判斷,比起擔憂人工智慧有朝一日取代人類,唯有經過這樣價值判斷的、充盈人類情感的思考,才是我們這個時代真正需要的。

在碎片化的生活中擷英而行 篇2

在碎片化的生活中擷英 ,866字

這是一個碎片化的時代。碎片化的時間、碎片化的閱讀、碎片化的購物、碎片化的社交……我們的生活正在被一段段簡短的新聞碎片拼湊成一紙斑駁,我們的思想正在被一條條精悍的話語指導,我們的感情通過幾個漢字與符號在指揮發送之間聯絡,遇上碎片化的生活,我們是乘流而行,還是佇立原地?

正如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的那樣,語言破碎流離,為這個時代打下深深的烙印,碎片化閱讀成為大眾閱讀的趨勢。我們在急促的生活節奏下擠出一點精力享用的速成心靈雞湯給人生覆上一層浮華。畢竟,雞湯雖好,但不管飽。

碎片化閱讀,反映出破碎的生活,暴露了時代文化生活的弊端。早晚刷幾條推廣微博,公交車上隨意一瞥今日新聞,下班放學後用電子書秒殺網路小說,雖能把碎片化時間利用起來,卻猶如囫圇吞棗,但是浮躁無味不美“一邊汲取了資訊,一邊打亂了邏輯”,得不償失;又好比吃快餐,容易上癮卻缺乏營養。碎片化的閱讀,難以帶給人內心的震撼與精神的洗禮,更不必說靈魂的淨化與提升。

但,我們並不是無能為力的,不必用詩人歐陽江河的所謂“我故意寫長詩,對抗碎片化的生活”,但也不能放任自己,不撥開眼前的迷霧,用笑聲代替思考。我們應該做的,是要擷英拾萃,撥開浮雲望見星空,利用科技的便捷充實內心的藍圖,在碎片化的時間裡選擇與自己生活高度相關,自己高度關注的那部分內容。那些碎片化的語段和文字,只要肯耐心尋味,就有可能擷句中之精華,並藉此到達更高境界。正因這樣,一個字、一段詞、一抹清明、一片溫暖便會在我們與文字的真誠相擁中遇見,再深深銘記。正如學者費勇所言:“碎片化時代應該做小而美的事,我不排斥碎片化時代,我們該考慮怎麼樣才能夠把自己修煉得更完美。”毋庸諱言,我們無法阻擋時代的洪流,無法於“碎片化時代”的席捲裹挾中脫身,但對我而言,利用海綿裡擠出的時間,對抗碎片般的閱讀並不是難題:刷幾條勵志微博,摘抄幾段富有哲理的短句,而閒暇時靜下心讀一本好書已然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也是我以最真誠的方式來堅持那顆一塵不染的初心……

因此,在碎片化的生活中,我選擇撥開雲霧,乘著時代的湍流,一路擷英而行。

在碎片時代中擷英而行 篇3

在碎片時代中擷英而行 ,911字

若把當今社會比作一個集體,那世上,我們這樣千千萬萬個個體每天都在接受碎片化的資訊,他們湍急地向我們湧來,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卻也讓如此渺小的我們應接不暇。

碎片化時代讓我們的生活覆蓋了謊言與真實,暴力與善良。

2017年初始,新浪微博,這樣全球化的社交平臺,提出了使用者實名制政策以抵制近年來不斷橫行的網路暴力事件。人們看待事物那些或負面或正面的觀點被瑣碎地語言無形擴大,有力而強硬地抨擊著他人,在碎片般的文字中,有人選擇直面對抗,也有人因此黯然沉默,甚至放棄生命。言論的虛假與真實我們無從考證,但在當今碎片化的時代中,倘若不採取任何措施,就會有更多人或事成為時代發展的犧牲品。

在眾人悲愴前行的碎片時代,碎片化趨勢日益嚴重,可雖然這樣,我仍然堅定地相信:碎片化時代的發展依舊掌握在我們手中。在紛繁且忙碌的社會裡,我們應該去思考:什麼才是碎片化的根源?

碎片化時代,讓我們集萃資訊,擷英而行。時代的快速變遷,讓我們不顧一切去接納所有被給予的事物,但在這過程中,集萃與提煉的能力卻漸漸模糊於腦海。即使這樣,我依舊認為:每個人一定會在一次偶然的翻閱或偶然的瀏覽中,找到觸動靈魂的碎片,那些碎片如寒冬中的溫暖,如盛夏裡的微涼,它們可以是一篇文章,一句話,是一個詞,甚至是一個字。學者麥家曾說:“文字與心靈、靈魂有關。”這些碎片,讓我們這些孤獨的個體,在時代中找到群體感。當我們攜手擷英而行,才不至於讓那些文化之美被淹沒於碎片化時代。

除了集萃資訊價值,我們也應當從自身做起,從自身去保護碎片化時代的向善發展。

學者費勇說:“我不排斥碎片時代,但在碎片時代中,我們應該考慮如何把自己變得更完善。”事在人為,實以為人,一切自在人心,我們不用刻意地去為時代改變什麼,而是堅持做好自己的本分來改變時代的種種弊端,以“真善美”作為標準來衡量自己心中永恆的道德律,從而不使自己迷失於碎片時代。

在以光速發展的時代中,傳統時代與新興時代仍舊能相依相存,出於人類對於文化的敬畏以及對於初心的追求,使真相不會被大量資訊而埋沒,使人心不會被繁亂輿論而泯滅。碎片時代依舊有詩與遠方值得我們不斷向前,在前進的旅途中,讓我們攜手做自我並不懼前方的擷英而行。

化整為零,擷英而行 篇4

國二作文 ,798字

生活好像一張拼圖,看似完整,但細細一看,卻發現是由一片片拼湊而來。這些形態各異,多姿多彩的脆片豐富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還可以實現那些看似不可能實現的目標。

之所以有著碎片化生活,是因為現代社會,人們有時不會有一整塊的時間集中精力專注地去做某一件事情,大勢所趨,只有更好的管理時間,化整為零,才能達成目標。時間就像海綿,擠一擠總會有的。

以初中生閱讀為例,很多人抱怨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多讀書。我們都希望在繁重的學習生活以外,能留出大把時間來豐富我們的閱讀,幫助我們開拓視野,瞭解世界,開闊知識面。的確要一下子留出一兩個小時來感覺是個奢望,但是老師鼓勵我們每天閱讀15分鐘,一樣可以實現閱讀的目標。它可以是早起後的15分鐘,等車的15分鐘,地鐵上的15分鐘,在飯店等候上菜的15分鐘……這許多的15分鐘加在一起,足夠我們一個月讀上幾本書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閱讀領航者,在書海中徜徉。而且碎片化的讀書形式,除了紙質書,網路,電子書一樣可以實現閱讀的目標。

碎片化的生活方式還體現在人際交往中。作為剛剛踏入中學校門的我們,一定會十分想念朝夕相處五年的小學同窗好友們。總想著要找時間聚聚,一拖再拖卻總湊不到一起,擔心我們的友誼會不會就這樣淡漠了。儘管見面交流的機會少了,我們卻可以利用網際網路的通訊手段分享我們的生活,讓通訊工具以碎片化的方式幫助我們交流--時不時在微信中問候一聲,朋友圈分享自己有意思的生活,思想感受。點滴的交流讓我們得以分享彼此,感覺就像老朋友們一直在身邊,從未遠離。

現代社會離不開碎片化的生活,它讓我們實現了許多不可能的夢想,把奢望變成了現實。但是,我們不能被碎片化的生活所累,更不能沉迷其中,要懂得恰到好處地掌握尺度,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正如有人曾經說過:“我不排斥碎片化時代,但是應該考慮怎麼樣才能把自己修煉得更完美”。

蒲公英的思念 篇5

國小五年級作文 ,658字

黃昏柔靄的離光從懸鈴木的葉隙裡吻著遠處的草壘,林間溫柔的風輕拂過蒲公英,高貴而疏離的藍色浸染了整片憂傷的天空,我知道,她要去的地方,叫做遠方。

“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

讀著李煜的詩,心中不禁泛起一陣陣愁暈,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卻也如雨打芭蕉,點點滴滴落在心頭,鄉愁,鄉愁,為了一個鄉愁!

蒲公英隨著風在空中飛舞跳躍著,如同一個獲得自由的孩子,稚嫩而又天真的她貪婪地享受著世界的廣闊無垠,鳥語聲聲,卻不曾回首一顧昔日溫柔的懷抱。

我跟隨著蒲公英的飛舞,走進了夢的故鄉,且寄上一幀用晚霞包被著的思念。我在這兒,看到了我,那時的我,一如蒲公英的天真。

那時的我,在故鄉的我,喜歡獨自坐在那顆老樹下,看黃昏捲起的雲帆,駛向落日的上岸,渴望著成長,期盼著出發。

那時的我,在故鄉的我,喜歡獨自一人走在杳無人跡的小巷裡,沒有熙熙攘攘,車水馬龍,沒有淡妝濃抹、豔柳清風,只有在離光下的腳步聲。

那時的我,在故鄉的我,喜歡去看田埂裡的菜畦,每當看到那一行行如漢字般排列得整整齊齊的作物,就能感覺到這裡的安靜且繁華。

那時的我,在故鄉的我,喜歡凝視著母親的雙眸,雖然無情的歲月已將它畫上凹陷的弧痕,但仍能洋溢位暖暖的愛意。

呵,那時的我,在故鄉的我,憧憬一切圖景有關遠方;而現在我,在學校的我,思念有關故鄉的萬千物事。

我相信,我相信,如果春水細密的漣漪有其源頭,如果秋月溫柔的清光有其歸所,那麼便在蘭花的失根處。

風吹起零落了一地的蒲公英,高貴疏離的藍色浸潤著整片心海,我知道,她一直在思念的地方,叫做故鄉。

讀廣而思深 篇6

讀廣而思深作文100 ,1109字

從第四次科技革命以來,人類再次跨入一個發展的新紀元。智慧手機,人工智慧的出現標誌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推動整個世界更全面地運轉。生活節奏像在做加速度運動,人們只得加緊步伐,以免埋沒在時代的洪流中。就這樣,我們不期然的遇上了碎片化生活。

歸功於網際網路的誕生,我們每天接受的資訊量與日俱增,資訊種類更是“凡所應有,無所不有”。微信的朋友圈一轉,又有了新的評論,你會情不自禁地點開一睹為快;等公交車地時候,一旁廣告牌上地明星十分耀眼,斗大的廣告詞早已深入你心;手機APP服務升級,與學習、閱讀相關的軟體層出不窮,只要拿出這塊“小板磚”,內容便即刻呈現。一點一滴的碎片資訊,構成我們多元化的生活,可這其中究竟是利是弊,又引起我進一步的討論。

毋庸置疑的是,碎片化生活使我們閱讀的範圍變廣。曾經,我們生活在自己的圈子裡,或者只鑽研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就比如說我自己,以前只喜歡文學性極強,辭藻優美的散文和小說,可現在不經意間在公眾號裡看見一篇鍼砭時政的文章,其思辨的能力,對時下熱點的真知灼見,以及行雲流水的瀟灑筆鋒,都讓我為之佩服。時政,體育,科技,人文界的種種資訊,為我開啟思考的大門,成為了我與外面世界的橋樑。

但是,這些資訊中不乏無用的,卻奪人眼球“垃圾資訊”。明星八卦,“毒雞湯”,還有一些惡意造謠的網路虛假資訊滋生。“網路暴力”藉著碎片化資訊橫空出世。深究其原因,則是人們暴露了本性中的弊病。我們追尋快感,快速,想要將這麼多資訊大快朵頤,於是我們看事物越來越淺,我們不願再思考,一味接受著表層的“皮毛”。

在這過程中,我們失去了多少思考的機會!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提到,人類一切的進步是從“認知革命”開始的。由於我們對一些事物有了認知,我們開始思考,在思考中不斷進化直至今日。如今,經歷了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我們,難道要退化到認知革命之前嗎?

碎片化生活其實存在很多縫隙,快速便捷的資訊獲取方式為我們節省了很多時間。那麼餘下來的時間,便是給我們深入思考,追尋真理,體驗生活,詮釋價值的黃金時間。

在手機上看到精彩的書評,不要一看了之,自己也可以去尋找推薦的書目來看。在我們深入閱讀的時候,總會產生自己的想法,這時我們再看別人的評論,思想將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外出旅遊的時候,放下手機,抬頭看看藍天,好好享受眼前的美景,真正將身心放鬆,陶然與自然或是感受當地的人文氣息,而不是狂刷朋友圈,活在別人的“點贊”中。

亞里士多德說“人生最終的價值在於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於生存。”思考的力量不僅能讓我們“獨善其身”,更讓我們有能力“兼濟天下”。讀廣而思深,讓我們在碎片化生活中依然能“取長補短”,與時代共成長。

擷“共享”之英華,乘風而行 篇7

國一作文 ,885字

現今,“共享”這個新鮮的詞彙已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衝擊,對我們生活的改變是極大的。“共享”的時代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也將人們一個一個的缺陷完完全全暴露了出來。

“共享”一詞,意為公用的,公共享有的。說到“共享”,第一個聯想到的,應該就是街邊隨處可見的“小黃車”了吧。可是我們是否看到過一些“犯罪者”在街邊將這些公用的資源佔為己有?可曾看到過一些人因為覺得共享單車是公用資源而不去珍惜隨意破壞呢?這就人們珍惜這些“新發明”的方式?共享單車投放不過一年,卻遇到了許多問題。比如,經常有人使用完共享單車就將其亂停放,造成交通不變。有人故意損壞共享單車,讓他人無法使用。更有甚者,出於惡作劇或發洩的心理,在共享單車的座墊上扎針,對其他使用者的身體造成傷害。諸如此類的事情,屢見不鮮。而共享單車的經營方,除了加派人手看管,也別無其他措施,只能減少,而不能杜絕。

我想,“共享”的發明者的意願本就是衝著方便人們的生活去的吧。誰能想到“共享”的出現,反而將人們自私的本性裸露了出來呢?

不可否認的,“共享”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加大的的提高,改善了我們的生活。但共享,不僅是一種便利,更是一種素質的體現。不說別的,就拿我們所居住的上海來說,上海是一個國際化的城市,許多國外旅客到這兒旅遊或是長期居住在這裡,當他們看到這些情形的時候他們並不會認為只是個別人。他們把我們當成了一個整體,甚至他們會認為,我們中國人就是這麼沒素質。

“共享”是便捷的,但它是好是壞不是決定於它自己,而是決定於人們能否好好利用它。就像我們迅速的閱讀完一本書時,不可能再去一個字一個字的看,只會挑重點,籠統地看下來。“共享”的精華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應該去採擷的。讓我們一起擷“共享”之英華,乘風而行。

我為此而深思 篇8

國三作文 ,693字

歲月的那一抹嫣紅點綴了一世春秋,煙火的那一束流光塌碎了一方夜空。美好的東西總是剎那芳華,稍縱即逝。舊時光裡的那些美好也在記憶的緋頁中漸漸泛黃。

我深思—我該怎樣留住你,細碎時光裡的美好?

看春花開又落,秋風吹著那夏日走,冬雪紛紛又是一年。一年的時光裡,我們可以做很多事。初一的一年,我們從素未謀面的新同學發展成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初二的一年,我們把初一的懵懂向初三過渡。初三的一年,我們蓄勢待發,向未來進軍。

三年,朋友們的喜悅是美好,與陌生人相處的羞澀是美好,努力拼搏後掛在臉上的汗滴是美好,累積了三年的感情是美好。

曾經想過給自己和朋友們拍下很多照片,做成回憶錄。可快門凝止時間,不知舉止膚淺,有誰能夠將幸福存進照片?

時間就像手中的細沙,握得越緊,漏走得越快。美好也隨著細沙隨風輕揚,只留下手中剛才握著細沙的觸覺,令人回味。

鉛華洗淨,流年成詩。我們卻只能在詩的字裡行間感受美好的餘溫,而無法真正觸控它。

李白的美好是觀盡天下奇山異水卻仍嘆出“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的故土情結;陶淵明的美好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風光;美好是溫庭筠《望江樓》中那位女子期盼的戀人歸來;辛棄疾的美好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後名”的遠大抱負得以實現。

可他們和我一樣,都不懂得如何去留住美好。

山水總有遊盡的一天,故鄉也有迴歸的那天,田園風光會讓人倍感寂寞,故人歸來也有離去的一時,江山打下了也有失去的那一刻……

時光一如白駒過隙。歲月留痕,卻留不下原本的事物,只能讓我們在“人去樓空”中緬懷曾經的美好。所以,我因此而深思,—我該怎樣留住你,細碎時光裡的美好。

學思結合更有效——讀《學而有思》有感 篇9

讀後感 ,605字

今天,我讀了《立德樹人》一書,當讀到《學而有思》這篇課文,我感到深深地自責與慚愧。

其中童第周成功做卵細胞膜的剝除手術的故事令我特別深刻。故事講的是童第周在布魯寒爾研究胚胎學。有一次,教授要求學生設法把青蛙卵膜剝下來,其他人覺得很難完成。只有童第週一人邊做邊思考、總結,經過反覆試驗終於完成了這項實驗。當他熟練地把青蛙卵膜成功地脫落下來時,一下子震動了歐洲的生物界,童第周為祖國爭了光!

這篇課文對我有著很大的影響。童第周的刻苦努力,不怕困難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他並沒有半途而廢,而是思考著,堅持著。他在學習的道路上遇到困難,不畏懼,不退縮,迎難而上,想辦法解決。這,不正是我們學習所需要的精神嗎?正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出於《論語》的名句一樣。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紮實的知識而又有所創新,否則就會收效甚微。

再想想我自己,前三個月的奧數考試。星期二的下午,我們學習了"轉化條件"中的問題,我似懂非懂地離開了教室。晚上我應付式地完成了作業,並沒有及時向老師請教,沒有與同學一起討論,也沒有根據書中的解題思路思考與複習書中的題目。第二天考試,我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急得團團轉,這跟書的題目一模一樣的啊!當時我可是後悔極了。

而現在,"學而有思"已成為我學習的座右銘。從這個故事我深深體會到:學習要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地學,邊學邊思考,堅持不懈,學跟思有效結合,這才是真正的學習!

我為此而深思 篇10

國三作文 ,693字

歲月的那一抹嫣紅點綴了一世春秋,煙火的那一束流光塌碎了一方夜空。美好的東西總是剎那芳華,稍縱即逝。舊時光裡的那些美好也在記憶的緋頁中漸漸泛黃。

我深思—我該怎樣留住你,細碎時光裡的美好?

看春花開又落,秋風吹著那夏日走,冬雪紛紛又是一年。一年的時光裡,我們可以做很多事。初一的一年,我們從素未謀面的新同學發展成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初二的一年,我們把初一的懵懂向初三過渡。初三的一年,我們蓄勢待發,向未來進軍。

三年,朋友們的喜悅是美好,與陌生人相處的羞澀是美好,努力拼搏後掛在臉上的汗滴是美好,累積了三年的感情是美好。

曾經想過給自己和朋友們拍下很多照片,做成回憶錄。可快門凝止時間,不知舉止膚淺,有誰能夠將幸福存進照片?

時間就像手中的細沙,握得越緊,漏走得越快。美好也隨著細沙隨風輕揚,只留下手中剛才握著細沙的觸覺,令人回味。

鉛華洗淨,流年成詩。我們卻只能在詩的字裡行間感受美好的餘溫,而無法真正觸控它。

李白的美好是觀盡天下奇山異水卻仍嘆出“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的故土情結;陶淵明的美好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風光;美好是溫庭筠《望江樓》中那位女子期盼的戀人歸來;辛棄疾的美好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後名”的遠大抱負得以實現。

可他們和我一樣,都不懂得如何去留住美好。

山水總有遊盡的一天,故鄉也有迴歸的那天,田園風光會讓人倍感寂寞,故人歸來也有離去的一時,江山打下了也有失去的那一刻……

時光一如白駒過隙。歲月留痕,卻留不下原本的事物,只能讓我們在“人去樓空”中緬懷曾經的美好。所以,我因此而深思,—我該怎樣留住你,細碎時光裡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