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根

藥材名稱:醉魂藤

名稱出處:《全國中草藥彙編》

概況

異名:野豇豆、老鴉花(貴州)。

基源:為蘿藦科醉魂藤屬植物醉魂藤的根或全株。醉魂藤屬全世界約30種,中國產11種,3種藥用。

原植物:醉魂藤Heterostemma alatum Wight(Hoya alata Wall.)

形態:纖細攀援木質藤本,長達4m;莖有縱紋及二裂柔毛,老時漸落無毛。葉寬卵形,長8~15cm,寬5~8cm,頂端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幼嫩時兩面均披微毛,老漸光滑無毛;基出脈3~5,側脈3~4條,頂端彎曲;葉柄扁平,長2~5cm,頂端具叢生小腺體。傘形狀聚傘花序腋生,著花10~15朵;梗長1~1.5cm,被微毛;苞片和小苞片卵形,長和寬約5mm;花萼裂片卵形,長和寬約1mm,花萼內面基部有小腺體;花冠黃色、輻狀,花冠筒長4~5mm,開放後成鑷合狀排列;副花冠5片,星芒狀,從合蕊冠伸出平展於花冠上,副花冠裂片呈長舌狀,可達花冠的灣曲處;花葯方形,頂端具透明膜片;花粉塊近方形,直立,內角頂端具三角形的薄膜邊,花粉塊柄短而粗,著粉腺紫色,菱形。蓇葖雙生,線狀披針形,長10~15cm,直徑5~10mm,外果皮灰色,具縱條紋;種子寬卵形,呈褶疊狀,深褐色,長約1.5cm,寬1cm,頂端具白色絹質種毛,種毛長3cm。花期4~9月,果期6月~翌年2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63卷.518頁.圖版194)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200m以下山谷水旁林中蔭溼處。分佈於中國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印度、尼泊爾也有。

藥性

性味:辛,平。

功效:除溼,解毒,截瘧,祛風溼。

主治:①《全國中草藥彙編》:“風溼腳氣,胎毒,瘧疾。” ②《廣西藥用植物名錄》:“莖:產後虛弱。葉: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外用:或用全株煎水洗患處。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全國中草藥彙編》:“治風溼腳氣:醉魂藤1條,水煎服或用全株煎水洗患處。”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治胎毒:醉魂藤及花椒少許,用菜油煎後搽患處。”

食療:《全國中草藥彙編》:“治瘧疾:醉魂藤6g,煎雞蛋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