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貝母

藥材名稱:百蕊草

名稱出處:《圖經本草》

概況

異名:百乳草(《圖經本草》)。

基源:為檀香科百蕊草屬植物百蕊草的全草。百蕊草屬全世界約300種,中國約14種。

原植物:百蕊草Thesium chinense Turcz.,又名珍珠草(《東北草本植物誌》),細須草、肚蹲草(江蘇),青龍草(江西、雲南),青天白,疳積草(湖南),地石榴(貴州)。

歷史:宋《圖經本草》本經外類載有秦州百蕊草雲:“百乳草生河中府、秦州、劍。根黃白色,形如瓦松,莖葉具青,有如松葉,無花。三月生苗,四月長及五六寸許。四時採其根,晒乾用。下乳,亦通順血脈,調氣甚佳。亦謂之百蕊草。”今考其圖和描述,應為本種。

形態:多年生半寄生草本,高15~35cm;宿根圓錐狀,肉質,長達4cm。莖直立,纖細,具縱稜,全株無毛。葉互生,線形,長3.5~4cm,無柄,葉片稍扭曲,較厚。花腋生,小鐘狀無梗或近無梗,白色,長約3.5cm;小苞片2枚,長約3.2mm,線形,對生;苞片長6~7mm;花萼裂片5枚;雄蕊4~5枚,長約0.5mm,著生於花被管的中部,藥室2,縱裂;雌蕊長約1mm,柱頭頭狀。核果球形,長約2.5mm,有細緻花紋,頂端有宿存的花被管。(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535頁.圖1070)

生境與分佈:生於土山坡及乾燥疏林中。分佈於吉林、遼寧、內蒙、河北、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貴州、雲南。原蘇聯西伯利亞東部、朝鮮、日本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春、夏季採收,晒乾。藥材產於河北、河南、山西、安徽、浙江、廣西、貴州。

鑑別

性狀:帶果的全草多分枝,長20~40cm,根圓錐形,直徑1~4mm;表面棕黃色,有縱皺紋,具細支根。莖叢生,纖細,長12~30cm,暗黃綠色,具縱稜;質脆,易折斷,斷面中空。葉互生,線狀披針形,長1~3cm,寬1~3mm,全緣,灰綠色,近無柄。小花或果實單生於葉腋,近無梗。堅果球形或橢圓形,直徑約2mm,表面灰黃色,有網狀雕紋,宿存葉狀小苞片2枚。氣微,味淡。以果實多、色灰綠,無泥砂雜質者為佳。

顯微 莖(直徑2mm)橫切面;有5~10個稜。表皮細胞長方形,外壁稍增厚。表皮內側為2~3列厚角細胞,稜處更發達;皮層薄壁細胞橢圓形或類圓形。中柱鞘纖維束帽狀,位於韌皮部外側。維管束外韌型。形成層通常不明顯。木質部發達,導管、管胞、木薄壁細胞和木纖維均木化;導管類圓形或橢圓形,單個散在或2~3個成群。木射線寬1列細胞壁稍增厚,木化。髓部薄壁細胞類圓形,初生木質部兩側的薄壁細胞有時有網紋穿孔,髓心常裂成空洞。葉橫切面:鈍三角形。上下表皮細胞常外突略呈乳頭狀。葉肉組織分化不明顯,薄壁細胞中含草酸鈣方晶,直徑約3μm,長約4~6μm。主脈維管束外韌型,木質部不發達。(圖見《中藥志》.第22冊.第2版.圖338~340)

理化:取樣品粉末0.5g,加甲醇10ml,加熱迴流30分鐘,濾過,濾液蒸乾,殘渣用甲醇1ml溶解,點於矽膠G-0.5%CMC板上,以正丁醇-乙酸-水(4∶1∶5)上層液為展開劑,展距15cm,噴以三氯化鋁試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378)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切段,晒乾。

貯藏:置乾燥處。

化學性質

含百蕊草素Ⅰ(山柰酚-3-葡萄糖-鼠李糖甙),百蕊草素Ⅱ(紫雲英甙Astragalin)、百蕊草素Ⅲ(山柰酚)、丁二酸和D-甘露醇。

參考文獻

中草藥通訊 197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