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得好造句

1 在那年的鄉試中,他又落第了。

2 鄉試是科舉考試中規模最大、競爭最為激烈的一級考試。

3 然而有關這一事件的核心問題,即侯方域參加鄉試是出於自願還是被迫,迄今尚未有一致的看法。

4 文章分析陳繼昌的鄉試、殿試文章,認為察賢任能、天人和諧、守創結合、君臣盡職、借古鑑今、盛極必衰、無為而治、立教為先是陳繼昌的主要政治思想。

5 一場鄉試下來,他和吳蘭生都知道了一個精神微妙而為天下人共謀掩藏了上千年的祕密,那就是:科考考的是運氣、是命理,不是文章好壞、才性高低,更無關乎人品清濁、德操優劣。天祿在數,吃一頓兒少一頓兒,如此而已。張大春

6 畢竟,以前古代並沒有蒙童考試,只需參加鄉試院試成為童生,且縣令為主考官。

7 歷充順天文武鄉試同考監試官、文武會試監試官、考試漢學教習官。

8 參加文科的士子無論是參加鄉試、府試、道試都有專門的考場與試院,參加會試更是有貢院。

9 “至敘范進家本寒微,以鄉試中式暴發,旋丁母憂,翼翼盡禮,則無一貶詞,而情偽畢露,誠微辭之妙選,亦狙擊之辣手矣”。

10 1876年(光緒二年)和1879年,袁世凱兩次鄉試都未考中,遂決計棄文就武。

11 刻印三年後,他的兒子寶儉,參加北方闈場癸酉年的鄉試,考取舉人。

12 1852年鄉試中舉人出仕,文才韜略深為兩湖總督曾國藩賞識。

13 ‘自後遇鄉試,禮部必詳閱試錄與各生公據,有仍前離經叛道、詭詞邪說者,則治監臨考官之罪,黜其中試者為民。

14 由拔貢生禮部七品小京官應光緒元年順天鄉試中式,由舉人禮部額外主事考取軍機章,一應光緒六年會試,恭應殿試。

15 倆師傅見智勇學業方面如此突出,又有了鄉試資格,便決定在八股、時文、闈墨文字等方面讓智勇多看多寫,兩人再給予指導,這樣今年鄉試的話把握更大一些。

16 這種“三考修成”的辦法,成為鄉試、會試、廷試的前身。

17 這是為史料所限,不得不如此,因為進士題名錄、鄉試錄之類的檔案傳世者尚多,可據以進行一定程度的量化分析。

18 其實他自三年前鄉試過後,便聽從業師的安排,動身來到魏都平涼城,一邊繼續攻讀,一邊等待省試和殿試的到來。

19 鄔思道當年參加鄉試的時候,因為有考官徇私舞弊,就帶著一干學子抬著孔子的塑像大鬧學政衙門。

20 陳貞慧曾中鄉試副榜第二人貞慧也是復社成員,文章風采,著名於時,曾與吳應箕、顧杲共議聲討阮大鋮,由吳起草《留都防亂檄》,揭貼於南京,為阮所恨。

21 兩年後,俞先生在京師鄉試中登科,轉年中了進士。

22 這就是他在保定府修建肅寧會館,每逢鄉試就贊助肅寧籍秀才食宿的緣由,已經位列官場的,他高攀不上,那些人怎麼也看不起他。

23 俞樾從小聰慧過人,17歲鄉試得中副榜,道光二十八年又中鄉試正榜,被人稱為文曲星下凡,隔年則被賜進士及第。

24 農曆八月是古代科舉鄉試月,乃讀書人的忙月,這種情景與現今6月初的高考差不多。

25 封建時代科舉制度以連中鄉試、會試、殿試榜首的解元、會元、狀元為三元及第,酒家之取名大三元,即寓意為“酒家榜首,食肆班頭”。

26 勳、同請歸赴試,吾以秀才應舉,亦本分事,勉諾之,料爾在家亦必預鄉試,世俗之見,方以子弟應試為有志上進,吾何必故持異論。

27 《與焦老師書》一信,王重民先生的《徐光啟文集》認為是萬曆二十五年(1597)徐光啟中鄉試後,是給焦竑的謝啟。

28 今中山路青少年宮,為舊日湖南巡撫院署,在院門首,常懸有宦場遷調的訊息,以及鄉試中舉的題名錄,這也是今天報刊中常常刊載的內容。鄉試造句 3du.tw

29 二月十七日會試正榜填好後,張掛與禮部,此榜叫甲榜,而鄉試中舉則叫乙榜,所謂的兩榜出身就是講的此甲乙榜。

30 發文田文鏡,調撥他今秋的糧食十萬石到榆林,叫他心裡先有個數!昨日禮部有個摺子,直隸今年鄉試主考還沒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