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地間激波和磁流間斷

[拼音]:yinshan

[外文]:Cathaya argyrophylla

松科銀杉屬的唯一種,該屬植物在第三紀曾分佈於歐亞大陸,1955~1956年,鍾濟新在中國廣西採到了銀杉的幼苗、母樹和具有雌、雄球花和新老球果的標本,經陳煥鏞、匡可任定為新屬新種,於1958年正式發表。

銀杉為常綠喬木,樹冠較疏;枝條不規則著生,主枝與側枝的節端微增粗,側枝生長較慢。葉、芽鱗、雄蕊、苞鱗、珠鱗和種鱗均螺旋狀排列。葉輻射伸展,在節端排列較密,線形,長4~6釐米,寬2.5~3毫米,上面中脈凹下,下面有兩條粉白色氣孔帶,葉內具2個邊生樹脂道。雌雄同株,雄球花常單生於二年生枝葉腋,花葯縱裂;雌球花單生於當年生枝葉腋,授粉到受精相隔約一年。球果第二年秋季成熟,卵圓形或長卵圓形,長3~5釐米,直徑1.5~3釐米,無梗或具短梗,平伸至下垂,熟後張開,宿存;種鱗近圓形,木質,蚌殼狀;苞鱗三角狀,具長尖,不外露,發育種鱗的腹面有兩粒具膜質長翅的種子。銀杉的體細胞染色體2n=24,其中一對為近端著絲點染色體,其餘為中部或近中部著絲點染色體。花粉具兩個發育很好的氣囊,極面觀花粉體呈圓形;外壁外層較厚,無明顯帽緣,表面具顆粒──條紋狀紋理,近極面外壁輪廓線呈微波狀,遠極面具一萌發孔;氣囊上網紋清晰,網脊厚而短。銀杉材質堅實,結構細緻,紋理直而均勻,耐腐,易加工,為優良用材。從銀杉樹幹分離出7種結晶性中性三萜成分,其中6種是已知的鋸齒烯族化合物,另一種為新的鋸齒烯族成分。

銀杉間斷分佈於大婁山東段和越城嶺支脈。最初僅見於廣西龍勝縣花坪林區及四川南川縣金佛山。近來,不但在原產地找到了新分佈點,而且還在其毗鄰的山區發現了殘遺分佈。迄今,銀杉星散分佈在廣西龍勝、金秀、湖南城步、資興、桂東、酃縣,四川南川、武隆,貴州道真、桐梓等縣的侷限地區。分佈點雖有50餘處,但植株不多,更新不良。它所適宜的生境已被生長較快、耐陰性較強的樹種佔據,而被迫以喜光、喜露、耐旱、耐土壤瘠薄和抗風等適應性,在中亞熱帶中山地區海拔940~1870米的狹窄山脊或孤立的帽狀石山的頂部和懸巖、絕壁隙縫間生存至今,生於立地條件較好的銀杉,常為單株或極少株數,樹下多無幼苗幼樹,最終將有被闊葉樹更替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