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蜂總科

[拼音]:ershisi jieqi

十二個中氣和十二個節氣的總稱,可能起源於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的獨特創造。它告訴人們太陽移到黃道上二十四個具有季節意義的位置的日期,幾千年來對中國農牧業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在《淮南子·天文訓》(公元前140年左右)中,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其名稱和順序都同現今通行的基本一致。

節氣、中氣、平氣、定氣

節氣的安排決定於太陽。西周和春秋時期以圭表測日影的方法定出冬至和夏至的時刻。後來,將一回歸年(見年)的長度等分成24份,從冬至開始,等間隔地依次相間安排各個節氣和中氣。這種方法叫平氣。按照平氣辦法,每月有一個節氣,一箇中氣。例如:立春為正月節氣,雨水為正月中氣;驚蟄為二月節氣,春分為二月中氣,等等。因為兩個節氣的時間大於一個朔望月的時間,所以可能出現一個月內只有一個節氣或一箇中氣的情況。西漢《太初曆》(見落下閎)因而規定節氣可以在上月的下半月或本月的上半月出現,而中氣一定要在本月出現;如果遇到沒有中氣的月份,可以定為上月的閏月。這種置閏原則沿用了一千多年。

北齊(公元550~577年)張子信發現太陽視運動不均勻現象(因為地球公轉軌道是橢圓的)。隋仁壽四年(公元604年),劉焯在他的《皇極曆》中根據這種不均勻現象對二十四節氣提出改革,將周天等分成24份,太陽移行到每一個分點時就是某一節氣的時刻。這樣安排的節氣間隔是不均勻的,此法稱為定氣。定氣主要在曆法計算中使用。在日用歷譜上一直使用平氣,直到清代才開始使用定氣。

二十四節氣表

二十四節氣的名稱、節氣在現行公曆裡的大體日期和當時太陽黃經度數如表。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公曆中的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一兩天。

影響和應用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幾千年來成了中國各地農事活動的主要依據,至今仍在農業生產中起一定的作用。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隨著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參考書目

陸仁壽:《二十四節氣》,農業出版社,北京,1956。

參考文章

二十四節氣養生經(四)保健養生二十四節氣養生經(二)保健養生二十四節氣養生經(十一)保健養生二十四節氣養生經(六)保健養生二十四節氣養生經(一)保健養生二十四節氣養生經(十二)保健養生二十四節氣養生經(十)保健養生二十四節氣養生經(五)保健養生二十四節氣養生經(七)保健養生二十四節氣養生經(三)保健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