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

[拼音]:Yuan Jialiu

[英文]:Luke Chia Liu Yuan (1912~ )

物理學家。1912年4月5日生於河南省安陽縣(今安陽市)。1932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物理學系,1934年獲該校碩士學位。1936年赴美入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研究院研讀,1940年獲該校博士學位,後留校任物理研究員兩年。1942~1946年在美國無線電公司研究所作為物理學家參與研究工作。1946~1949年在普林斯頓大學任物理研究員。1949~1979年在布魯克黑文國立實驗室作物理研究員、高階物理研究員,1979年退休後仍擔任該實驗室顧問。1954年入美國籍,1972年獲美國古根海姆獎金。1972~1973年在法國沙克雷原子研究中心和歐洲核子中心任訪問教授,1979年受聘為蘇聯沙波高夫高能物理研究所訪問教授,1982年受聘為法國巴黎大學訪問教授。1979年受聘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1981年受聘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名譽教授,1983年受聘為臺灣同步輻射研究中心董事會主席,1984年受聘為南開大學名譽教授。

袁家騮的研究工作涉及高能物理、高能加速器和粒子探測系統、宇宙線、無線電定向探測、調頻雷達系統等。他在普林斯頓大學時,用自動跟蹤裝置和分析系統探測分析宇宙線,對其中中子的高度分佈作了精心的研究,第一個證明了地球上空中子不是來自太空,而是初級宇宙線在大氣中產生的次級粒子。1949年布魯克黑文國立實驗室建造3GeV高能質子加速器,袁家騮負責設計並建造了國際上第一個特殊高頻系統(要求頻率在1秒內增加13倍);1953年這臺當時全世界能量最高的質子加速器運轉成功。他用π-p散射第一個證明了π介子和質子有共振現象。他測定了K-p和圴-p反應截面和能量的關係。他是最早將電子學運用於高能粒子探測的一批物理學家之一,還是早期運用閃爍計數器描跡儀和用自動化方法收集資料較有成效的研究人員。1967年開始,袁家騮利用高能質子、介子和電子作實驗,證實了在X射線區域內,任何粒子產生出來的穿越輻射X 射線總能量同這粒子的能量成正比等特殊性質;後來對這種穿越輻射探測器又作了改進,最近利用超低溫金屬顆粒(過熱超導顆粒,約15μm大小)能同時作穿越輻射的產生和探測的性質,增強了這種探測器的實用性。

袁家騮於1964年編著了《物質的本性;高能物理學的目的》,又和吳健雄於1961年合作編著了《實驗物理學方法·原子核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