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致發光

[拼音]:xingchong dongwu men

[英文]:Sipuncula

動物界的一個小門,屬具閉管式迴圈系統的體腔動物。身體柔軟,長筒狀,形似蠕蟲,不具體節,無疣足,亦無剛毛。一般體長約10釐米,最大的可達30~40釐米。營底棲穴居生活。體前端有一細長能伸縮的吻,是攝食和鑽穴的輔助器官。吻前為口,口的周圍有觸手,展開似星芒狀,因而稱為星蟲。吻後是較粗的軀幹,肛門在軀幹前端的背面。雌雄異體,體外受精,發育過程經過擔輪幼蟲時期。本門動物約200餘種,全部海生,廣泛分佈於三大洋中。中國海域約60種。

形態

星蟲的身體分為2區:前區能向內捲縮和向外翻出,稱為吻部;後區較粗,體壁厚,稱為軀幹部。多數種的吻部著生小鉤或棘刺。吻前端的觸手形狀變化較大,有指狀、樹枝狀和絲狀,排列方式:有的呈環形或半環形,有的呈馬蹄形。在軀幹前端,腹面兩個開口是腎孔,背面中央開口是肛門。體色多樣,有乳白、淺灰,黃褐和棕褐色。全身有深棕色的面板乳突,因而表面較粗糙。只有少數種,如方格星蟲屬,面板光滑,無凸起的乳突生長。

體壁和體腔

體壁的最外層是角質層,下面有一層細胞形成的表皮,向下是真皮,再下是發達的體壁肌內層。肌肉層的外層是環肌,通常分離成束;中層是斜肌;內層是縱肌,多數種類形成肌束。體腔很大,但無隔膜,裡邊充滿具迴圈功能的體腔液,血細胞和變形細胞。在生殖時,有不同發育階段的生殖細胞。內臟器官均浸在體腔液中,其中有2或4條收吻肌,連線吻部伸向後方,附著在體腔壁上,當它收縮時,吻部可向體腔內捲縮。當它放鬆時,體後部環肌收縮,迫使體腔液向前流動,吻部可向外翻出。

消化系統

包括口、食道、中腸、直腸、直腸盲囊、肛門等。整個消化道通常是體長的2倍。 口後是一直行的食道(由吻部沿收吻肌下行),下接中腸,環繞縱貫體腔的紡錘肌盤旋而下,行至體腔後端,再折回向上盤旋,形成許多盤卷的腸螺旋。直腸粗短,位於體前端,腸壁有明顯的皺褶,多數種生有囊狀的直腸盲囊。直腸最後在軀幹前端的背中央開口,即肛門。整個消化道為U形的螺旋管道。

迴圈系統

包括血管、血竇和血管叢。主要有背血管,圍腦神經節血竇、觸手冠和下脣血竇,此外還有各血管叢。背血管,因有收縮作用,又稱收縮血管,位於食道背部。後端是盲管,前端通向圍腦神經節血竇。當背血管收縮時,管內血液向前流動,先流入圍腦神經節血竇,而後再流向他處血竇和血管叢。待流入觸手冠和下脣血竇時,可使觸手伸展,下脣翻出。

呼吸系統

星蟲無專門的呼吸系統,皮下血管叢是交換氣體的主要器官。

排洩系統

以一對後腎管作為排洩器管。它位於體前端腹神經索的兩側,呈長囊狀懸掛於體腔中。每管有1喇叭管,喇叭管具兩個開口,1個向外,稱腎孔,另一個開向體腔,稱腎口。後腎管兼有生殖管作用。

神經系統

包括食道背面的腦神經節、環食道神經環和腹神經索。腹神經索位於腹中線處,縱貫全身,直達體後端,其上分出許多不成對的神經分枝。無特殊感覺器官,但觸手感覺靈敏。

生殖系統

雌雄異體,外形相似。生殖腺生在收吻肌基部的腹膜上。精或卵形成後,即掉到體腔後,再經腎管排出體外,在體外受精。

生態分佈

星蟲動物生活在海洋中,除幼蟲期外,皆營底棲生活,從潮間帶直至6000米的深海。多數種棲息在熱帶和亞熱帶淺海泥沙內和珊瑚礁間。雜食小形動物、藻類、泥沙中的有機物等。根據生態環境,可歸為三個型別:

穴居泥沙型

海灘和淺海海底的泥沙內有機物豐富,生物類群繁多,環境穩定,動物體的活動範圍大,應屬於富營養型生境。生活在這一環境中的星蟲個體較大,少數種體可達30釐米以上。習見的有方格星蟲屬、管體星蟲屬、革囊星蟲屬和戈芬星蟲屬。中國大部分沿海都有分佈。

穴居珊瑚礁型

珊瑚礁石包括死的石珊瑚和海灘巖。星蟲動物在這裡棲息的方式有二:一是直接鑽孔穴居,另一種是居於礁石的洞隙和縫隙間。這一型別包括石管星蟲屬、襟管星蟲屬、盾管星蟲屬、革囊星蟲屬、枝觸星蟲屬等,在中國熱帶淺海(如西沙群島)分佈很廣。

共棲型

這一型別多分佈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一般棲息於低潮線以下。共棲生物有珊瑚和群體海綿。非造礁石珊瑚(深水石珊瑚)的異賽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83364.html' target='_blank' >成漢魘艉鴕轂漢魘粲胄淺婀財艿南窒笞釵凹9財苄淺嫻母鎏褰閒。懷?0毫米。常見的有盾管星蟲屬、枝觸星蟲屬和革囊星蟲屬。

經濟意義

星蟲中有幾種可食用,漁民用作釣餌。在中國海南島、福建、廣東和廣西沿海分佈廣、產量多的有裸體方格星蟲、擬安氏方格星蟲、澳洲管體星蟲等,當地居民自古以來就作為上好的海產品食用,滋味鮮美,鮮 品、乾製品和加工製品都有出售。

分類與演化

在對動物界的早期分類中,由於星蟲動物和螠蟲動物的發育過程中都具有擔輪幼蟲,成體不分節,體腔無分隔,1847年A.de卡特勒法熱氏曾把兩者合併在一起,定名為橋蟲動物。但兩者的吻在發生上不是同源,肛門的位置也不同,星蟲動物沒有剛毛以及由於胚胎髮育的差異。1898年英國動物學家A.塞奇威克又將兩者分開,並把星蟲的分類地位提為門,即星蟲動物門。1965年原拉丁學名Sipuneuloidea改為Sipucunla,現已普遍採用。

在星蟲動物的發育過程中有一個擔輪幼蟲時期,這說明它還是一種原始型別。有人認為星蟲動物和環節動物均起源於現代不復存在的擔輪動物。根據形態構造的輕度分化,星蟲動物與環節動物多毛綱的血緣關係很近。由於星蟲動物無體節,無隔膜,具後腎管,有人認為它可能是多毛綱的退化型別。

星蟲動物的分類系統,目前最新的是E.B.卡特勒和P.E.吉布斯1985年建立的分類系統,在星蟲動物門下面設立2綱4目6科17屬:革囊星蟲綱(Phascolosomida)

盾管星蟲目(Aspidosiphoniformes)

盾管星蟲科(Aspidosiphonidae)

石管星蟲屬(Lithacrosiphon)*

盾管星蟲屬(Aspidosiphon)*

襟管星蟲屬(Cloeosiphon)*

革囊星蟲目(Phascolosomaformes)

革囊星蟲科(Phascolosomatidae)

反體星蟲屬(Antillesoma)*

革囊星蟲屬(Phascolosoma)*

梨體星蟲屬(Apionsoma)

方格星蟲綱(Sipunculida)

戈芬星蟲目(Golfingiaformes)

戈芬星蟲科(Golfingiidae)

戈芬星蟲屬(Golfingia)*

雲體星蟲屬(Nephasoma)

纓心星蟲屬(Thysanocardia)*

倭革囊星蟲科(Phascolionidae)

倭革囊星蟲屬(Phascolion)*

瘤體星蟲屬(Onchnesoma)*

枝觸星蟲科(Themistidae)

枝觸星蟲屬(Themiste)*

方格星蟲目(Sipunculiformes)

方格星蟲科(Sipunculidae)

仿革囊星蟲屬(Phascolopsis)

管柄星蟲屬(Siphonomecus)

管體星蟲屬(Siphonosoma)*

方格星蟲屬(Sipunculus)*

異管星蟲屬(Xenosiphon)注:有*號的系中國已發現的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