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氣體

[拼音]:haimian shengjiang yundong

[英文]:eustatic movement

由於海洋水量或海洋盆地容積變化,引起各大陸同時海進或海退的那種全球海洋麵的升降運動。這一術語是E.修斯在19世紀80年代首先提出的,並指出:須把那些導致全球近乎一致的正向或負向的海面變化,與其他影響岸線水位的變化分開。與海面升降運動相對照的是區域性性地殼構造的陸地上升和沉降運動。

造成全球海洋麵升降運動的原因可能有:

(1)因冰蓋的增長或消退,使海水總含量變化引起的,稱冰川海面升降運動;

(2)因大地構造形變,如地殼升降,大洋中脊體積變化等因素使海盆容量變化引起的,稱構造海面升降運動。近數百萬年的全球海面變化,大多因冰蓋的發展或消退使水從大洋引出或重回大洋造成。此外,還有如修斯提出的沉積物積累,導致大洋盆地容量變化而產生的沉積海面升降運動。這些不同成因的海面升降運動,一般總包含有均衡補償作用產生的緩慢地殼運動。而且在許多地區,區域性的地球運動可同時影響地殼的水準。

由於全球海洋麵上升導致海水對大陸的侵進叫海進;而因全球海洋麵下降而引起海水從大陸向海洋的退縮叫海退。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1926,1928)將海進(或海退)與地球旋轉速率的變化和造山運動相聯絡。他認為,在造山運動發生前,地球自轉速率增加,赤道地區的海面隨之增高,兩極地區的海面則隨而降低;在造山運動盛行期間或造山運動結束時,地球自轉速率稍微減小,於是兩極地區沉沒而赤道地區海面降低。1885年,修斯論述海岸線升降或海進、海退的原因時,歸納為:

(1)屬於宇宙原因。如地球自轉速率增加,海洋麵的形狀比陸地形狀變得更扁時,兩極地區即從海水中隆起,而赤道地區就要被淹沒。反之,陸地形狀比海洋麵變到更扁時,兩極地區就要沉沒,而赤道地區的陸地便要隆起。這種宇宙變形,只能發生區域性影響。

(2)屬於地質成因。這種影響可以遍及全球,如大量沉積物充填海底,造成海水外溢,可使全盤海面上升;而陸地的大規模上升,可以使全盤海面下降。G.-É.奧格反對修斯的意見,他認為海水的移動完全是各地方互為消長的。同一時代,一個地域被海水淹沒, 而另一個地域卻變成陸地。 W.H.施蒂勒(1925)和李四光(1928)傾向於修斯的意見。現代洋底擴張說,假定大洋中脊強烈上升擴張、引起海面上升,導致相鄰地塊區發生大規模海侵。實際上,在整個地質時期,海平面總是不斷起落波動的。更新世的大陸冰川作用導致海侵海退,是已經確立的。但奧陶紀和白邳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2/316807.html' target='_blank' >鴨頭⑸牡厥分洩婺W畲蟮暮G鄭⒚揮猩婕氨ㄏの侍狻5筆貝笱笈璧氐娜萘吭瀉艽蟮謀浠約笆欠裼沙粱曰虼舐焦乖煨緣暮C嬪鄧穡夾胍鶻徊降奶教趾吐壑ぁⅫ/p>

認為地史時期世界範圍的海進和海退具有整體的時間節奏的學說,即脈動說,是A.W.葛利普20世紀30年代在研究古生代地層發育後提出的。他認為地史上一次巨大的海面升降運動,引起同時的廣泛海侵和海退;這種運動具有長時間的節奏,即所謂脈動。一次脈動接近於半個地質紀的長度。一次脈動總包含有許多較小的地區性的岸線進退運動,即所謂顫動。地史時期的陸上海一般很淺。由於海區陸源碎屑的充填及充填不均等原因,可能產生較小的地區性顫動;但這種顫動始終受世界性海面上升和下降運動的控制。

參考書目

A.Holmes,Principles of PhysicalGeology,2nd ed.,ThomasNelson&Sons,Ltd.,Londonand Edinburgh,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