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綜合圖

[拼音]:dalu piaoyishuo

[英文]:theory of continental drift

解釋地殼運動和海陸分佈、演變的一種假說。大陸彼此間以及相對於大洋盆地間的大規模水平運動,稱大陸漂移。大陸漂移的思想雖然萌發已久,但到1912年才由德國科學家A.L.韋格納(又譯魏格納)系統地提出。韋格納基於地質、古生物和古氣候方面的證據認為,侏羅紀以前(距今約 2億年前)地球上只存在一個統一的大陸,稱為泛大陸,也稱聯合古陸,環繞泛大陸有一個統一的泛大洋。從侏羅紀開始,泛大陸分裂並相互漂移,逐漸到達目前的位置(見圖)。

韋格納等提出大陸漂移證據主要有:

(1)大陸岸線的相似性。南大西洋兩岸(非洲與南美)的海岸輪廓相互匹配,可以拼接成一個整體,說明這兩個大陸曾相連線。

(2)褶皺系的延續性。南大西洋兩岸,即非洲南端與南美布宜諾斯艾利斯之南的二疊紀褶皺山系同是東西走向,且地質情況相當,可以相連;歐洲挪威、蘇格蘭、愛爾蘭與北美紐芬蘭的加里東褶皺帶也是可連線的。

(3)古冰川的分佈。南方諸大陸(南美、南非和南澳大利亞)和印度南部廣泛分佈著晚古生代的冰川痕跡,若將分佈地拼合在一起,能較好的解釋冰川分佈之規律。

(4)化石。在南方諸大陸和印度南部的晚古生代冰磧層之上普遍覆有具舌羊齒植物群化石的含煤地層,證明南方諸大陸與印度過去是一個整體。

韋格納將地球旋轉所產生的離極力和潮汐摩擦力當作大陸漂移的驅動力,並認為矽鋁質大陸塊在矽鎂層上漂移。但是,因為離極力和潮汐摩擦力太弱,不足以驅動陸塊運動,矽鋁質的陸塊也不能在堅硬的矽鎂層上漂移,這就成為大陸漂移說的薄弱環節,加之當時許多證據得自南半球,因而這一思想沒有能被北半球的歐美學者所接受。直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新出現的古地磁證據才使大陸漂移說復甦。60年代海底擴張說和板塊構造說相繼提出,許多地質學者開始認真接受大陸漂移思想。

大陸漂移思想是一種活動論,它的提出促進了地質科學的發展,是對固定論的挑戰。固定論認為大陸形成於原地,從未移動過,但這不符合事實。大陸漂移的活動論思想為海底擴張、板塊構造說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儘管當前設想岩石圈的裂塊在地幔對流的驅動下沿上地幔粘滯性較弱的軟流圈上移動,但是漂移的機制仍未得到圓滿的解決。

參考書目

魏格納著,李旭旦譯:《海陸的起源》,商務印書館,北京,1964。(A.L.Wegener,The Origin of ContinentsandOceans,3rd ed.,Methuen & Co.,London,1924.)

參考文章

大陸漂移說是怎樣解釋現在海陸分佈和地表形態的?地理學大陸漂移說ContinentalDrift地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