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體腔動物

[拼音]:haiyang wuran

[英文]:marine pollution

由於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地把物質或能量引入海洋環境,造成或可能造成損害海洋生物資源、危害人類健康、妨礙捕魚和其他各種合法活動、損壞海水和海洋環境質量等有害的影響。

特點

(1)汙染源廣。除人類在海洋的活動外,人類其他活動所產生的各種汙染物,或通過江河徑流,或通過大氣擴散和雨雪沉降,最終都將進入海洋。20世紀70年代以來,多氯聯苯、石油和汞等揮發性物質的全球擴散性汙染問題引起廣泛的重視。據估計,多氯聯苯的世界年產量為10萬噸,每年約 2.5萬噸蒸發進入大氣,它們大部分最終都將沉降入海洋。

(2)持續性強。海洋是地球上位能最低的區域,它不可能像大氣和河流那樣,通過一次暴雨和一個汛期使汙染得以減輕,甚至消除。汙染物進入海洋後,很難再轉移出去,不能溶解和不易分解的物質(如重金屬和有機氯農藥)在海洋中越積越多,它們可以通過生物的濃縮作用和食物鏈傳遞,對人類造成潛在威脅。持續性強還表現在若干年前包裝起來投棄到海底的有毒物質,因容器被海水腐蝕、破損而溢位汙染了海洋。

(3)擴散範圍廣。世界海洋是相互連通的整體,且不停地運動著。混入海水的汙染物在海流的攜帶下,從一個海區搬運到另一個海區,從沿岸、河口搬運到海洋。例如,日本八丈島等海域漂浮的瀝青塊,可以在美國和加拿大西海岸發現。孟加拉灣曾檢出遠自非洲漂來的滴滴涕殘留物。

(4)防治困難。海洋汙染有很長的積累過程,不易及時發現,一旦形成汙染,需要長期治理才能消除,且治理費用高。如為了消除“託利卡尼翁”號油輪汙染事故的影響,英法兩國政府花費了 800多萬美元。

危害

受海洋汙染損害的可包括海水淡化、製鹽業、海洋生物和水產資源開發、遊覽、海上交通和海洋工程等方面。其中受汙染危害最甚的是水產業和旅遊業。汙染對海洋生物和水產資源的影響主要是:嚴重的汙染事故在短期內可使大批生物死亡;汙染能干擾、破壞海洋生物之間的資訊聯絡(特別是化學資訊),從而有可能改變魚、蝦的洄游方向和路線;汙染可能增加生物(尤其是養殖生物)的發病率;卵和幼體比成體更容易受到汙染傷害,由此還可能導致種群數量的減少;影響動物正常索食、代謝機能,降低生長速度,從而降低生存的競爭能力,影響生存;改變生境條件,如生化需氧量增加,固(附)著基質的變化,使一些生物(如底棲生物)無法生存;少數種類生物的暴發性繁殖,將使生態平衡失調,如赤潮的發生等等。

沿海國家,近岸水域汙染一般比較嚴重。據1979年調查,中國沿海地區每年向海裡排放工業汙水和生活汙水64億噸,汙水中的主要汙染物有:石油13萬噸,重金屬5萬多噸,有機物(COD)694萬噸。此外,沿海各縣每年施用農藥17.9萬噸,化肥 268萬噸,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隨地表水流失入海。在陸源汙染物比較集中的海區,如天津近海、大連灣、錦州灣、膠州灣、湛江港等海區的海洋生態、漁業和沿海人民生活已受到損害。

海洋汙染具有全球性,其影響也往往波及全球環境。比如油膜大面積地覆蓋海洋表面,阻礙了正常的海-氣交換,有可能影響全球或區域性地區的氣候。

制約因素

進入海洋環境的汙染物直接受到物理、化學和生物因素,以及汙染物自身理化性質的制約。風、浪、流和溫度等物理因素制約著汙染物的蒸發、風化和稀釋擴散作用;化學因素制約著汙染物的吸附、絮凝、沉澱、氧化還原及化學元素價態的變化;海洋生物的運動和代謝對汙染物的遷移、轉化和降解起著重要的作用,如微生物對石油、有機汙染物的降解作用等。汙染物自身的理化性質直接制約其遷移轉化過程和毒性等,如顆粒態的痕量金屬易於被濾食性生物所富集而較快地自水體發生轉移。又如甲基汞對生物的毒性也遠大於無機汞。

防治措施

主要是:

(1)堅持海洋開發與海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方針。當前海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是對陸地汙染源的治理,同時,要及時控制海上汙染源,防患於未然;實行海陸綜合治理和預防為主的方針,重點保護沿岸海域、重要漁場、旅遊區、自然保護區和港口等。

(2)深入開展海洋汙染的科學研究,著重於海洋汙染通量、遷移轉化規律、汙染物存在形式、海洋自淨能力、生態毒理、環境影響評價等的研究,為制定和貫徹有關海洋環境保護法規、標準,為海洋開發提供科學依據。

(3)健全海洋環境保護法制,加強汙染的監測和監視,嚴格依法進行海洋汙染管理。

(4)建立一支海上消除石油汙染事故的力量,減少油運和海上油田開發油溢、損漏等事故造成的汙染損害。

(5)加強有關保護海洋環境、防治汙染的宣傳教育。

(6)加強國際合作,共同保護海洋環境。

參考書目

R.Johnsion,Marine Pollution,Academic Press,London,1976.

參考文章

海洋汙染是怎麼回事環保百科海洋汙染有哪些特點-- 海洋環保知識問答環保百科海洋汙染物是如何分類的-- 海洋環保知識問答環保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