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觀測儀器

[拼音]:youqi yunyi

[英文]:migration of oil and gas

石油和天然氣在地殼內的移動。石油和天然氣都是流體,它們自生成時起就開始了運移,導致油氣的聚集以至散失和油氣藏的破壞。可以說油氣的整個地質史就是它的運移史。

出露地表的各種油氣顯示是人類最早認識油氣運移的直接證據。這些顯示大多沿著一些可以作為流體運移的通道分佈,如斷層、裂隙、不整合面等,也有一些是從地層孔隙中滲出或是隨地下水一起流出的。後來人們進一步發現,油氣大多聚集在儲集岩層的區域性有利地區,如背斜構造高部位或地層上傾端的各種圈閉之中。在圈閉中油氣一般按比重分異,氣在上部、油居中間、水在下部。在油氣開採過程中可以觀察到油氣從地層中流到油氣井中,也可以看到同一油氣藏內相距一定距離的井,在生產過程中產量互有干擾的現象。這些事實都證明油氣在儲集岩層中必定有一個運移和聚集的過程。此外,根據油氣的有機成因學說,油氣主要生成於富含有機質的細粒岩石中,而大部分儲集在孔隙性、滲透性比較好的岩石中(見儲集層)。這樣油氣從生油巖的分散狀態到儲集岩圈閉中的聚集狀態,其間也必定有一個運移的過程。特別是那些儲集在具有裂隙或次生孔隙的岩漿岩和變質岩中的油氣,更是油氣運移的有力證據。

通常把運移作用劃分成兩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是油氣由生油氣層到儲集層中的運移,稱為初次運移(見油氣初次運移);第二階段是油氣進入儲集層以後的一切運移,稱為二次運移(見油氣二次運移)。初次運移和二次運移兩個階段如圖所示。

油氣運移研究的主要內容是運移機制,包括運移的相態、動力、通道、距離、時期,以及排烴量和聚集量的計算。油氣運移是石油地質學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也是在評價區域含油氣遠景和實際勘探工作中必需研究的課題。油氣運移的研究難度很大。首先,人們對這種在地質歷史時期發生的現象不能直接地進行觀察,也很難在地下發現油氣運移的蹤跡;其次,油氣發生運移是地殼內各種營力(包括地質、化學、物理各方面)相互作用結果,問題非常複雜。

參考書目

李明誠編著:《石油與天然氣運移》,石油工業出版社,北京,1987。

B.P.蒂索、D.H.威爾特著,郝石生等譯:《石油形成和分佈》,石油工業出版社,北京,1982。(B.P.Tissot,D. H. Welte,PetroleumFormation and Occurrence,Springer- Verlag,Berlin,Heidelberg,NewYork,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