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特朗菲,L.von

[拼音]:Kang-Mei-Yuan-Chao Zhanzheng Di-san Ci Zhanyi

[英文]:ThirdCampaigninWartoResist U.S. Aggression and Aid Korea

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於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對佔領朝鮮三八線陣地的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實施的進攻戰役。

1950年12月,“聯合國軍”在中朝人民軍隊的打擊下,被迫撤至三八線附近地區後,積極調整部署,企圖利用既設陣地進行防禦,以爭取時間重整軍隊,再大舉北犯。其用於防禦的兵力,共13個師另3個旅約20餘萬人,由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官M.B.李奇微指揮,成兩個梯隊展開,第1梯隊為韓國軍8個師和土耳其旅,其餘部隊為第2梯隊和預備隊。防禦重點為議政府和漢城地區。

中朝人民軍隊為了不予“聯合國軍”以喘息之機,決心集中9個軍(軍團)27個師和2個炮兵師,共31萬餘人,立即發起第三次戰役,突破三八線,並殲敵一部。

1950年12月31日,中朝人民軍隊利用除夕之夜,經過短促炮火準備後,全線發起進攻,迅速突破了“聯合國軍”的防線。志願軍右集團 4個軍和在其右翼的人民軍1個軍團,在東場裡、高浪浦裡至永平地段突破“聯合國軍”防禦後,即向漢城方向實施主要突擊,至1951年1月2日拂曉,突入其防禦縱深達15~20公里,前出到議政府以北之汶山、仙岩裡、場巨裡地區;韓國軍第1和第6師懼怕被殲,倉皇南逃。志願軍左集團2個軍,在永平至馬坪裡地段突破“聯合國軍”防禦後,1月1~2日在加平以北修德山、上下南淙地區殲滅韓國軍第2師2個團和第5師1個團大部,並先後佔領加平、春川。在東部戰線實施進攻的人民軍2個軍團各一部,於戰役發起前先行越過三八線,向洪川、橫城方向實施滲透迂迴,前出到“聯合國軍”側後洪川西南的新岱裡地區,迫使韓國軍第3師南逃;戰役發起後,主力乘勢繼續向洪川、橫城、原州方向發展進攻,有力地配合了主要方向的作戰。

“聯合國軍”在遭到沉重打擊後,於1月2日開始放棄議政府、加平、春川第二道防線,節節後撤。中朝人民軍隊乘勝擴張戰果。1月3日在高陽、議政府以西地區殲滅英第29旅皇家奧斯特來複槍團第1營、英第8騎兵(坦克)團直屬中隊,1月4日在議政府以南水落山殲滅美軍一部,並解放漢城,5日渡過漢江。至8日,佔領了水原、利川、驪州、原州一線。此時,“聯合國軍”已撤至三七線南北之平澤、安城、堤川、三陟之線。中朝人民軍隊察覺敵人節節撤退是企圖誘我深入,待機反撲,為避免陷於不利地位,遂於1月8日停止追擊,戰役即告結束。

此次戰役,中朝人民軍隊連續作戰7晝夜,前進80~110公里,殲敵1.9萬餘人,解放漢城,粉碎了“聯合國軍”固守三八線既設陣地、整頓敗局、準備再犯的企圖,進一步加深了敵人內部的矛盾及失敗情緒,擴大了中朝兩國人民和軍隊在國際上的政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