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凱西,M.

[拼音]:wenhua duoju

[英文]:cultural lag

社會變遷過程中,文化集叢中的一部分落後於其他部分而呈現呆滯的現象。亦稱文化滯後或文化落後。美國社會學家W.F.奧格本在1923年出版的《社會變遷》一書中首先使用這個概念,用來指稱物質文化和非物質的適應性文化在變遷速度上所發生的時差。一般地說,物質技術方面的變化發生在前,非物質的適應性文化變化於後。如科學技術上的發明創造和發現,使物質生產發生了變化,而指導和管理生產的政策、組織、制度等並沒有及時作相應的調整,這時後者就成為文化變遷過程中的滯後部分,從而發生墮距現象。然而文化墮距並非專指適應性文化落後於物質文化變化的情形,在物質文化變化之前先發生非物質文化變化的情形是時常發生的。這也是文化墮距的一種表現。

文化墮距理論是建立在社會及文化功能整合理論基礎之上的。整合理論認為,社會文化體系的各部分、各分支在功能上是互補的,部分和分支對於整體有不可缺少的功能,若各部分的變化不一致,就會發生社會解組現象。

辯證唯物論的觀點認為,物質文化決定非物質文化,而非物質文化一經形成,便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穩定性。首先,從客觀過程來看,在物質文化發生變化的時候,這種變化資訊傳達到適應性文化中去,要有一個過程,即適應性文化反映物質文化的變遷要經歷一段時間即時間差,然後才能發生相應的變化,因而發生墮距現象。其次,特殊利益集團的保守。凡是對某一集團有特殊利益的文化,必然受到該集團的保護,因而使這種文化得以儲存。文化墮距不可避免,但是可以通過社會整合和社會改革而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