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名畫記

[拼音]:Pumizu yinyue

[英文]:music of Primi nationality

普米族主要分佈在中國雲南省蘭坪、寧蒗、永勝、麗江、維西等縣,人口24237人(1982年統計)。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通用漢文。普米族多與納西、白、傈僳、藏等民族交錯聚居,多數人都能講相鄰近民族的語言。音樂文化上也受到相鄰民族音樂不同程度的影響,從而形成地區性的不同風格特點。如寧蒗地區的普米族音樂融合了納西族(摩梭支系)和藏族音樂的音調;麗江地區受納西族的影響較為明顯;蘭坪地區比較流行的是用白語演唱的普米白調。普米族的民間音樂可以分為民歌、歌舞音樂及器樂3類。

民歌

有“哩”(習俗歌)、“迪”(山歌)、“落別裡”(勞動歌)和“嘓”(小調)等4種。

包括史歌、婚歌、喪歌、祭祀歌、划拳歌等。

(1)史歌,內容多為演唱民族族源歷史,如“查裡”、“阿里”、“力裡”、“格魯裡”等。一般由老年人演唱,曲調多以一個樂段反覆,節拍自由,曲調、節奏常隨歌詞而有所變化,並以襯詞拖腔作為段落之間的連線。史歌具有敘述性。

(2)婚歌,結合婚禮程式來唱,有認親歌、迎親歌、出嫁歌、接新娘歌、鎖媒人歌、請酒歌、做客歌、祝福歌等。每首歌的詞曲之間,既有聯絡,又各具特色。

(3)喪歌,普米人稱“拉格里”,是巫師在喪葬儀式中唱的腔調,音調平和,內容多為死者祈禱安魂。

(4)祭祀歌,是巫師在祭祖先或鬼神等活動中唱的,如“格瓦松”、“嘛米嘍”等,既有有節奏的詠誦,亦有旋律性較強的旋律。

(5)年節歌,有“阿衣衣農”(春節歌)、“阿呀呀”(過年歌)等。這類歌多由老年人在年節時唱給年輕人聽。各類習俗歌均富有普米族傳統音樂的風格特點,具詠敘性。此外,在日常生活的特定場合中即興演唱的一些短歌,如哄娃娃調、划拳調以及兒歌等,也頗有特色。

在山間放牧、行路或勞動時唱的歌,內容多屬愛情方面,也有唱自然風光、勞動生活的,如《阿遼遼》等。可獨唱或是男女對唱,曲調起伏跌宕,音域常超出八度以上,結構多為上下句體樂段,歌詞帶有即興性。

落別哩

有砍柴號子、打場歌、打麥歌、打穀歌、打豆子調、紡麻歌、推磨歌、放豬調、放牛調等。多數勞動歌都是邊勞動邊唱的。打場時唱的勞動歌,其段落間都穿插以“若若”的有節奏的呼叫聲以助興,氣氛熱烈。有的勞動歌反映了與勞動生活有關的人物、故事,如推磨歌就表現了一個受折磨的年輕媳婦的形象。這類民歌結構規整,短小精練,曲調明快,節奏鮮明,常用五聲徵、羽、宮、角等調式。音域最寬的有八度,有的只有五度,有的只有用la、re、mi3個音。

種類很多,內容廣泛,既有抒發歡樂情緒的,也有表達痛苦感情的。前者如祝酒歌、豐收歌、四季歌、團結歌、求知歌、幸福歌等。這些歌曲的曲調流暢,情緒歡快活躍;後者有訴說苦情的想娘調、想囡調、孤女歌、分離歌、趕馬歌等。嘓的結構一般較為短小,常為兩個樂句的分節歌形式。往往通過不同題材,抒發心中的感情。

歌舞音樂

普米族流行的舞蹈,主要是“打跳”,普米語稱“甲蹉”,又稱“鍋莊”。可分為邊唱邊舞的舞蹈歌和用器樂伴奏的舞蹈音樂兩類。

舞蹈歌

普米語稱“嗟哩”。它邊唱邊舞,以唱為主有祝節歌、老人過年歌、過年舞蹈歌、“毛妞勾吼”、刀舞、金色場壩歌、打跳歌、羊皮鼓舞歌、彎腳舞蹈歌等。這些舞蹈歌節奏鮮明,曲調明快,結構短小,易於上口。有的歌詞無具體含義,只起助興作用。

甲蹉

用笛子或葫蘆笙伴奏的舞蹈。其音樂多為五聲音階,以徵、羽調式最為多見。旋律起伏較大,曲體多以2小節為一樂節,8小節為一樂段的變化重複為最常見的結構。其節奏鮮明,旋律優美,富有高原山區特色。曲目有20多種,常用的是“雜雜蹉”(紡麻線舞曲)、“比洞蹉”(洗麻線舞曲)、“牙拉蹉”(擺手舞曲)等。

器樂

普米族使用的樂器有竹笛、葫蘆笙、四絃琴、嗩吶、口弦、海螺、人骨號、羊皮鼓、樹葉等。竹笛、葫蘆笙、四絃琴等多用於舞蹈伴奏。嗩吶多用於婚禮中,有專用的曲牌,如過山調、翻山歌、海螺調、彩雲調、老調、新調、放豬調、山泉調、流水調、春風調等。這些曲牌近年來多用竹笛在集體舞蹈之前吹奏,並稱之為“邀請曲”。樹葉則多吹奏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