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置儀器檔案

[拼音]:Pu-Fa Zhanzheng

[英文]:Franco-Prussian War

1870—1871年法國同普魯士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19世紀中葉,普魯士日益強大,1864年戰勝丹麥,1866年擊敗奧地利,1867年成立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普魯士企圖在它的領導下統一整個德意志,並佔領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法國則企圖阻止德意志的統一,保持自己在歐洲大陸的霸權,並佔領萊茵河左岸德意志領土。1870年7月初,西班牙敦請普王威廉一世之親屬利奧波德親王繼承西班牙王位,法國強烈反對,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成為戰爭爆發的導火線。

1870年7月19日法國向普魯士宣戰。法皇拿破崙三世任法軍總司令,E.勒布夫任參謀長,計劃集中兵力迅速越過國界,向法蘭克福突進,切斷南北德意志的聯絡,迫使南德意志各邦保持中立,全力擊敗普魯士。但實際上法軍動員和集結緩慢,到7月底才集結於邊境8個軍約22萬人,於8月初編為兩個軍團,分別由M.-E.-P.-M.de麥克-馬洪元帥和A.-F.巴贊元帥率領;且後勤供應極差。普王威廉一世任普軍總司令,H.K.B.von毛奇任參謀長,計劃集中優勢兵力,進攻阿爾薩斯和洛林,力圖將法軍主力殲滅於普法邊境或將其趕到法國北方,繼而進攻巴黎。普軍動員計劃周密,由鐵路運輸部隊,至7月底,已於邊境集結3個軍團約47萬人,且裝備齊全。8月2日,法軍在薩爾布呂肯地區首先向普軍發動進攻,但並無有力的作戰行動。普軍旋於8月4日轉入進攻,越過國境。法軍在邊境地區不利的陣地上迎擊普軍的進攻,在維桑堡會戰(8月4日)、沃爾特會戰(8月6日)和斯比克倫會戰(8月6日)中一再失利。巴贊猶豫不決,時而決心退向沙隆與麥克-馬洪會合,時而決心在梅斯防禦。當最後決定向沙隆撤退時,已喪失時機,普軍已逼近。經8月14日的馬爾斯拉土爾會戰和8月18日的格拉沃洛特-聖普里瓦會戰,巴贊軍團被普軍第1、第2軍團合圍於梅斯。麥克-馬洪率軍退往沙隆。他原準備誘敵深入,在巴黎城下與普軍決戰。帝國政府擔心繼續退卻會在國內引起動盪或革命,令其前往解救巴贊,於是麥克-馬洪於8月22日率軍從蘭斯出發前往梅斯。此時,從柏林傳來一則假訊息,說除圍攻梅斯的部隊外,普軍決心全部向巴黎挺進。實際上普軍第3軍團仍在繼續追擊麥克-馬洪軍團,並向右實施大膽迂迴,協同新編成的第4軍團將麥克-馬洪率領的法軍連同拿破崙三世一起圍困於色當。

9月1日,兩軍決戰,法軍大敗。9月2日,法皇拿破崙三世、麥克-馬洪元帥及39名將軍率8.3萬餘名法軍在色當向普軍投降。9月4日,巴黎爆發革命,推翻法蘭西第二帝國,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組成以L.J.特羅胥將軍為首的“國防政府”。至此,德國民族統一的障礙已消除,但普魯士當局決心將戰爭繼續下去,派兵向巴黎進軍。從此,普魯士所進行的戰爭已轉變為侵略戰爭。9月19日,普軍包圍巴黎。巴黎的工人階級奮起抗敵,國防政府則陰謀策劃投降。10月27日,巴贊元帥交出梅斯要塞和17萬法軍,法國處境更加困難。法國人民在各地展開遊擊活動;新成立的北方軍團和盧瓦爾軍團在法國北部和南部繼續抵抗;義大利民族英雄G.加里波第帶領志願部隊同法國人民一起抗擊普軍。但資產階級政府繼續執行賣國政策,於1871年1月28日同德意志帝國簽訂全面停戰協定。5月10日,正式簽訂《法蘭克福和約》。其間3月18日巴黎人民起義成功,震撼世界的巴黎公社宣告成立。公社存在到5月28日。

普法戰爭以法蘭西帝國的崩潰和法國資產階級政府的投降而告終。根據和約,法國賠款並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1871年1月18日,普王在凡爾賽即位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德國實現統一,歐洲大陸的局勢隨之發生巨大變化,德法兩國的矛盾進一步加劇,成為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因素之一。

普法戰爭雙方勝敗的原因是:法國政治腐敗,正如F.恩格斯所說的,“整個制度都已腐朽透頂了”;戰爭計劃不周,軍隊編制不合理 (除近衛軍外,平時無師、軍兩級編制,臨戰才編組 );動員、集結緩慢;後勤供應落後,作戰指揮混亂。普軍戰爭計劃周密;兵員充足;動員、集結迅速;裝備優於法軍 (普軍優越的鋼製線膛炮抵消了法軍沙斯波式擊針槍的優勢 );在毛奇領導下的總參謀部指揮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