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倫瓦爾德戰役

[拼音]:Baiji

[英文]:Paekche

朝鮮三國時期國家。公元前 1世紀由馬韓百濟部所建,660年被唐與新羅聯軍滅亡。統治範圍在朝鮮半島西南部。北境先與漢樂浪郡,後與高句麗接壤,東與新羅為鄰。都城先在慰禮城,後相繼遷都廣州、熊津、泗沘城。

百濟原為馬韓(見三韓)54個部落之一,公元前1世紀以本部落為基礎,逐步統一其他馬韓部落形成奴隸制國家。傳說公元前18年,高句麗王子溫祚率領部分臣民來到漢江北岸,在慰禮(今漢城附近)定都稱王,國號百濟。百濟部逐漸與其融合。後百濟將王都遷至漢江南岸的漢山城(京畿道)。東漢建安(196~220)中,公孫康置帶方郡後,百濟王迎公孫康之女為妃,得到帶方郡的協助,逐漸強盛。古爾王在位期間,初步建成較為完備的國家體制。中央設 6佐平分理朝政,分官爵為16品,以佐平為一品達率為二品,餘為恩率、德率等。地方上設 5方,22簷魯(郡縣),由方鎮、達率等統領。國家機器初步鞏固。古爾王還定出有尊卑差別的紫、緋、青三等官服服色,開始實施嚴格的身份制度。313年,高句麗佔據樂浪郡後,形成半島上三國對峙的局面。百濟的國力較為弱小,只在371年一度進軍高句麗平壤城下。391年,臨津江流域被高句麗攻佔。475年,王都漢山城又被高句麗攻陷,被迫遷都熊津(今公州)。百濟為圖中興,於 538年再遷都到有廣闊平原、交通便利的泗沘(今扶余),改國號為南扶余,開始重新強盛。在“北進”的共同目標下,百濟與新羅結成聯盟,配合行動。百濟於551年收復漢江下游地區,但旋於553年被新羅攻佔。百濟為奪回失地,又聯合高句麗,頻繁進攻新羅。新羅處境危急,籲請唐朝出兵干預。唐朝在新羅的配合下,派兵於660年滅百濟,再於668年滅高句麗。百濟滅亡後,領土被新羅統一。

百濟土地肥沃,氣候溫和,3~4世紀,由於水利條件優越,農業較發達。養蠶、紡織等手工業也有發展。其土地國有,使用牛耕。對外貿易也較發達,不僅同高句麗和新羅進行貿易,還跨海同中國的南朝及日本進行商業交往。從中國文獻中“殺人者,輸奴婢三贖罪”、“婦犯奸,沒入夫家為婢”的記載看,百濟存在罪奴,但是否有其他奴隸不詳。百濟使用漢字,4世紀時建立儒學教育制度,一些儒學家獲博士稱號。百濟學者王仁曾給日本皇太子講授《論語》,成為中、朝、日文化交流的使者。384年,佛教自南朝傳入百濟。541年,百濟向梁武帝“請《涅槃》等經義、《毛詩》博士並工匠、畫師等”,表明了百濟同南朝間的密切文化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