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格尼尼,N.

[拼音]:Tanshi Shan yizhi

中國東南沿海閩江下游以新石器時代文化為主的貝丘遺址。位於福建省閩侯縣恆心鄉。1954~1974年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福建省博物館、廈門大學等單位 7次進行發掘。堆積中普遍含有海生介殼。下層和中層屬新石器時代晚期,性質相同,銜接緊密。以其為代表的一類遺存被命名為曇石山文化。下層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的年代,為公元前1300年,資料似偏晚。上層出土大量幾何印紋硬陶,應屬青銅時代。

在中層發現橫穴式陶窯5座,集中分佈在近10平方米的緩坡地段,都是利用緩坡地面直接挖築而成。在中、下層發現墓葬30多座。成人和兒童採用豎穴土坑單人仰身直肢葬,墓坑深淺不等,未發現葬具。少數死者生前拔牙。隨葬器物不甚豐富,主要是釜、豆、壺等陶器,極少見石器。最多的一座有隨葬品16件,也有少數墓無一物。在新石器層中還發現有豬、狗等家畜的骨骼。生產工具中石錛很多,以一面扁平、一面有人字形縱脊(橫剖面呈三角形)的石錛最具特色,還有極少的有段石錛。此外有收割工具石鐮以及陶網墜、石鏃、骨鏃等漁獵工具。陶器以釜、豆、簋、壺、杯為主。紋飾有繩紋、籃紋、鏤孔等,特徵鮮明的是繪紅色條帶、卵點紋的彩陶(見彩圖)和飾曲尺紋、葉脈紋等紋飾的少量幾何印紋陶。下層陶器多紅陶,中層多灰陶,兩層的同類陶器形制存在差別,反映了曇石山文化的演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