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名法

[拼音]:xinan lianhe daxue

抗日戰爭期間,設於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發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先遷至長沙,組成臨時大學。1937年10月25日開學,共設文、理、工、法商 4個院 17個系。1938年4月又遷昆明,改稱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5月4日開始上課。設理、工學院於昆明,文法學院於蒙自。以後文法學院亦遷至昆明。1939年後聯大設立文、理、法商、工、師範 5個院26個系,2個專修科、1個先修班。抗戰勝利後,1946年西南聯大解散,三校分別遷回北京、天津覆校。這所不滿 9年曆史的大學,無論在共產黨所領導的民主革命中,或者在學術研究和教學工作中,都起了一定的作用和影響。

組成西南聯大的三所學校,長期經歷北洋軍閥和國民黨政府的反動統治,八年抗戰期間,繼續處於國民黨政府的控制之下,有些師生限於出身經歷,難免受封建的、資產階級的乃至法西斯的思想影響。此外,也還有少數反動分子混跡於師生之中。但早在抗戰前,各校已存在中國共產黨的地下組織。在聯大期間,更有不少的優秀中國共產黨黨員,在黨的領導下,貫徹執行黨的政策,對廣大師生進行宣傳教育,使他們對黨堅持抗戰、愛國、民主的號召積極擁護,對國民黨政府的反動統治及其反動的思想宣傳堅決進行抵制。追求真理、主持正義的先進人士,在聯大不斷湧現:震驚中外的“一二·一”反內戰、反暴行、爭民主運動就發生在聯大;著名的詩人、學者聞一多教授,歷史學家吳晗教授等都在聯大成長為民主戰士。在抗日戰爭期間,西南聯大被譽為大後方的“民主堡壘”。

學校遷移新址,校舍必須重建,由於教育經費短缺,一切都因陋就簡。校園不見高樓大廈,學生住茅屋草舍,教室是土坯房。教師的居住條件也差,臥室兼作書房和研究室。理工科沒有幾套實驗儀器,文法科缺乏圖書資料。加以抗戰期間,物質生活資料匱乏,人們的衣食都極艱難困苦。但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聯大師生竭力維護教學秩序,堅持教學與科學研究的正常發展。

北大、清華、南開在舊中國原為著名的高等學府,它們有各自獨特的經歷,有各自的教學作風,組成聯大以後,人才薈萃,多數教師學有專長,他們學術觀點並不一致,學派淵源各不相同,但他們各抒己見,有助於學生的獨立思考。聯大學生經過統考擇優錄取。學生來自全國各地,他們的基礎知識一般較好,也有一定的思考分析能力。不少的教師在認真教研之餘,也注意因材施教,關心發現和培養各方面的人才。

西南聯大在 8年中畢業的學生約2000人。這些學生,後來大部分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各條戰線工作,也有少數在國外成為舉世聞名的專家學者,他們對中國的建設事業、高等教育的發展和對世界上的學術研究,均作出了一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