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義

[拼音]:Zai Zhongguo Gongchandang Di-qi jie Zhongyang Weiyuanhui Di er Ci Quanti Huiyi Shang de Baogao

[英文]:Report to the Secon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毛澤東1949年3月5日所作,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解放後面臨的各項重大任務以及完成這些任務的方針和政策,其中有關經濟方面的方針、政策佔有重要地位。

1949年初,中國人民的解放戰爭已在全國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怎樣促使革命迅速取得全國勝利、隨著革命勝利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中國社會發展的趨勢等問題,都是急待明確和解決的。在歷史轉變的這一關鍵時刻,中共中央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代表中共中央作了這篇報告。(見彩圖)

工作重心的轉移

毛澤東在“報告”中提出:從現在起,開始了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了城市。但不能丟掉鄉村,只顧城市,必須城鄉兼顧,使城市和鄉村的工作,工人和農民,工業和農業緊密地聯絡起來;必須用極大的努力去學會管理城市和建設城市;必須學會在城市向敵人進行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的鬥爭。必須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階級,爭取知識分子,爭取儘可能多的能夠合作的民族資產階級分子及其代表人物,團結城市人口中的大多數,以便戰勝敵人,著手建設事業,恢復和發展城市中的生產事業。在發展工業的問題上,毛澤東指出首先應當發展國營企業,但也要幫助私營企業的發展,那種認為私營企業無關緊要的思想,是錯誤的。

恢復和發展生產

毛澤東指出,從接管城市開始,眼睛就要面向城市生產事業的恢復和發展。要用極大的努力去學習生產的技術和管理生產的方法,學習同生產有密切聯絡的商業、銀行和其他工作。其他工作都要圍繞著生產建設這個中心,為這個中心服務。

經濟政策

毛澤東指出,在經濟建設工作中,中國共產黨所採取的政策,是從中國當時實際的社會經濟狀況出發。當時,中國的工業和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就全國範圍來說,在抗日戰爭以前,大約是現代性的工業佔10%左右,農業和手工業佔90%左右,這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中國的結果,是舊中國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性質在經濟上的表現,也是中國革命勝利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一切問題的基本出發點。從這一點出發,來制定中國共產黨的一系列的戰略、策略和政策。這就是說,中國已有大約10%左右的現代性的工業經濟,由於這一點,中國已經有了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誰要是忽視或輕視這一點,誰就要犯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同時,中國還有大約90%的分散的個體的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誰要是忽視或輕視這一點,誰就要犯“左”傾機會主義的錯誤。

毛澤東指出,中國現代性工業的產值雖只佔國民經濟總產值的10%左右,但是它極為集中。其中一部分最大的和最主要的資本集中在帝國主義者及中國官僚資產階級的手中,沒收這些資本歸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所有,使國家掌握經濟命脈,使國營經濟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領導成份。這一部分經濟,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中國的私人資本主義工業,佔了現代工業中的第二位。由於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及其代表人物,也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限制,並由於中國經濟還相當落後,在革命勝利以後的一定時期內,還要讓有利於國計民生的資本主義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它將在活動範圍、稅收政策、市場價格和勞動條件方面受到限制。要從各方面、按照各地各業和各個時期的具體情況,對資本主義採取恰如其分的有伸縮性的限制政策。佔國民經濟總產值90%的分散的個體的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是可能和必須謹慎地、逐步地而又積極地引導它們向著現代化和集體化的方向發展。必須組織生產的、消費的和信用的合作社。單有國營經濟而沒有合作社經濟,就不可能領導勞動人民的個體經濟逐步地走向集體化,就不可能由新民主主義社會發展到將來的社會主義社會,就不可能鞏固無產階級在國家政權中的領導權。

毛澤東指出,恢復和發展人民共和國的國民經濟,使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沒有對外貿易統制是不可能的。中國革命的勝利,還沒有解決建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問題,只有待經濟上獲得了廣大的發展,由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才算最後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在全國取得了革命勝利,並解決了土地問題以後,中國還存在著兩個基本矛盾,一個是國內的,即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另一個是國外的,即中國和帝國主義國家的矛盾。在這種情況下,對內節制資本和對外統制貿易,是國家在經濟鬥爭中的兩個基本政策。

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中所闡述的經濟理論和經濟政策,對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以及對社會主義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