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法

[拼音]:Su Shi

中國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蘇軾於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中進士,後授鳳翔府籤書判官,英宗治平(1064~1067)中入判登聞鼓院,召試得直史館,神宗熙寧(1068~1077)中因上書疏劾新法之弊,出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湖等州。元豐(1078~1085)時又因作詩諷刺新法而被下獄,後出任黃州團練副使。哲宗元祐(1086~1093)年間召為翰林學士承旨,官至端明殿、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哲宗紹聖(1094~1097)年間出知定州,後被御史劾其作伺“譏斥先朝”、“誹謗先帝”,被貶官惠州,再貶瓊州,徽宗即位後被放還,病卒於常州。南宋孝宗時,追諡文忠。蘇軾走上仕途後,一直捲入新舊黨爭的漩渦之中。他政治上雖屬舊黨,但為人正直,敢於揭發時弊,在地方任官多施惠政,做了不少有益國計民生的事。蘇軾有著多方面的文學藝術才能,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皆有精湛的造詣。他是北宋傑出的文豪,與其父蘇洵、弟蘇轍並列為“三蘇”,又皆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蘇軾的詩清新剛健,詞風豪放雄渾,開拓一代新風,在文學史上有突出貢獻和地位。

蘇軾是宋代傑出的書法家,居北宋書壇“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四大家之首。蘇軾書法早年學徐浩、柳公權,中年又學顏真卿、楊凝式,最後形成獨特的風格。他精於行書及楷書。蘇軾的行書與黃庭堅的清勁、蔡襄的溫淳婉媚不同,而是筆墨豐肥圓潤、渾厚爽朗;因其修養廣博,故“學問文章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天真平淡,格調俊逸,以氣韻見勝。自謂“書初無意於佳,乃佳耳。……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真書難於飄揚,草書難於嚴重,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等,立論皆甚精闢。其傳世作品主要有《黃州寒食詩帖》(見彩圖)、《前赤壁賦》、《新歲展慶帖》、《答謝民師論文帖》、《祭黃幾道文》等,石刻則有《柳州羅池廟碑》、《醉翁亭記》、《豐樂亭記》、《表忠觀碑》等。其中《黃州寒食帖》用筆渾厚遒逸、跌宕多變,富有情感,被認為代表了他行書的最高成就。

蘇軾在繪畫創作及理論中也有重要貢獻。他善作枯木、怪石、墨竹,時出新意,又畫寒林,自謂已入“神品”,於院畫及職業畫家追求形似之外,獨闢蹊徑。他寫字作畫皆重視抒情寫意,一時興來,輒提筆揮灑。《自題郭祥正壁》詩云:“空腸得酒芒角出,肝肺槎枒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黃庭堅亦謂蘇軾:“東坡老人翰林公,醉時吐出胸中墨”,“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風霜”,這正是他即興作書繪畫的寫照,故其畫運思清拔,風格卓絕,顯露鮮明的主觀意趣。正如米芾所說:蘇軾“作枯木,枝幹虯屈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蟠鬱也。”其作品流傳甚少,傳為他畫的《木石圖》中猶可見其畫風。蘇軾題跋及詩文中每涉及繪畫,立論亦精闢深刻。他在《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一詩中有“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之語,力主以天工清新為最上乘,反對雕琢及片面追求形似。又在《跋宋漢傑畫山》中謂“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乃若畫工,往往只取鞭策、毛皮、槽櫪芻秣,無一點俊發,看數尺便倦”,對宋代興起之文人士大夫繪畫潮流及其創作予以極高評價。他又推崇王維,謂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鳳翔八觀》詩中謂“道子(吳道子)雖妙絕,猶以畫工論,摩詰(王維)得之於象外,有如仙翮謝籠樊。吾觀二子皆神俊,又於維也斂衽無間言”。將王維藝術成就置於吳道子之上,都集中體現了其繪畫藝術中與前人不同的獨到見解,對元明文人畫發展也有極大的影響。

蘇軾次子蘇過,字叔黨,亦善作怪石叢篁,畫山水時出新意,“遠水多紋,依巖多屋木,皆人跡絕處,並以焦墨為之”,是典型的士大夫畫風,其作品不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