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港大罷工

[拼音]:Zhou Enlai

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建立人之一,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字翔宇。原籍浙江紹興。1898年3月5日(清光緒二十四年二月十三)出生於江蘇淮安一個破落的封建家庭。1910年秋於奉天府(今瀋陽市)入小學。1913年8月進天津南開學校,1917年6月以優良的成績畢業,並以“國文最佳者”獲特別獎。9月赴日本求學,參加留日學生中的愛國團體──新中學會。1919年回國後即投身五四運動,成為天津學生界的領導人,主編《天津學生聯合會報》,並參與組織進步團體──覺悟社,此時周恩來是南開大學的第一期學生。1920年1月因領導愛國學生運動被天津反動當局逮捕,7月出獄,在獄中增強了革命意識,從此逐步走上職業革命家的道路。

1920年11月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2年6月和趙世炎等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後改稱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任支部書記。1924年8月回國,10月任中共廣東區委委員長,負責領導廣東、廣西、廈門和香港等地的黨的工作。周恩來在三個月的任期內,曾商得孫中山同意,籌組大元帥府鐵甲車隊,這是第一支由中國共產黨人直接掌握的武裝力量, 即葉挺獨立團的前身。11月出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加強了軍校的政治工作。1925年8月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少將政治部主任兼第一師黨代表,1926年1月被任命為第一軍副黨代表。周恩來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擔任軍校和國民革命軍的職務,對於國共兩黨的合作;建立新的革命武裝;以及推進北伐都起了重要作用。

1926年3月,蔣介石製造中山艦事件後。周恩來退出黃埔軍校和第一軍。1926年12月調到上海,任中共中央組織部祕書,兼任中央軍委委員,領導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1927年5月在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五屆一中全會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任中共中央軍事部長,後代理中央常委工作。國共兩黨全面分裂後, 以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的身分, 與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一起於8月1日領導南昌起義。1927年11月中共中央召開臨時政治局擴大會(又稱緊急會議),周恩來增補為常務委員。1928年1月任中央組織局主任,擔負處理中共中央日常工作。1928年6月中共中央召開第六次代表大會,周恩來任主席團成員和大會祕書長,為制定基本正確的“六大”路線做了很多工作。六屆一中全會上又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併兼中央政治局常委祕書長和中央組織部部長,後又任中央軍委書記。7月,參加共產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當選為共產國際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1928年11月周恩來回到白色恐怖的上海,在白區堅持工作三年,這段時期他實際上是中共中央的主要負責人,他的主要貢獻是恢復並發展了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內的祕密工作;指導各地區的武裝鬥爭;努力擴大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領導保衛工作,保證了中共中央機關的安全;進行了反對“左”、右傾機會主義的鬥爭。

1931年12月周恩來離開上海, 到達位於贛南和閩西的中央革命根據地,任中央蘇區中央局書記、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委員兼第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等職,對紅軍建設和作戰方針都提出過重要意見。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指揮第四次反“圍剿”取得勝利,創造了大兵團伏擊戰的成功經驗。此時中共臨時中央由上海遷到中央蘇區,同蘇區中央局合併為中共中央局,1934年1月,六屆五中全會上週恩來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7月,和毛澤東、朱德聯名發表《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宣言》,再次表示願“同全中國武裝隊伍聯合起來共同抗日”。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參與領導中央紅軍長征,1934年12月長征途中,周恩來在黎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否決了去湘西的錯誤主張,把十幾萬敵軍甩在湘西,使中央紅軍擺脫了被動局面。1935年1月在遵義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支援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批判“左”傾冒險主義,為確立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起了重要作用。會後繼續擔任中央主要軍事領導職務,和毛澤東一起指揮紅軍勝利完成長征。

中共中央於1935年12月在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從此,周恩來負責這方面工作,在貫徹執行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面作了重要貢獻。瓦窯堡會議決定成立東北軍工作委員會,周恩來任書記,半年時間就在西北基本形成紅軍、東北軍、西北軍大聯合的局面。1936年西安事變發生後,任中共中央全權代表,並和秦邦憲、葉劍英等赴西安,同張學良、楊虎城一起迫使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促成了團結抗日的局面。1937年上半年,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和蔣介石舉行多次談判,他正確把握局勢,恰當地處理兩黨關係中的複雜問題,終於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

抗日戰爭開始後的前三個月,周恩來作為中共中央代表到達山西,與閻錫山商議八路軍入晉後的作戰原則、活動地區;發動平型關戰鬥並獲大捷;促使國共合作進行忻口會戰;並及時部署八路軍在華北敵後開展游擊戰爭,做了很多工作。193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由周恩來等組織中共長江中央局,領導中國南方的共產黨組織。中央還決定由周恩來、王明、秦邦憲、葉劍英等組成中共外交代表團同國民黨談判。周恩來在武漢時期,由於國共合作的需要,出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主任,領導第三廳開展深入人心的抗日宣傳工作,大大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並且發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長江局恢復和建立河南等十三個省的共產黨省委或省工委,開闢了中國南方的共產黨工作。在和國民黨的多次談判中,由於蔣介石的反共立場,國共關係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國民黨的五中全會後,開始了有計劃、有領導的反共活動。為了加強國民黨統治區的工作,需要在重慶設立中央局,中共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撤銷長江局,設立南方局,由周恩來任書記,管轄華南、西南各省黨的工作。周恩來還是中共中央駐國統區的代表。他面對國民黨頑固派製造的一起起反共事件,根據“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進行鬥爭,堅持了國共合作,制止了反共逆流,制止國民黨頑固派對日投降的危險。他廣泛團結民主黨派、愛國人士和國際友好人士,堅持和發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針對國統區的險惡環境,周恩來及時轉變國統區的中共黨組織的組織形式和領導方法,並提出一套堅持隱蔽精幹方針的原則、方法,在使中共地下黨成為堅強的戰鬥的組織方面起了重要作用。1945年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

抗日戰爭勝利後,周恩來本著反內戰、爭民主、求和平的方針,繼續和國民黨談判;團結民主人士,開好政治協商會議;作為中共代表,與國民黨代表、美國代表組成三人委員會,進行軍事調處。經過一系列工作,使國統區廣大人民認清國民黨撕毀政協決議,蓄意發動內戰的面目,鞏固和發展了革命統一戰線。解放戰爭期間,他作為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代總參謀長,在和毛澤東一起轉戰陝北,協助毛澤東組織和指揮全國戰場;指導國民黨統治區的愛國民主運動,開闢第二戰場;籌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發展包括全民族絕大多數人民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等方面都作出重要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恩來任政務院總理,後為國務院總理,直至1976年逝世。這期間,曾兼任外交部長,並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他擔負著處理黨和國家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務。他和毛澤東一起制定了黨的社會主義建設的路線、方針、政策,進行了精心的規劃和巨大的組織工作。中國發展國民經濟的頭幾個五年計劃都是他主持制定和組織實施的。他對統一戰線工作、知識分子工作和科學文化工作給予特殊的關注,指導這些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他參與制定和親自執行重大的外交決策。1954年倡導了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與國之間關係的準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1955年在亞非二十九國於印度尼西亞舉行的萬隆會議上,主張和平共處,反對殖民主義,提倡求同存異、協商一致,推動歷史性的萬隆會議為亞非人民團結反帝事業開闢了一個新紀元;萬隆精神顯示了偉大的生命力。他先後訪問過歐、亞、非幾十個國家,接待過大量來自世界各國的領導人和友好人士,增進了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友誼。他為實現中美、中日關係正常化和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作出了卓越貢獻。

“文化大革命”中,他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破壞進行了各種形式的鬥爭,使黨和國家還能進行許多必要的工作,儘量減少各條戰線的損失,保護了大批黨內外幹部和其他人士。1972年他患膀胱癌後,仍然堅持工作,在1975年召開的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代表中國共產黨提出在本世紀內中國全面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號召。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廣泛的悼念,到4月上旬(清明節前後)發展成以“天安門事件”為代表的全國範圍的反對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抗議運動,為後來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奠定了群眾基礎。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來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