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灣社祀遺址

[拼音]:Zheng Zhengqiu

中國電影事業家,電影導演、編劇。生於廣東省潮州,原名鄭芳澤,號伯常,筆名藥風。幼年隨家到上海,入學堂,開始對新劇產生興趣。後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潮影響下,因以“麗麗所劇評”為名,發表一批有一定影響的文章,被聘為《民言報》劇評主筆。1913年張石川和美商在上海合辦亞細亞影戲公司,約鄭正秋為編劇。他編寫的第一個電影劇本是《難夫難妻》,並由他和張石川聯合導演搬上銀幕。這是中國有完整故事情節的故事片的開始。1922年,張石川再度約請他共同組織明星影片公司。他除任編劇、導演外,還任附設的明星影戲學校校長。鄭正秋最初為明星公司編寫了《滑稽大王遊華記》等4部短片,短片之一《勞工之愛情》系中國目前儲存完整的最早的一部故事片。1923年底,由他編劇、張石川導演的《孤兒救祖記》上映,受到熱烈歡迎。這是中國第一部比較成功的長故事片。這部影片的成功,使長故事片在中國風行起來。《孤兒救祖記》說明鄭正秋是一位致力於中國電影民族化的探索者,並取得了一定的收穫。他在明星公司和早期中國電影史中,都佔有重要地位。此後7年中,他的電影創作進入極盛時期,共計編、導、演53部影片。只是當時電影公司製片都以利潤為目的,他也往往不得不違背自己的意志,創作一些神怪荒誕的影片。經進步社會輿論的批評,他又寫出了一些有現實意義的電影劇本《戰地小同胞》、《碎琴樓》等。鄭正秋稱自己從事創作是要“為弱者鳴不平”。他最重要的成就,是1934年編導的影片《姊妹花》(見彩圖)。這部影片雖仍以婦女和家庭倫理道德為題材,但筆觸已深入到社會性的矛盾中,揭示了貧富對立的不平等的社會現象。在藝術上,它採用一人同時演兩個角色的方法,表現同胞姊妹走上不同道路。這種對比,故事性強,矛盾尖銳,引人入勝。更由於著名演員胡蝶的表演,使影片轟動一時,成為當時上座率最高的影片之一。

鄭正秋於1935年7月16日病逝於上海,年僅4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