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音樂

[拼音]:Afuhan meishu

[英文]:Afghan art

阿富汗位於亞洲中西部,古代造型藝術遺存極為豐富。

前伊斯蘭時代

阿富汗自古是歐洲和中東與印度和遠東貿易往來的要衝,東西方文化藝術交流的中心。早在公元前3000~前800年,阿富汗的蒙迪加克便與美索不達米亞的蘇薩、東伊朗、俾路支的阿姆裡、那爾、奎達等地建立了貿易聯絡,出土物有素陶、彩陶、箭頭等。蒙迪加克Ⅱ期考古遺蹟與類似高加索山脈南北遺蹟的納德-伊·阿里遺蹟存在姻親關係。公元前6世紀伊朗阿契美尼德王朝統治阿富汗,前4世紀被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征服,隨後阿富汗東部諸省又相繼歸屬希臘人塞琉古王朝和印度孔雀王朝。前250年,大夏(巴克特里亞)希臘人在阿富汗建立獨立王國。阿富汗東北的希臘移民城市阿伊哈努姆(前4世紀末~前2世紀後半葉)、貝格拉姆(始建於前2世紀)等城址的建築呈現希臘化風格,曾出土大夏守護神石像等希臘化雕刻。公元1~2世紀貝格拉姆成為貴霜王朝都城。貴霜時代阿富汗盛行的希臘式佛教美術,被看作犍陀羅美術的分支,亦被稱為印度-阿富汗派美術。

阿富汗窣堵波的形制與犍陀羅相仿。古爾達拉窣堵波(2~3世紀)、希瓦吉窣堵波(4世紀?)等基壇塔壁上堵死的連拱廊的柱頭裝飾著葉板和環帶;巴克-蓋、特佩-伊·卡法利赫、伽爾-納奧和特佩·卡蘭等地建於寺院內部的窣堵波年代較晚,大小不一,均飾有多彩的灰泥浮塑。阿富汗的獨立式寺廟多已傾圮。殘存的蘇爾赫·科塔爾寺廟群( 2世紀初)佛寺列柱遊廊的壁柱帶有仿科林斯式柱頭,拜火教神廟的火祭壇飾以鷹隼。該遺址出土的貴霜王侯下半身雕像,造型類似印度馬圖拉的迦膩色迦雕像。貝格拉姆城東的紹托拉克迦膩色迦時代的中國人質寺(2世紀)片岩雕刻的風格逼肖犍陀羅雕刻,但佛像的雙肩上和背光周圍雕有火焰,明顯受波斯拜火教影響。賈拉拉巴德東南哈達的特佩·紹托爾的寺廟群(2~7世紀)塔院的格局接近犍陀羅。哈達的灰泥與赤陶塑像最具獨創性,融匯了希臘化藝術與印度藝術的因素,人物造型多樣,個性鮮明,被稱作哥特式佛教藝術。豐杜基斯坦佛寺(7世紀)亦屬於後期犍陀羅藝術。

阿富汗的石窟大多分佈在巴米揚、卡克拉克和弗拉蒂一帶的河谷(3~7世紀),像印度與中國一樣從高崖巖壁中鑿出佛龕僧院。阿富汗石窟流行兩種建築型式。第1型是圓蓋形拱頂,包括3種變體:

(1)角落之間有橫肋拱形成穹隅,如巴米揚G窟;

(2)有一單獨的或雙重的鼓形柱,如巴米揚的A、B窟;

(3)有一八角形外表,如卡克拉克。第2型是燈籠式天窗頂,產生類似懸臂樑的效果。第1型源自伊朗傳統,通過拜占庭藝術向西傳播到羅馬式建築中;第2型模仿木結構,向東傳播遠達朝鮮。巴米揚龕狀窟的大佛像開中國北魏藝術之先河(見巴米揚石窟)。卡克拉克壁畫《持蓮花菩薩》可與印度阿旃陀石窟的同名壁畫相媲美。

伊斯蘭時代

10世紀中葉,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人在阿富汗的加茲尼建立公國。加茲納維王朝(976~1174)與古爾王朝(1174~13世紀)時代,是阿富汗伊斯蘭建築藝術的黃金時代,代表作有巴米揚河谷的沙赫爾-伊-古爾科拉要塞、拉什卡利·巴扎爾的3座設防的城堡(11世紀初)、加茲尼的白色大理石的馬茂德陵(11世紀)、加茲尼的尖塔(12世紀)、賈姆的尖塔(12~13世紀)、布斯特的清真寺拱門(13世紀?)等。這些建築多為磚砌,庭院寬闊,通道帶有半圓形樑託的拱門,以庫菲克字型與灰泥浮塑和藍釉陶板裝飾。一系列刻畫人和動物的白色大理石浮雕,風格受伊朗藝術影響。

這一時代還倖存有燈、水罐、碗等青銅器,雕鏤圖案精美。陶瓷製品有一種金屬似的亮麗拋光,類似賴伊和卡珊出土的13世紀陶器。帖木爾的後裔統治阿富汗時期(1404~1507),赫拉特成為伊斯蘭文化的中心,建築藝術也成就可觀,代表作有赫拉特的大清真寺、馬扎爾-伊-沙利夫的清真寺、赫拉特的伊斯蘭學院(15~16世紀)、伽祖爾伽赫的陵墓(1425)、巴爾克的寺院(15世紀晚期)等。這些建築裝飾華麗,瓷釉陶板表面圖案色彩繽紛,通常由配以黃色高光的各種深淺的藍色組合,光滑的或有肋拱的圓頂呈青綠色,瓷磚花紋絢爛。16世紀,巴布林以喀布林為根據地征服印度,阿富汗東部被納入莫臥兒帝國的版圖,伊斯蘭文化藝術的中心逐漸東移。

阿富汗的喀布林博物館藏有希臘化美術與犍陀羅美術等珍品,對研究絲綢之路文化藝術頗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