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採(1497~1537)

[拼音]:Di'ertai

[英文]:Wilhelm Dilthey (1833~1911)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哲學家,生命哲學的奠基人。早年曾受哲學史家 K.費舍、歷史哲學家 L.蘭克的影響。他先後在巴塞爾大學、基爾大學、佈雷斯勞大學和柏林大學擔任哲學教授。主要著作有:《精神科學序論》(1883)、《青年黑格爾歷史》(1905)、《哲學的本質》(1907)、《精神科學中的歷史世界結構》(1910),以及未完稿《歷史理性的批判》。《狄爾泰全集》截至1983年止,已出版22冊。

狄爾泰的哲學思想是新康德主義的新發展,他把I.康德的分析方法,從知識論擴充套件到精神科學,從理性轉向精神,從道德推廣到歷史與文化。他和新康德主義者一樣,嚴格區分了自然科學與精神科學,認為哲學的重點是在精神科學,以生命或生活作為哲學的出發點。他推崇經驗論,但他注重的是生活經驗、人的內省經驗或內在經驗,而不是關於自然現象的經驗。他也反對超經驗主義和康德的“物自體”。他認為,對人的生命(不論對自己或對他人)的認識是再現,也是再體驗,因而加入了認識者本人的創造性的想象,所以人在認識現象或物質時所應用的理性或理智,並不能窮盡生命的意義或本質。在他看來,對生命或精神的理解,必須以情感的直覺與想象為主,因為生命或精神都是活生生的、具體的,它有過程,有歷史,但卻不重複。生命總在變化,人性也總在變化,人只有置身在自己的生命之流中,又能與他人的生命融合在一起,作同情的瞭解,才能說得上有真正的“理解”。狄爾泰並不否認環境對人的生命所起的作用,但他把社會環境看成是精神生活的總和,看作是精神的客觀化,認為社會生活(或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精神與物質,在性質上儘管不同,但在現實中卻密不可分。

狄爾泰的哲學不僅僅是對個人生命(或精神)的說明,而是更強調人類的生命。他提出,人類生命的特點必定表現在時代精神上,即是在歷史過程中,人的一切表現都是歷史過程的一部分。但他把歷史過程歸結為人類生命的過程,同時又把生命解釋為某種神祕的心理體驗,他的生命哲學是主觀唯心主義的變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