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司法制度

[拼音]:Sidalin

[英文]: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 (1879~1953)

蘇聯共產黨和蘇聯政府領導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活動家。

早期革命活動

1879年12月21日,出生於俄國南高加索梯弗里斯(1936年改名第比利斯)州哥里城的一個鞋匠家庭。原姓朱加施維裡,喬治亞人。1894年在哥里教會小學畢業,升入梯弗里斯正教中學讀書。15歲開始參加革命運動,曾在鐵路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1898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899年因從事革命活動被正教中學開除,從此成為職業革命家。1901年當選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梯弗里斯委員會委員。同年11月底,由委員會派往高加索巴土姆從事建黨活動。1902年參加巴土姆工人示威、遊行和罷工鬥爭。當年4月被捕入獄,流放西伯利亞。1903年3月高加索社會民主工黨舉行第1次代表大會,斯大林缺席當選高加索聯盟委員會委員。1904年從流放地逃回梯弗里斯,擔任黨的巴庫委員會委員。同年12月領導巴庫石油工人大罷工。在布林什維克與孟什維克之間鬥爭開始後,斯大林發表《無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政黨》、《略論黨內意見分歧》、《答‘社會民主黨人報’》等文章,支援布林什維克的觀點。

在俄國1905年革命時期,為高加索地區革命領導人。1905年12月代表高加索黨組織,出席在芬蘭塔墨爾福斯召開的布林什維克黨第 1次代表會議,首次會見В.И.列寧。1906和1907年參加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4次和第5次代表大會。1902~1913年間,他先後7次被捕,6次流放,5次逃脫,從未間斷反對沙皇專制制度的鬥爭和傳播馬克思主義。1912年1月在黨的第6次代表會議(布拉格代表會議)上被缺席選為中央委員,並受黨的委託領導黨中央俄國局的工作。1912年春,負責創辦《真理報》,同年9月任《真理報》主編。1912年底至1913年初撰寫了《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闡明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問題的理論和綱領,得到列寧很高評價。

十月革命前後的活動

1917年二月革命後,斯大林從靠近北極圈的土魯漢斯克邊疆區流放地回到彼得格勒,參加黨中央俄國局,領導《真理報》的工作。1917年5月參加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第7次全國代表會議,作了民族問題的報告,當選為中央委員。黨中央成立政治局時,被選為政治局委員,負責指導彼得格勒黨委會的工作。6月出席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1次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局委員。1917年7~8月間,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第 6次代表大會上,做了中央委員會的政治工作報告和關於政治形勢的報告。為貫徹代表大會決議,同黨的其他領導人一起對武裝起義進行大量準備工作。10月16日列寧主持召開的黨中央擴大會議上,選出領導武裝起義的黨的軍事革命總部。斯大林作為總部成員積極參與組織和領導11月6、7日的彼得格勒武裝起義。

十月革命勝利後,在11月8日全俄蘇維埃第2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並擔任民族事務人民委員(1917~1922)、國家監察部人民委員(1919~1922,1920年改稱工農檢查人民委員)等職。1918年11月寫了《十月革命和民族問題》,論述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的歷史地位。1918~1920年國內戰爭和反對外國武裝干涉期間,擔任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工農國防委員會委員、蘇維埃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西方戰線、南方戰線以及西南戰線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等職,參與領導組織察裡津、彼得格勒保衛戰,以及粉碎А.И.鄧尼金軍隊的鬥爭,顯示出卓越的軍事和政治工作才能,受到俄共(布)中央和蘇維埃政府高度評價,為保衛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作出很大貢獻。1919年11月獲紅旗勳章。1922年4月,在俄共(布)第11次代表大會新選出的中央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依照列寧建議,當選為總書記。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1924年1月21日列寧逝世。1月26日,斯大林在蘇聯第 2次蘇維埃代表大會舉行的追悼會上,發表題為《悼列寧》的演說。4月,在斯維爾德洛夫大學作了題為《論列寧主義基礎》的講演,對列寧關於無產階級革命、無產階級專政、黨的建設、戰略與策略、民族問題等基本原理作了簡潔通俗的闡述。1926年2月出版《論列寧主義的幾個問題》,對列寧關於社會主義可能在一個國家首先取得勝利的學說作了進一步的論證。

列寧患病期間,曾對斯大林掌握無限權力以後能否永遠謹慎地使用這一權力表示“沒有把握”。批評斯大林太粗暴,建議將他從總書記這個位置上調開。1924年5月在俄共(布)第13次代表大會上,斯大林表示接受列寧的批評。中央全會繼續選舉斯大林為總書記,他擔任這一職務直到1952年10月聯共(布)第19次代表大會,之後在蘇共中央全會當選為蘇共中央主席團委員和書記處書記。

從列寧逝世到30年代中期,聯共(布)黨內圍繞一國能否建成社會主義,以及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方針、步驟問題多次展開激烈的爭論。最初,斯大林同Л.Д.托洛茨基、Г.E.季諾維也夫、Л.Б.加米涅夫等“左”傾反對派進行鬥爭。“左”傾反對派無視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堅持在一國不能建成社會主義的理論,提出一系列帶有“左”的色彩的方針政策。斯大林遵循馬克思列寧主義原理,把一國能否建成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能否在一個國家裡獲得最後勝利作為兩個問題區分開來,給予理論上的回答。他批判了托洛茨基等人的等待世界革命的錯誤理論,指出依靠本國內部力量,處理好工人與農民間的關係,戰勝國內資本主義勢力,一個國家完全能夠建成社會主義。

1924年5月,俄共(布)第13次代表大會批准第13次代表會議譴責托洛茨基反對派是一種離開馬克思主義的“小資產階級傾向”的決議。1925年從 4月第14次黨代表會議到12月第14次黨代表大會期間,批判了以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為首的“新反對派”。1926~1927年,以斯大林為首的聯共(布)中央同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反黨聯盟進行尖銳鬥爭。在舉行全黨大辯論之後,1927年12月聯共(布)第15次代表大會批准將託-季聯盟主要骨幹分子75人開除出黨。

1928~1929年,在如何開展社會主義建設,尤其是在關於農業集體化的步驟和對待富農政策問題上,斯大林同Н.И.布哈林之間爆發了一場爭論。在1928年11月中央全會上,斯大林認為右傾是當時黨內主要危險。1929年指名批判由布哈林、А.И.李可夫和М.П.託姆斯基組成的“布哈林集團”及其右傾錯誤,撤銷布哈林政治局委員和共產國際的領導職務。

隨著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斯大林在個人威望日益提高的情況下,愈來愈不謙虛謹慎。他容忍和鼓勵對自己的個人崇拜。黨的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原則被忽視。他把在社會主義建設步驟、方法、途徑等問題上和自己不同的意見,一概作為“右傾機會主義”進行批判。提出隨著社會主義陣地不斷鞏固、蘇維埃國家向前發展,國內階級鬥爭將越來越尖銳的錯誤論點,進而混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導致30年代中期大規模的肅反運動,嚴重地破壞社會主義法制。在40、50年代,又重犯類似的錯誤。

1936年,斯大林在全蘇蘇維埃第8次非常代表大會上作了《關於蘇聯憲法草案》的報告,宣佈社會主義體系在蘇聯國民經濟一切部門取得完全勝利,蘇聯社會已基本上實現社會主義。1938年由斯大林主持編寫的《蘇聯共產黨(布)歷史簡明教程》出版。1941年被任命為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1946年起改稱蘇聯部長會議主席)。

列寧逝世後,斯大林參加第三國際的領導工作。在1924年6月共產國際第5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和執委會主席團成員。在1935年共產國際第 7次代表大會上,再次當選為執委會委員。共產國際中後期的一些錯誤,同斯大林的指導思想有密切的聯絡。斯大林對各國共產黨曾有過幫助,也存在以不平等態度對待兄弟黨的傾向。對中國革命的性質、特點作過精闢的論述,也提出過一些不符合中國情況的主張。

反法西斯戰爭和戰後建設時期

法西斯德國成為歐洲戰爭策源地後,斯大林在軍事和外交方面採取了一系列防止侵略的措施。但在1941年6月爆發蘇德戰爭前缺乏足夠的警惕。戰爭期間,1941年6月30日就任國防委員會主席, 7月19日就任蘇聯國防人民委員。8月9日就任蘇聯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在經歷嚴重挫折和付出重大代價之後,蘇聯終於打敗法西斯德國,並參加對日作戰,奪取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完全勝利。斯大林作為蘇聯軍隊和政府的領導者,為蘇聯軍隊保衛社會主義蘇聯、戰勝法西斯,為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重大貢獻。1943年獲蘇聯元帥軍銜,1945年獲蘇聯大元帥軍銜。

戰爭後期,斯大林在蘇、美、英三國首腦舉行的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上進行必要的鬥爭和妥協,達成有利於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協定,同時,在涉及處理其他國家事務時,表現出某種大國沙文主義傾向。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斯大林領導蘇聯人民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對各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保衛世界和平的鬥爭,對鞏固和發展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團結,增強中蘇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作出了有益的貢獻。1950年發表《馬克思主義和語言學問題》。1952年發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論述經濟規律的客觀性,表述壟斷資本主義以及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提出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的基本條件,等等。書中糾正他在30年代中期提出的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之間沒有矛盾的看法,認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社會的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無疑是存在的。他試圖從理論上解決蘇聯社會繼續前進的方向問題。實踐表明,他的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一些理論觀點和方法是有缺陷以至錯誤的。

1953年3月5日,因患腦溢血在莫斯科逝世。斯大林的一生,是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的一生。他對蘇聯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也犯有若干嚴重的錯誤。他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歷史人物,迄今,世界各國對他持有許多不同的以至相反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