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武士會

[拼音]:Zhongya Zhongshiji Zaoqi Sute bihua

[英文]:Early Medieval Sogdian Murals in Central Asia

5~8世紀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扎拉夫尚河一帶的彩繪壁畫。這個地區在中國漢、晉時期稱為粟弋、粟特,均系最早見於《阿維斯陀》的Sughda和嗣後見於古典著作的Soghdo、Sogdiana等名的音譯。因其地居住有從前來自祁連山北昭武城的月氏族,隋唐時期則兼有昭武九姓之稱。粟特地區的中世紀早期城市和寨堡往往以大量壁畫和雕塑裝飾宮殿和宗教建築,片治肯特城址、阿夫拉西阿卜城址和瓦拉赫沙城址即以精美的壁畫著稱於世。1913年,俄國學者В.Л.維亞特金對阿夫拉西阿卜壁畫殘片作了考察。蘇聯十月革命後,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

這些壁畫系用膠水顏料繪在粘土或石灰牆面上,內容包括王者接見、公主出嫁、貴族飲宴、騎士撕殺、勇士格鬥、女侍操琴等世俗題材,以及宗教祭祀、神話傳說、妖魔神怪、野獸怪獸等。繪畫的特點是著力於線條的運用,輪廓富於概括性,喜歡區域性著色,在中間色的底子上繪製橫列的場面。尤以線條嫻熟而見功底,勾勒出人物的輪廓、臉面、鬚眉、髮式和衣褶,姿態生動,形象各異,畫面和諧,與在年代和地域上更接近於大夏、貴霜的巴拉雷克(見巴拉雷克城堡遺址)等地的壁畫有別。後者往往描繪人物的靜態姿勢,形象大同小異,流於模式化。

粟特壁畫對於研究中世紀中亞民族的歷史、文化和風俗具有重要意義。畫中經常出現粟特、突厥、噠等族的人物 ,反映出當時中亞突厥化的加強及與其他民族的交往。例如有的壁畫為母狼哺育幼兒圖,當與突厥有關;有的人物戴鳥羽冠、佩大頭刀,據信系高麗使節。畫中人物的衣著帶有描繪細緻的織物花紋,如孔雀、鵝、豬頭、山羊、有翼馬等,除本地獨創的紋樣外,還有與薩珊朝波斯織物相似的圖案,有些織物則與4~7世紀拜佔廷的絲織品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