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杜溫

[拼音]:Yindu gongyi meishu

[英文]:Indian arts and crafts

南亞次大陸印度河文明時代(公元前2300~前1700)至印巴分治(1947)的工藝美術。包括陶瓷、裝飾品、象牙雕刻、印染織繡等。

陶瓷

印度製陶工藝起源於印度河文明時代。當時的陶器大致可分3類:

(1)用於日常生活的器皿,如盤、罐、杯、甕等;

(2)用於宗教祭祀的赤陶偶,如母神像、瘤牛等;

(3)低溫釉陶的裝飾品,如蛹狀串珠、心形手鐲等。日用陶器已廣泛使用輪制方法成型,器物表面施有一層紅色泥釉,並繪有各種黑色紋樣。在這些裝飾紋樣中,大部分是線條簡樸的幾何紋,其中尤以交叉圓紋、魚鱗紋、菩提樹紋最有特點。此外還有鹿紋、魚紋、 孔雀紋等,人物紋稀少且形象稚拙。所有這些紋樣,大多寓有某種宗教內容或象徵意義。器皿造型具有明顯的程式化傾向。赤陶偶造型渾樸,題材則與當時的宗教信仰有關,其中尤以瘤牛最為出色。在恆河文化時代,還出現了繪有黑色紋樣的灰陶,其藝術風格與上述的彩陶迥然不同。公元1~2世紀貴霜時代,出現了一種質量較高的綠釉陶器,受有西方文化的影響。莫臥兒時代,在波斯陶器和中國瓷器的影響下,完成了由陶而瓷的飛躍,產生了別具一格的印度瓷器。中央邦的歷史名城瓜廖爾,盛產各種精美的瓷杯、瓷盤等高階餐具。

裝飾品

在莫亨朱達羅附近的村落遺址中,曾發現專門製造各種裝飾品的作坊。當時的裝飾品以串珠種類最多。製作串珠的材料有金、銀、銅、貝殼、釉陶、凍石、瑪瑙、紅玉髓等;凍石串珠呈圓形,刻有三葉紋。其他裝飾品有手鐲、戒指、耳飾等。這些裝飾品的藝術水平之高,足以與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同類製品相媲美。在呾叉始羅古城遺址,曾發現大量貴霜時代的銅器和金銀飾物。如黃金胸飾作工精細,嵌有各種寶石,玲瓏可愛,足見當時的工藝水平。笈多時代的金屬工藝和珠寶首飾,由於出土遺物較少,僅能從當時的雕刻和壁畫中略知一二。

象牙雕刻

印度各邦盛產象牙,貴霜時代的佛教藝術中心馬圖拉牙雕已達到很高水平,當時馬圖拉的牙雕作品可分兩類:

(1)用於室內裝飾的淺浮雕象牙板,如桌椅傢俱的裝飾貼面;

(2)表現宗教題材的高浮雕或圓雕神像。前者以表現女性梳妝形象的象牙板最為精采;後者代表作有騎怪獸的藥叉女、佇立在鱷魚背上的恆河女神等。這類圓雕神像,造型強調傳統的三屈式,肌肉圓潤豐滿,表現了印度女性的體態美。莫臥兒時代,牙雕藝術逐漸與宮廷御器相結合,成了帝王們喜愛的珍寶。例如當時製作的象牙彈藥罐(用於狩獵),能充分利用象牙本身的自然彎度做出新巧別緻的造型,並根據牙料的厚度雕飾各種生動活潑的動物形象。

印染織繡

印度染織工藝源遠流長,在莫亨朱達羅遺址,曾發現棉織品的殘跡。而今所能見到的標本,大多是莫臥兒時代的遺物。莫臥兒時代的染織品極為豐富多采,其中尤以印花棉布最為典型。在南印度西海岸的著名港口卡利卡特,盛產各種手工紡織的平紋白布。在東孟加拉的達卡,出產一種織入金絲的平紋薄紗棉布。在馬德拉斯地區,盛產各種棉紗稍粗的條紋棉布。印度的印花棉布色調鮮豔,五彩繽紛,其染色技法大致可分3種:手工繪染、木版印染、手繪與印染相結合。木版印染的起源甚古,據已發現的赤陶模具來推測,至少有2000多年的歷史。印染紋樣通常以各種植物形象為題材,尤其是花卉紋樣,被視為生命力的象徵,深受印度各族人民的喜愛。在出產象牙雕刻的馬圖拉,還盛產五顏六色的手工印花布。在染色工藝中還有一種名為班丹納的絞染技法。經過絞染印花的織物,呈現一種斑駁不定的“飛白”紋樣,猶如抽象繪畫,藝術效果別具一格。在孟買、蘇拉特、巴羅達等地,出產一種名為帕特拉的絲織品,它採用經絲和緯絲分染織花的高超技藝,織成各種色彩鮮豔的紗麗,是非常名貴的結婚服飾。甘吉布勒姆的金絲紗麗,充滿著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豪華氣氛,染織技藝精巧別緻。北方邦的瓦臘納西,是一座久負盛名的絲綢之城。印度北部的克什米爾地區,自古以來就以盛產優質羊毛地毯著稱於世。中國漢代稱克什米爾地毯為罽賓氍毹。在莫臥兒時代,印度地毯帶有濃郁的波斯風格。印度的刺繡藝術,主要集中在卡提阿瓦半島,故名卡提阿瓦繡。這種刺繡大多以奇花異草、祥禽瑞獸、少女形象或神話故事為題材,設色單純明快,針法精細入微,雖具莫臥兒細密畫的某些特徵,卻是純粹的民間藝術。

參考書目

M.K.Pal, Crɑfts ɑnd CrɑftsmeninTrɑditionɑl Indiɑ,New Delhi,Kanak Pub,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