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彝族奴隸制

[拼音]:paobing bushu

[英文]:artillery disposition

為遂行作戰任務,對炮兵兵力進行的統一區分、編組和配置。是合成軍隊戰鬥部署的組成部分。分為地面炮兵部署和高射炮兵部署。正確地進行炮兵部署,對充分發揮炮兵威力、減少損失、完成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炮兵部署根據任務、敵情、地形、炮兵數量和武器效能確定,並視戰鬥情況的發展,適時地調整或變更。要求符合集中使用的原則,進行縱深梯次,疏散隱蔽的配置,便於指揮、協同和機動,並注重打坦克和打飛機。兵力區分,須統一分配建制的和加強的炮兵,並規定其配屬和支援關係。兵力編組,通常可編組地面炮兵群、高射炮兵群、反坦克預備隊和炮兵預備隊。炮兵群通常由數個炮兵營編成,步兵團以上部隊均可建立。炮兵群包括指揮所、觀察所(哨)、儀器偵察站和炮陣地。指揮所、觀察所一般配置在便於觀察戰場、指揮射擊和組織協同的位置,炮陣地通常配置在便於發揚火力和隱蔽的地域。反坦克預備隊由反坦克炮兵和反坦克導彈分隊等編成,配置在便於向坦克主要威脅方向機動的隱蔽地域。

炮兵部署是隨著火炮效能的改進和數量的增多而逐步發展的。16世紀前,炮兵部署只限於火炮位置的選擇。炮位多選在城壘之上、步兵之前或步兵線內。17世紀上半葉,瑞典國王、軍隊統帥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將炮兵區分為團炮、重炮和攻城炮,並把重炮編成連,配置在步兵中央前或翼側的有利地形上。19世紀初,出現了炮兵預備隊,炮陣地開始配置於步兵之後進行超越射擊。1807年,法國拿破崙一世在弗裡德蘭之戰中,將70門火炮編為炮隊,集中用於攻擊點,發揮了炮兵火力的突擊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火炮射程的增大和觀測、通訊器材在炮兵中的普遍應用,炮兵相繼採用間接瞄準射擊,炮兵戰鬥隊形分離為指揮所、觀察所和炮陣地,出現了地面炮兵群、反坦克預備隊。20世紀20年代末,出現了高射炮兵群。6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的軍隊強調在火力集中的前提下適當增大火炮配置間隔,並採取多陣地、勤轉移的方法,以提高炮兵生存力。高射炮兵還多以小口徑高射炮與地空導彈混合配置,以構成嚴密火網,有效地保障對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