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希斯頓銘文

[拼音]:guangbo jiemu luzhi

[英文]:radio program production

按節目編排的要求,進行採編、錄音和複製、剪輯加工等,最後製作成可供播出使用或者作為資料儲存的完整節目錄音磁帶的工藝過程。亦稱廣播節目製作。是廣播中心的主要任務之一。

廣播節目錄制可分為新聞、評論等語言節目錄音,音樂、戲曲等文藝節目錄音,朗誦、廣播劇等文學節目錄音,另外還有現場實況錄音,這些稱為前期錄音。在這以後,還要把錄製好的音響素材和節目磁帶進行復制、剪輯等後期加工。

除現場實況錄音外,廣播節目錄制是在錄音室和複製室(或稱剪輯室)中進行的。參加製作的人員有編輯、播音員、錄音師(或調音師)、音響導演以及演員、演奏者等。錄音室包括演播室和控制室兩個部分,配備有各種傳聲器、調音臺、錄音機以及監聽、監測和音質加工等裝置。播音員 (或演員、演奏者)在演播室裡播音(或演出、演奏),通過傳聲器將聲音轉換成電訊號後送入調音臺,進行調整、放大和音質加工,再用錄音機記錄下來成為節目磁帶。為了獲得良好的錄音效果,錄音師(或音響導演)要根據節目型別選擇不同的傳聲器,並精心安排傳聲器的位置、 高度、 角度等,使聲音的拾取達到清晰逼真。錄製過程中,節目編輯或導演在控制室內對錄製效果進行審聽,並從藝術上進行指導。調音師(或錄音師、音響導演)則根據節目的要求主持調音,進行音質加工處理。在具有遙控錄音裝置的錄音室中,播音員還可以通過遙控裝置自己進行遙控錄音和修改節目,這在語言錄音中採用較多。

隨著大眾音樂的興起,在文藝節目錄制中,大多采用多聲道錄音工藝。這種工藝是將演唱和各種樂器演奏分成若干組,分別記錄在多聲跡磁帶的不同磁跡上,這樣便於對它們分別進行修改、補錄和後期加工處理。為了提高各組錄音的分隔能力,更多地保留後期加工餘地,多使用銳指向傳聲器和短混響播音室,或者在配備有隔聲小室或吸聲屏風的演播室中進行錄製。在後期合成過程中,根據節目情節的要求,可加入人工混響、延時、單頻與多頻補償,以及加入電子效果等各種加工手段。多聲道錄音工藝的錄音效果較好,但其後期加工的工作量較大。由於在傳聲器的佈置上比一般錄音工藝容易確定,因而可明顯地縮短前期錄音時間。

在節目製作中,經常要在若干盤錄音磁帶中,選擇最需要的、最佳的素材編輯成一個完整的、高質量原版節目磁帶,或者將不需要的部分刪去,進行音質修飾等,這一過程叫做剪輯。

為了妥善儲存原版節目磁帶,不使其受到磨損,播出用或為電臺之間交換用的節目磁帶,往往是從原版磁帶複製成的二版或三版磁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