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堃(1901~  )

[拼音]:jiazhi zhongli he jiazhi canzhao

[英文]:value neutrality and reference to value

肇源於古典社會學中實證主義和人本主義傳統的兩種對立的方法論觀點。有時,也被表達為價值無涉和價值相關。在德國社會學家M.韋伯的理解的社會學中是一對相反相成的範疇。這對範疇表達了社會科學研究中一個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是應該排除個人宗教的、道德的、政治的或審美的等主觀因素的干擾呢?抑或應有這些主觀因素的參與?

實證主義社會學主張統一的科學觀,強調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有基本的連續性;社會發展過程在性質上與生物發展過程是相同的,只是更復雜一些;生命是一個從最簡單的自然現象延伸到最高階的社會有機體的巨大鏈條,因此自然科學方法應適用於社會科學研究,基本上也適用於對生活在社會中的人的研究。這種觀點把社會學視為社會科學的基礎科學,認為通過社會學研究可以探尋到認識和控制社會發展的規律。實證主義社會學堅持對任何社會現象作事實與價值的區分,強調科學只與事實打交道,對價值問題並不言及。

與此相對立的人本主義社會學深受新康德主義價值哲學的影響,主張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作出涇渭分明的區分,認為自然科學旨在探討自然現象之間的因果聯絡和一般規律性,它屬於“規範性科學”;社會科學的物件是不可重複的歷史個體──人及其行動,它又屬於“表意性科學”。研究任何社會現象都與構成這一現象的人的行動有關,人的行動是在一定的價值觀(宗教的、道德的、政治的或審美的)指引下和在一定的動機驅使下做出的,為此必須藉助價值關係來理解和解釋社會現象背後隱藏的“意義”,即以參照價值對人的行動意義作出理解,並最終認識社會現象。實證主義和人本主義圍繞社會學研究中價值問題的衝突,有其深刻的哲學認識論上的根源,也造成了兩種社會學在方法論和具體研究方法上的分野。

M.韋伯是最初試圖對古典社會學這兩種傳統作出理論綜合的思想家。他力圖使英、法的實證主義和德國的唯心主義哲學傳統結合起來,以彌合19世紀社會學在價值問題上所遇到的困境。他認為任何社會現象都是人的行動構成的,人的社會行動是社會學分析的基本單位(見分析單位) ;人的社會行動既與周圍環境和條件相聯絡,又與人的意願、動機等主觀因素相關,社會現象是一種比自然現象更為複雜的多維體。因此,對社會的研究既要作因果性分析,又要對驅使人們作出行動的動機進行理解,使研究方法適合研究物件。在韋伯看來,作因果分析時就要撇開價值關係,對社會現象作客觀的科學考察,在把握意義時則要藉助價值關係作主觀的理解。韋伯一方面用“價值中立”與德國的歷史學派劃清界限,反對否認社會科學的客觀性的唯心主義觀點;另一方面,他用“價值參照”反對無視社會科學自身特點的英法實證主義,企圖在社會學研究中持一種有原則的中間立場。為此,韋伯一方面把“價值中立”視為社會科學的規範性原則,另一方面又把“價值參照”當作社會科學的構成性原則,以避免實證主義和人本主義在社會認識上的片面性。但是,韋伯對價值問題所作區分的相對化處理帶有許多含混之處,從而進一步加深了對價值解釋上的分歧,在社會學界引起了長時間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