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平(1910~  )

[拼音]:Shiqin

[英文]:Vasubandhu (約4~5世紀)

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理論家。又譯“天親”,音譯為“婆藪槃豆”。出生於古印度犍陀羅國富婁沙富羅(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屬婆羅門種姓,系無著之弟。他起初在說一切有部出家,修習小乘佛教,曾去迦溼彌羅精研有部教義。據說他博學多聞,遍通小乘18部,雖宗有部,卻不拘泥於有部的說法。他的名著《俱舍論》便吸收有經量部的思想。世親原斥大乘為非佛說,後經無著的勸導,改宗大乘,成為唯識理論的奠基者之一。

世親同意外境只是識的顯現,本身並不實在的觀點。他把宇宙萬有分為心法(精神現象)、心所有法(心的隨屬現象或作用)、色法(物質現象)、不相應行法(非精神、非物質的生滅現象)、無為法(不生、不滅和與真理相應的現象)等五類,進而細分為 100種,以此說明:心法是識自體,心與識相應;色法是心識所變現;不相應行法是區別於心、色的假立;無為法是前四類斷染成淨的最終結果。他還用如來藏思想解釋唯識說,提出一切眾生按善惡種子不同分成聲聞、獨覺、如來、不定種姓、無性有情等五種,其修持結果也因此而不同。世親的著述很多,有“千部論主”之稱。流傳的主要著作有:《阿毗達磨俱舍論》,《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頌》、《大乘成業論》、《大乘百法明門論》、《攝大乘論釋》、《大乘五蘊論》、《佛性論》、《止觀門論頌》、《中地經論》等,還有不少對他人著作的註疏。中國還有《婆藪槃豆傳》,對世親的生平有記載,可資參考。他的學說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及中國佛教法相宗所遵奉。他的《俱舍論》被視為學習小乘佛教的基本入門書,對後代有較大的影響。

參考文章

帶“世親”的詩句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