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包菌

藥材名稱:瓠子

名稱出處:《唐本草》

概況

異名:淨街捶(《清異錄》),龍蜜瓜、天瓜(《滇南本草》),長瓠(《綱目》)。

基源:為葫蘆科葫蘆屬植物瓠子的果實。

原植物:瓠子Lagenaria siceraria(Molina)Standl.var.hispida(Thunb.)Hara(L.leucantha Rusby var.clavata Makino),又名甘瓠(《詩經》),甜瓠(《千金·食治》),扁蒲(《群芳譜》)。

歷史:瓠子始載於《唐本草》,曰:“瓠味皆甘,時有苦者,而似越瓜,長者尺餘,頭尾相似,與甜瓠

體性相類,但味甘冷……。”《群芳譜》載:“瓠子,江南名扁蒲。地蔓生,處處有之。苗、葉、花俱如葫蘆,結子長一、二尺,夏熟。亦有短者,粗如人肘,中有瓤,兩頭相似。”所述即為現今的瓠子無疑。

形態:一年生攀援草本。莖枝被粘質長柔毛,老時漸脫落。卷鬚纖細,上部2歧,幼時有微柔毛。葉柄長16~20cm,有粘質長毛,頂端有2腺體;葉片卵狀心形或腎狀卵形,長、寬均10~35cm,不裂或3~5裂,邊緣不規則鋸齒,兩面均被微柔毛。花雌雄同株,均單生;雄花花梗細,長於葉柄,被微毛,萼筒漏斗狀,長約2cm,裂片披針形,被微毛,花冠黃色,被毛,裂片皺波狀,長3~4cm,寬2~3cm,5脈,雄蕊3,藥室折曲;雌花花梗與葉柄近等長,子房圓柱形。果實粗細勻稱而呈圓柱狀,直或微弓曲,長達60~80cm,綠白色,果肉白色。花期夏季,果期秋季。(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365頁.圖6143)

生境與分佈:中國各地有栽培,長江流域一帶更為廣泛栽培。

生藥

採集:秋末冬初採摘老熟的匏瓜,懸於通風處,陰乾後切開,除去幹瓤、種子,取乾果皮即得。

化學性質

幹瓠含多種糖。果實、根、葉含葫蘆素B、D。果實還含莽草酸(Shikimic acid)、酶類、煙酸、糖。

參考文獻

江蘇省植物研究所等.新華本草綱要.第2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