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珍(1806~1864)

[拼音]:Zhengzhi Jingjixue Pipan (1857~1858 Nian Caogao)

[英文]:Grundrisse der Kritik der politischen Oekonomie, Rohentwurf (1857-1858)

K.馬克思1857年10月至1858年5月為他的經濟學鉅著《政治經濟學批判》寫的一部草稿,通常稱作《資本論》的第一稿。

寫作和出版

馬克思為了給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制定革命理論,早在19世紀40年代中期就計劃寫一部批判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經濟學的著作,併為此進行了長時間的準備。1850~1853年期間,馬克思以當時資本主義最發達的英國為典型,利用不列顛博物館圖書館的有利條件,閱讀和收集了大量的理論資料和現實經濟資料,在此基礎上對一系列重大的經濟理論問題進行了創造性的研究,寫下了篇幅浩繁的《倫敦筆記》,為《草稿》的創作準備了充分的條件。促使馬克思在1857年秋立即著手撰寫《草稿》的直接動因,是1857年爆發的經濟危機。

草稿共有七本,長達308頁。1939年和1941年用德文原文分兩冊先後在莫斯科公開出版,當時編者加的書名是《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草稿)》。1953年,《草稿》在柏林重新出版,從此,它在全世界廣泛傳播開來。《草稿》第一個中譯本由劉瀟然翻譯,1961~1978年由人民出版社分五個分冊相繼出版。第二個中譯本由中共中央編譯局翻譯,收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捲上、下冊,分別於1979年和1980年出版。

基本內容

《草稿》分三部分:《貨幣章》、《資本章》和《價值》。

《貨幣章》

馬克思在本章中建立了不同於古典經濟學派的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和貨幣理論。《貨幣章》是從批判蒲魯東主義者 L.-A.達裡蒙(1819~1902)的“勞動貨幣”理論開始的。在批判過程中馬克思對商品作了科學的分析,闡明瞭商品具有二因素,即使用價值和價值,並著重分析了作為商品的社會關係方面的價值。對價值的實體和價值量的規定性作了科學的說明。商品作為價值是物化勞動,是物化的勞動時間,價值的量則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統一。金銀作為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是這一矛盾發展的結果,不過貨幣並沒有真正解決這一矛盾,而是使矛盾更加普遍、更加深化了。馬克思還分析了貨幣作為價值尺度、交換手段等重要職能,建立了他的貨幣理論。

馬克思第一次批判地論證了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二重性,即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這在政治經濟學史上是一個重大的科學發現。勞動二重性學說不但構成了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核心內容,而且也是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同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最重要的區別之一,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馬克思還進一步指出,產生勞動二重性的根源在於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私有制和社會分工是產生這種商品生產基本矛盾的前提條件。而解決這一矛盾的唯一方式就是商品交換。普遍的商品交換是實現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聯絡的唯一手段,“人的社會關係轉化為物的社會關係”(《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捲上,第103頁),從而解決了勞動為什麼會形成價值的問題。

《資本章》

分為三篇:資本的生產過程、資本的流通過程和資本是結果實的東西,構成了《草稿》的主要部分,基本上建立起作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基石的剩餘價值理論。

第一篇從分析作為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即資本和勞動之間的交換開始,詳細地闡述了勞動力商品的買和賣,第一次把“勞動”和“勞動力”兩個範疇明確地加以區分開。文中指出:“資本家換得的是勞動能力,這是資本家要支付報酬的交換價值。活勞動是這種交換價值為資本家提供的使用價值,從這種使用價值產生出剩餘價值,並造成交換的揚棄”(同前,第46卷下,第56頁)。馬克思還進一步考察了勞動力轉化為商品的歷史條件,說明勞動力成為商品只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特有的歷史現象。

馬克思還首次論述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分析了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解決了資本的價值儲存和價值增殖的相互關係,並建立起馬克思的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學說,通過對剩餘價值生產過程的分析,徹底地揭露了剩餘價值生產的祕密,弄清了勞資間階級對立的深刻經濟根源。

本篇對資本積累過程進行了較系統的分析,初步揭示了資本主義人口規律,指出:“過剩人口同赤貧是一回事”(同前,第46卷下,第104頁)。《草稿》還深入地研究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剩餘價值所產生的影響,提出了科學就是生產力這一著名論斷。

第二篇是對資本的流通過程的考察。本篇主要分析了:

(1)資本的生產過程過渡到流通過程;

(2)資本的再生產和積累,資本主義的生產過剩;

(3)資本的原始積累;

(4)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

(5)資本的迴圈和週轉,特別是對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作了深入的分析;

(6)社會資本再生產問題的初步探討。

馬克思給第三篇加的標題是《資本是結果實的東西(利息、利潤、生產費用等等)》。屬於後來《資本論》第三卷的內容有:

(1)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

(2)利潤率的平均化;

(3)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

(4)商業資本的特點;

(5)利息和利息率等問題。但是,在這裡馬克思還沒有對價值如何轉化為生產價格作出明確和系統的論述,還沒有提出生產價格這一範疇,沒有對商業利潤、利息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

本篇還批判了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危機理論,初步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危機理論,對危機的可能性,由可能性向現實性的轉化,以及對危機週期性的物質基礎等理論問題都作出了獨創性的貢獻。

《價值》

這一章指出:“表現資產階級財富的第一個範疇是商品的範疇。商品本身表現為兩種規定的統一”(同前,第46卷下,第411頁)。這表明馬克思已發現了在商品中包含著資本主義一切矛盾的萌芽,找到了從商品分析入手闡明資本主義發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的途徑。

《草稿》與共產主義

馬克思在《草稿》中對共產主義經濟形態的一些基本特徵作出了科學的預言,對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趨勢作了精闢的論述。他指出:“僱傭勞動和資本本身已經是以往的各種不自由的社會生產形式的否定,而否定僱傭勞動和資本的那些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本身則是資本的生產過程的結果”(同前,第46卷下,第268頁)。當資本主義私有制被消滅以後,生產資料則由社會成員實行共同佔有和共同控制,而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則為按比例的生產所代替,這樣,社會成員的勞動一開始就成了直接的社會勞動。生產資料的公有也決定著對產品的分享。在共產主義社會,“群眾的剩餘勞動”仍然是整個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但是,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的根本對立這時已經消除了,剩餘產品本身也表現為必要產品了(見必要產品與剩餘產品)。

馬克思還深刻地指出:“時間的節約,以及勞動時間在不同的生產部門之間有計劃的分配,在共同生產的基礎上仍然是首要的經濟規律。這甚至在更加高得多的程度上成為規律”(同前,第46捲上,第120頁)。節約勞動時間等於增加自由時間,從而能夠使全體社會成員得到全面的發展。

《草稿》與馬克思經濟學著作的結構

馬克思在撰寫《草稿》期間,對他的政治經濟學著作的結構計劃進行了不斷的修改和充實。他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計劃把整部著作分為五篇。但當他即將完成《草稿》時,又決定把全書分為六個分冊:資本、土地所有制、僱傭勞動、國家、對外貿易、世界市場。第一分冊資本又分為四篇:資本一般、競爭、信用、股份資本。其中第一篇資本一般又分為三章:商品,貨幣或簡單流通,資本一般(資本的生產過程、資本的流通過程、兩者的統一或資本和利潤)。

《草稿》的歷史地位

這是馬克思的一部重要的經濟學手稿,是《資本論》創作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草稿》第一次全面地、系統地敘述了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對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經濟學進行了有力的批判,完成了馬克思一生中第二個偉大的發現,制定了剩餘價值理論。《草稿》是馬克思所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學說第一次在政治經濟學上得到全面的應用,並在應用中得到充實和發展。《草稿》所得出的革命結論標誌著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因此,《草稿》在整個馬克思主義形成史上佔著特殊的重要地位。

《草稿》對於研究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趨勢,仍然是一個銳利的思想武器。對於研究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規律性,也是一個豐富的理論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