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花稅

[拼音]:Dayao jiushiqi zhizuochang

包括舊石器時代早期和晚期的石器製作場各一處。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東北大窯村附近,地處大青山前的丘陵地帶。早期製作場在村南的四道溝,晚期製作場在村南的二道溝,地質時代分別為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70年代由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和文物工作隊發掘。

舊石器時代早期製作場

遺物發現於中更新世的離石黃土即紅色土層的底部,出土了許多大型的燧石塊,有的長達1.5米,寬、厚各達1米左右。其周圍密佈人工打製的石片和石渣、石塊之類。石製品中典型的石片不多,成型的石器更少。有兩塊大燧石,周身遍佈剝落石片的痕跡,在周圍5平方米的範圍內,分佈著多達560件長2釐米、寬1釐米以上的石片、石塊和石屑,密整合層。其下還有另一石片層。在另一塊燧石的周圍,有 3件大石片,可以同燧石塊複合到一起,它們顯然是從大燧石上打下來的。此外還發現幾件可以複合到一起的石片和石核。由此可以想見當時人們開採石料、製作石器的情形。

舊石器時代晚期製作場

晚期石器製作場的所在地,廣泛地分佈著晚更新世的粉砂質黃土,在這層黃土的上部,夾有一層分佈很廣的黑壚土。在黃土和黑壚土底部,都發現有很厚的石片、石器、石渣層。其中,典型的石片和石核數量很多,石器較少,製作石器所遺留的半成品和廢品則佔絕大多數,反映了石器製作場遺物的特點。在石製品中,大部分石核是盤狀和多面體狀的。有一件稜柱狀石核,長5釐米,檯面最大直徑為3.8釐米,經過修整,遍佈疤痕,打片方法是自上而下由兩端分別進行的,除器形稍大外,型式同新石器時代的細石器石核近似。石片角一般都不大,多數在110°以內。打擊點集中,半錐體明顯,是用石錘直接打擊的。以中小型的長石片數量最多。石器型別簡單,只有砍斫器、尖狀器和刮削器等幾種。刮削器數量最多,其中以龜背形刮削器較為特殊,系用石塊做成,劈裂面平坦,背面隆起如龜背,遍佈加工痕跡,型式和製法比較固定,是這個石器製作場的典型器物,可用於剝獸皮、刮獸肉和加工皮革等。此外,在呼和浩特市東前乃莫板村的腦包樑上,也發現有一處石器製作場,同二道溝的一樣,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有人把這兩處石器製作場稱作“大窯文化”。

意義

大窯石器製作場是較重要的考古發現。尤其是四道溝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石器製作場,在中國是唯一的發現。大窯石器製作場的發現,揭示出人們從原生岩層中開採石料,就地製作工具的情形。因此,它對於研究舊石器的製作程式和工藝技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參考書目

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隊:呼和浩特市東郊舊石器時代石器製造場發掘報告,《文物》1977年5期。

呂遵諤:《我國舊石器時代考古概況──兼論大窯文化》,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印,1980。